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按照预定路线,从博物馆出来,上中山桥从桥南侧拍摄铁桥钢结构与黄河奔流(长曝光1/4秒表现水流雾化),然后登白塔山观景台俯拍中山桥全景(日落前1小时光线最佳时拍大片美照)。然,天不作美,天气阴沉。中山桥上人潮涌动,拍照时背景上全是人,稍不留神,便有陌生人钻进镜头。天气阴沉,黄河也还平静,黄浊的水流不急不慢,只是快艇冲起的浪花飞上半空有些惊魂未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中山铁桥百年纪念碑前打卡照象的川流不息,一组照象,三组作冲刺状,准备抢位子。没人问兰州桥何以叫中山桥,重要是自己来了。</p><p class="ql-block"> 兰州中山桥(原称“黄河铁桥”)是中国近代桥梁史上的里程碑,也是黄河干流上首座永久性公路桥,被誉为“天下黄河第一桥”。行人总是对第一津津乐道,合影留念,毕竟第一次容易生根发芽,生长在记忆的田园里。</p><p class="ql-block"> 中山桥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5月9日)正式开工,由清政府甘肃洋务总局主导,总投资白银30.6万两。 </p><p class="ql-block"> 中山桥由美国桥梁公司设计。 德国泰来洋行(技术指导: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 承建,由中国工匠完成主体建造,开创中西技术合作先例。 宣统元年(1909年8月19日)投入使用。黄河的开放与包容上溯到清朝,铁证如山。</p><p class="ql-block"> 桥梁全长233.5米,宽7.5米,四墩五孔钢桁架结构,最大跨径45.9米。 梯形穿式钢桁架设计,超静定结构支撑,可抵御黄河急流与凌汛冲击。 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更名为“中山桥”,沿用至今。 20世纪初中国引进西方技术的典范,终结黄河无固定桥梁的历史。 </p><p class="ql-block"> 中山桥承担兰州市核心交通枢纽功能百年也累了,新桥就在不远处跨河而立, 2004年至今改为步行桥,成为文物保护单位与城市文化地标。 </p><p class="ql-block"> 现为兰州元宵节、中秋节等民俗活动重要场所,融入城市集体记忆。 外地来人如我们只往人堆里挤,凑热闹打卡照象,旅游就是高兴,对桥不究细节,来了乐了就行了。</p><p class="ql-block"> 桥头北牌厦融合中式雕梁画栋,与白塔山、黄河落日构成经典画面。 可惜今日日不出,长河不见落日,黄河瑰丽的景象无法想象,也是遗撼,遗撼也留下想象和想念,这也是生活的常态,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p><p class="ql-block"> 这座百年铁桥以钢铁之躯承载兰州变迁史,既是工业文明的活化石,也是黄河文化的精神图腾。漫步桥上,触摸一部浓缩的中国近代工程史诗。</p> <p class="ql-block"> 桥上灯笼白天没人注意,晚上会想起它,灯笼是中山桥晚上的眼睛。</p> <p class="ql-block"> 黄河作为兰州乃至中国人的母亲河,深刻塑造了兰州的地理格局、城市精神和人文脉络,兰州人的命运与黄河紧密交织。</p><p class="ql-block"> 黄河塑造城市骨架。 黄河干流自西向东贯穿兰州城区,形成“两山夹一河”的狭长河谷地貌(南北两山夹峙,黄河居中),兰州人在此繁衍生息,城市依河而建、因河而兴,兰州人在与黄河的相处中构建命运共同体,血肉相连。 </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的兰州土地贫瘠、气候干旱,黄河提供了灌溉水源和交通航道(如羊皮筏子),支撑农业与商业发展。兰州人需以“人一之我十之”的加倍努力对抗自然限制,锤炼出坚韧品格。 </p><p class="ql-block"> 黄河是兰州的血脉、精神图腾与发展基石,赋予兰州人坚韧的品格和创新的动力。从古至今,兰州人既受惠于黄河的滋养,也以守护与回馈实现人河共生。</p><p class="ql-block"> 我不知道曹全的祖辈是如何祭祠黄河的,但这黄浊的水龙一定让他们伤透了脑筋又欣喜十分。黄河与兰州人的哭笑同频共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过了中山桥,便不由自主地登白搭山,我们融入登山人流,缓缓而行,人高一级,黄河便细小一分,温柔一分,登山既登山,又回头观河, 山与河是不离不弃的两口子,我不知道山与河谁更年长,但互相关照,河水冲刷山脚,山势修正河道。</p><p class="ql-block"> 河,桥,山,息息相关,跨河建桥,过桥登山,上山观河,河,桥,山,人,构成了一组命运共同体,人画山河,山河润心,心爱山河,人与自然彼此成就,兰州成就了我的行程,我的行程纪念城市的温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上登山步道 ,很快就是“九曲安澜”敞厅”,飞瀑细流滴滴嗒嗒,好似屋檐滴水,也许是我们去时尚未放水,这是白塔山的第一层。 </p> <p class="ql-block"> 百花亭位于白塔山的第二层,登亭俯视,黄河上船帆竞流,岸边的人群与鸽群杂然相处,时有群鸟集翔,人群欢呼。</p> <p class="ql-block"> 登上百花亭,挥手致意,顿觉山河欢心,相机便将心情凝固成影集里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也在第二层,殿旁对联引人注目,一老者与我讨论联意,我说大概是说,未来来不来来了如不来不来如来,心有就好,花开自在不自在心里有就常开,老者说说得好,我说说得好不好高兴就好。</p> <p class="ql-block"> 白塔山因山巅的元代白塔得名,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辟为公园)。主峰海拔约1700米,依山而建的三台古典建筑群错落有致,飞檐红柱与绿树相映,总面积超8000平方米。登顶可俯瞰黄河与兰州城全景,被誉为“拱抱金城”的地标景观。</p><p class="ql-block"> 为纪念赴蒙古拜见成吉思汗途中病逝的西藏萨迦派喇嘛而建,原塔元末塌毁。</p><p class="ql-block"> 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由内监刘永成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扩建为慈恩寺。白塔高约17米,七级八面,通体涂白浆似白玉,檐角悬挂铁马铃,风吹时清响悦耳。</p><p class="ql-block"> 原存象皮鼓、青铜钟、紫荆树(今紫荆树已枯,前两者仍可观赏)。</p> <p class="ql-block">看完了白塔,从后山下山。其实,白塔更准确地该叫灰塔。</p> <p class="ql-block"> 下山后,手机没电了,关机觅食。桥北山下有一网红吃处,老马爷牛奶汤圆鸡蛋醪糟,四人坐定,老马爷掌灶,后生揽客,相谈甚欢,汤圆汤糯甜烫热可口,身子暖和了,一切向傍晚靠拢。</p> <p class="ql-block">黄河的水竟煮出这般快乐!</p> <p class="ql-block"> 从山顶看,黄河围拥黄河,是母亲慈爱的拥抱。下山跟着黄河便融入五百万人流。在夜市,饱吃牛羊肉火锅,喝了青裸酒,两饱嗝儿提醒大家装不下了。准备打车回宾馆,竟在出口遇到老严头两口,在人海中拉箱匆匆赶路,喜子喝了声,严哥!大家惊笑,握手致意,五百万人海里不期而遇,一定八百万年前回眸相视,留下了眼缘。灿若胡杨终于团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