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登170年前惠州协都司李鸿勳炮台

東山玉树

<h3>(1855年5月,茂名县黄塘乡人李鸿勋任惠州协都司。)<br><br>  李鸿勳,字小坪,粤之高州平山荡平村人也。少习经史,通韬钤之术,躯干魁梧,膂力绝伦,日行二百里若等闲。道光中,粤西会党蜂起,何名科、凌十八辈啸聚山林。勳乃率乡勇协官军征剿,每战辄先登陷阵,声震岭表。 咸丰二年,高廉道宗元醇奇其才,举荐于江南钦差向荣麾下。时粤逆势炽,金陵震动。勳隶总兵张国梁部,转战吴越间。尝以奇兵夜袭贼垒,火其辎重,斩首千级。梁拊其背叹曰:&quot;吾之樊哙也!&quot;倚为股肱,凡军机要务咸咨之。 四年冬,江南大营合围金陵。翌年五月,向荣、吉尔杭阿联章奏功,迁惠州协都司,旋擢水师提标左营游击。会瓜镇告急,贼渠秦日纲率众东犯。勳与总兵德安、副都统顺庭等分道夹击,大破贼于栖霞街,焚其舟楫,江水为赤。<br> 六年夏,巡抚吉尔杭阿殁于高资,向荣遣张国梁驰援。勳自丹徒镇出奇兵,会诸军于京岘山。是夜星斗满天,勳率死士衔枚疾走,破贼七垒,追奔至华山。未几向帅薨,江南大营退保丹阳。时金陵逆首筑垒围城,金坛孤悬如累卵。知县周沐润婴城固守,勳领偏师三千驰援。昼夜登陴,发炮毙贼无算。围解之日,军民相拥泣下,帝闻而嘉之,超擢参将,加副将衔。<br> 是年十月,句容烽火又炽。勳率部趋百培山,流丸中额而殒。事闻,天子震悼,赐云骑尉世职,谥&quot;壮愍&quot;,敕建专祠,祀昭忠祠。其殁也,同袍无不扼腕,谓&quot;将星之坠,江东折柱&quot;。子绍宗袭职,镇守桑梓,克绍箕裘。<br>  论曰:勳起布衣,提三尺剑佐平大难。当其跃马横戈,江南半壁赖以安枕。然百战余生,卒陨锋镝,岂非忠义所激,奋不顾身者欤?诗云&quot;岂曰无衣,与子同袍&quot;,观勳之勋烈,可以风矣!</h3> <h3>惠州协炮台</h3> <h3> 国庆假期,直奔大星山,大星山又如蛟龙出海,更似双龙戏珠。顺着山坡缓缓上山,登上了大星山观景台。向北鸟瞰双月湾,难得的奇景,真乃壮阔河山!<br>  大亚湾,微风细浪,婀娜多姿;红海湾,波涛汹涌,气势磅礴。这里三面环海,风景如画。沙滩连绵57公里,雄奇壮观。海水清澈见底,海底平坦舒缓,沙质幼细,晶莹洁净,离岸200米,人们还可在海中站立,堪称一绝。<br>  从观景台上往西看,风景如画。大星山古炮台大星山是军事要地,山上驻扎着了海军和空军部队。山上不仅有打鬼子时留下来的防空洞,而且还有一个古炮台。它位于稔平半岛的突出部——大星山,扼守红海湾和大亚湾两湾。这个伸入海中的稔平半岛像一个海龟?这个古炮台的位置就在海龟的头部上。因炮台形似猪兜,故又称猪兜城。又因炮台位于山顶,故又名炮台山。为抵御外来侵略,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时任两广地方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杨琳等捐银建造。大星山炮台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炮台海拔高度约100米,东西南三面临海。炮台依山势西高东低,东段狭长,西段平面呈椭圆状,炮位设在炮台的东西两端。周围墙体用花岗石条石、块石、青砖等砌筑。周长295米,高度在3米至4米之间,厚度2米至2.5米不等。这是南墙段。<br>  靠北面用花岗岩条石置一东北向的门,门高1.95、宽1.63米。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重修炮台。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朝在平海设置守御千户所,隶属惠州卫,下辖210个百户所,军士1120人,三分守城,七分屯田,耕战结合。到了清代,平海的防卫设施进一步加强,康熙嘉庆年间,除了加固、整修城墙外,还在平海城前沿地带先后构筑大星山、墩头和吉头等炮台,筑成一道壁垒森严的海防线。