<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巴黎墓地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西方国家的墓地大都在市内或教堂的后面,在瑞士洛桑居住时,住地不远就是墓地,上下班必经过它。受华人传统墓地的影响,总感觉墓地是阴深可怕的地方。后来发现欧洲的墓地就是公园,随处可见看书的、遛狗的、晒太阳的、推婴儿车的、情侣散步的,甚至还有把布铺在草地上吃野餐的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开始渐渐地喜欢上它,时常到墓地散步。看沿路的鲜花,看墓地里的路名、广场和喷泉,欣赏墓碑的雕塑,喜欢它宁静幽雅的环境。再后来就成了习惯,有兴趣欣赏各国墓地的风格,宗教特色,从墓碑艺术感觉这个国家的文化深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尽管看过很多西方墓地,而且非常喜欢和推崇,喜爱的原因是:这里再现了不同时期的民间艺术;体会雕塑艺术的发展史</b><b>;</b><b style="font-size:22px;">提供了一个与过去交流的平台;还可以寻觅到不同生命的结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不是哀悼之地,而是与亲友共聚的花园,只因如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蒙帕纳斯公墓(Le Cimetière du Montparnasse )是巴黎三大公墓之一。十六世纪是巴黎的垃圾场,十七世纪为修士的私人墓地,大革命期间隶属教会的这块土地被收归国有,改为埋葬贫民和医院无人料理后事的病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十九世纪初,在巴黎第一次城市规划中定为公墓用地,征收了三座农场的土地。所以,如今在墓地当中,还能够看到一座保存完好的石头磨坊,这座圆形塔楼式磨坊被列为法国历史遗迹。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走出 Montparnasse 地铁站就可以看到高耸的墓地围墙,步入大门不远就是沙特(Jean-Paul Sartre)与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的合葬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两个人都是法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两位生前为恋人关系,死后终于被葬在同一块墓碑之下。来自世界各地的倾慕者将手中的巴黎地铁票放在墓碑之上,以示对这对巴黎恋人的敬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个青铜雕塑贴切地表达了老年丧偶的悲痛和无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永远陪伴丈夫的妻子。落寞忧虑地坐在墓前,无神的双眼诉说着心底无尽的哀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墓地里的《情人分离》雕塑,强烈地展示了阴阳两隔的悲苦,那只试图推开棺盖的手,是她对爱的渴望,对生的挣扎。</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活在法国人民心中的摇滚歌星。</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没想到能在这里看到潘玉良的墓碑,黑色大理石墓碑上镶嵌着潘玉良的浮雕像, 雕像下方有数枚奖章。右边碑文:潘玉良之墓(1895 ~1977)。</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她从孤儿、雏妓、小妾、画家、画院教授到世界著名艺术家!要庆幸遇到两位 “贵人”。一位是丈夫潘赞化,让她自由独立,助她走上美术之路;另一位是与其合葬的王守义,是潘玉良晚年的同居伴侣,助她在法国办画展,并提供全面的经济赞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7年年潘玉良病逝,王守义花重金在蒙帕纳斯公墓买了墓地,1981年王守义去世后于潘玉良葬在一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兄弟相聚于地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墓地中另一个感人的雕塑:一对老基督徒对主的虔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国自由女神像的设计者--巴索迪之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法国汽车大亨 — 雪铁龙之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逝者一定是生物学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墓碑上的小教堂,是家族的先贤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小心的守护长明灯,留住承欢膝下之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悲伤的爱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整理这篇游记是在2020年7月,又追加一个重要人物——法国前总统希拉克, 在2019年9月26日逝世后也葬在蒙帕纳斯公墓里,睡在已故长女洛朗斯的墓旁。</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公墓现已成为法国文艺知识界精英的安葬之处,作家莫泊桑、诗人波德莱尔、数学家庞加莱、汽车工程师雪铁龙…… 都长眠于此。同时,也是因公殉职的警察和消防员的安息地,到目前为止,葬在公墓的逝者已超过三十万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次游历蒙帕纳斯公墓是2007年9月的事,一个人在巴黎游荡了一周的时间,因为居住地距离蒙帕纳斯公墓比较近,便圆了巴黎墓地之梦。今天,蒙帕纳斯公墓已成为巴黎著名的旅游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地铁站上的拉雪兹神甫公墓标识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拉雪兹神甫公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Lachaise Cemetery</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拉雪兹神甫公墓是巴黎最大最漂亮的公墓。占地44公顷像一座小城,大小街道纵横交错,整座公墓是一个建筑和艺术博物馆,融合了历史、艺术与文化,它会带你展开一场穿越时光的文化艺术之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公墓建于1804年,名字来源于路易十四的忏悔神父——耶稣会教士拉雪兹,当年这里曾是他的别墅庄园。十八世纪初巴黎市政决定取缔市内公墓,拿破仑下令将这块带有别墅的僧侣园改为巴黎墓地,一直延续至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地铁站前的导向图展示的墓地部分仅为实际的五分之一。2013年5月我再次来到巴黎时,拉雪兹公墓才列入到必游景点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导览图旁边还有一张是对应墓地号码的名人名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整座墓地都融在山林之中,那天细雨霏霏,风吹树叶发出沙沙声,如“爱神”擦肩而过,没有幽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世纪的恋人阿贝拉尔和埃洛伊丝墓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一个中世纪的爱情故事,阿贝拉尔出身贵族,</b><span style="font-size:22px;">对各种教派的著作无所不通,</span><b style="font-size:22px;">为宗教“神童”。22岁开办了自己的神学校,最后成为巴黎圣母院神学院院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40岁的阿伯拉尔遇见17岁的埃洛伊丝时,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坠入爱河。并以神职身份维持秘密的情人关系,直到埃洛伊丝怀孕并在姐姐家生下了孩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事情终于被埃洛伊丝的叔叔知道后,他阉割了阿贝拉尔,在巨大的羞辱之后两人以修士和修女的身份生活再没相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十年后,两位都已是各自修道院院长,以通信方式重新建立了联系。他们之间那些文辞流畅、内涵深刻的拉丁语通信,和阿伯拉尔的自传《劫余录》,都成为法国爱情史上经典作品。阿贝拉尔和埃洛伊丝分别在1142年和1163年去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808年这两个恋人的遗骸一起被移葬在这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墓地中幽静的主大道两边的墓碑无言的述说巴黎人的文化、自由浪漫的个性和艺术修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很多寻找灵感的画家和设计家在这里写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保罗·杜波依斯 (1828-1886)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法国著名雕塑家、画家和建筑师。他给法国和意大利的花园、教堂、广场留下很多雕塑作品,曾任卢森堡艺术馆的馆长助理,法国美术学院主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安眠的是法国第六任总统,弗朗索瓦·菲利·福尔(1841年-1899年)。1895年当选总统,1899年2月16日在爱丽舍宫与情人幽会时,突发心脏病逝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巴尔扎克 (1799 -- 1850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法国小说家、剧作家、欧洲文学现实主义创始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850年51岁的巴尔扎克去世,大作家雨果担任护柩者,几乎法国每一个作家都出席了他的葬礼。墓碑由法国著名雕塑家,巴黎歌剧院装饰雕塑的完成者查尔斯-阿尔方斯设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阿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世界级法国当代知名画家、雕塑家、艺术设计家和大提琴家,出生在法国尼斯,1984年获得法国阿曼艺术勋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其墓地在整修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公墓里漫步,左右都是各式各样的美丽墓碑。许多雕刻家都曾在这里工作过,致力于让它成为一座真正的墓碑艺术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法语墓地 (Clmetiere )源于希腊语,意思是“母亲的地方”。让逝者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求得呵护和安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图片:自家小教堂里的玻璃彩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正在讨论游览路线的游人们!他们把要拜访的名人都列在纸上,正在认真地讨论寻找路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东西方思维方式永远不同,在这个地方开讨论会吗?我笑了…,估计再讨论下去,天就黑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波兰音乐家肖邦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他是音乐奇才也是爱国者,这里安葬的是没有心脏的肖邦,按照遗嘱他的心脏被送回到祖国波兰。他的墓碑四季鲜花不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玫瑰永远送给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每座墓碑都很华丽,充满个性。也表现了墓主人的爱好和意愿,还有精彩的墓志铭。可惜我的垃圾法语,读不懂哪些有趣的墓志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巴黎公社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871年5月28日是镇压工人革命 “流血周”的最后一天,147名公社战士在这堵墙前被凡尔赛军队杀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墙上镶嵌着一块白色大理石板 :AUX MORTS DE LA COMMUNE 21-28 Mai 1871(纪念1871年5月21日 — 28日的公社死难者)。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巴黎公社纪念墙上长满了爬山虎,墙脚下也开出了鲜花。</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这面巴黎公社浮雕墙是雕塑家的作品。1908年由巴黎市政府资助修建,竖立在巴黎公社墙后面的街心花园里,定名为“历次革命受害者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1980年第一次到巴黎就在这里拍过一张“就义”照,现在照片没了,其它也都不记得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与夫伴终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Oscar Wilde 1854 - 1900</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墓碑上印满了参观者的唇印,深红、粉红、大红、紫红…… 排列无序,是这些唇印吸引了我的脚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位全才的文学家,诗人、童话作家、剧作家因同性恋而身败名裂,成了公墓里同性恋的首席烈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寻找自己心中偶像的世界各地游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The Doors" 乐队主唱吉姆 .莫里森之墓。因过量吸毒和酗酒被美国法律制裁后逃亡巴黎,最后死于自家的浴缸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他的墓碑成为拉雪兹公墓中最受参观的坟墓之一。墓碑上经常被粉丝摆上供品,展示出他对现代音乐和文化的持久影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是法国演员与音乐家 ?的坟墓。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座真人大小的雕像躺在墓穴上面,死去的男子轻轻抚摸着妻子的脸庞。即便在死亡中,也要永远凝视挚爱的容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帕门蒂耶 (Antoine-Augustin Parmentier) 是法国农学家与营养学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最著名的贡献是推广马铃薯,使之成为法国人的主要食物之一。为表示对他的敬意,游客们会把马铃薯摆放在他的墓碑上。</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巴黎三大公墓中,以拉雪兹神甫公墓最大最为著名,安葬的名人也最多。如今,它已演变成一座露天博物馆,安放着许多传奇人物的遗骨,墓碑与纪念碑见证着历史的沉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拉雪兹公墓不仅是一处安息之地,还是创作的画布。悲痛的家属们委托雕塑家和建筑师精心打造,呈现出各种古典、哥特、前卫或现代的设计。反映了每个时代的艺术与文化变迁,为游客展示了一段引人入胜的视觉历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巴黎给人的印象是自由、浪漫和文艺。而最具浪漫文艺气息的地方却在墓地,如果你没到这里走一着,你就没有真正地去过巴黎。</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