现炮台内设施已散失,上世纪60年代曾在炮台内搬出炮二门,现一置县博物馆,一置平海镇文化站。大星山炮台遗址是研究明清时期广东沿海边防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鼎建大星炮台碑记》。该碑原置于大星山炮台门侧。碑为花岗石质地,高90、宽48、厚10厘米。碑的下半段断为两截。碑文记述大星山炮台的军事火力配备和人员设置情况,原碑已失,现仅存拓片。据碑文记载,当时在炮台内设营房22间,火药局(库)1间,派兵六百名和把总一人驻防。炮台由东向西呈长方形,战壕纵横,城墙则似蜿蜓起伏的盘龙。 </h3> <h3> 惠州炮台<br> 惠州炮台是明清时期广东沿海重要的海防设施,现存多处遗址,其中以大星山炮台和三门岛沱泞山炮台最为典型。以下是关于这两处炮台的详细介绍:<br> 1. 大星山炮台<br> 位置与历史:位于惠州市惠东县港口滨海旅游度假区大星山山顶,建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是平海诸炮台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处。炮台因形似猪兜,又称“猪兜城”,是古代惠州府的海防屏障,扼守闽粤沿海航运要道。<br>建筑结构:炮台依山势而筑,西高东低,东段狭长,西段呈椭圆状。墙体用花岗石砌筑,周长约295米,高3-4米,厚2-2.5米。北面设有石门,门高1.95米,宽1.63米。炮台内曾设有营房22间、火药局1间,配备不同规格火炮,驻兵60名。<br> 历史意义:大星山炮台见证了明清时期广东沿海的海防历史,曾多次抵御海盗和外敌入侵。1938年日军登陆大亚湾时,该炮台虽已废弃,但仍成为日军进攻的重要目标。1984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升级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br> 2. 三门岛沱泞山炮台<br> 位置与历史:位于惠州市惠阳区三门岛大三门岛,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是大亚湾海域的重要海防设施。炮台扼守从浙、闽来往广州、香港的沿海航运要道,曾与大星山炮台、大鹏所城相互呼应,形成完整的海防体系。<br> 建筑结构:炮台以青石砌基,夯土砌墙,配前镗火炮8门,驻守官兵87名。遗址现存部分墙体和炮位遗迹,反映了当时的军事防御布局。<br> 历史意义:沱泞山炮台在鸦片战争后逐渐失去军事作用,但其历史价值在于见证了清代海防体系的演变。1898年,清政府在此设立九龙海关三门关厂,使其兼具海关职能。抗战时期,三门岛成为日军进攻华南的前沿基地,炮台遗址也成为日军暴行的见证。<br>  其他炮台遗址惠州地区还保留着东涌炮台、西涌炮台等清代炮台遗址,均位于惠东县沿海区域,建筑风格和功能与大星山炮台、沱泞山炮台相似,共同构成了广东沿海的海防网络。这些炮台遗址不仅是军事历史的见证,也是研究明清时期广东沿海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h3> <h3> 清代广东水师左标营旧址<br> 清代广东水师左标营旧址位于东莞市虎门镇威远岛(原亚娘鞋岛),是鸦片战争时期珠江口海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沙角炮台门楼、濒海台等建筑遗存,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  广东水师提督署寨墙旧址位于同一地点,始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这一遗址是清代广东沿海防御的核心区域,展现了当时海防体系的军事布局和建筑特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