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代茂名县黄塘乡周朝勲生平修正

東山玉树

<h3>对《周朝勋生平》加以核对并修正文中存在的几处关键信息错误。两段文字在细节上存在一些矛盾,以下将基于可靠的历史记载和制度常识进行辨析和修正。<br><br>1. 科举功名与时间错误<br><br>· 原文问题:第一段“同治四年上京应殿试,书法第一,钦定为‘朝元’”与史实不符。<br>· 修正分析:清代科举中,“殿试”是针对“贡士”的最终考试,头三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并无“朝元”之称。“朝元”是指“朝考”第一名,这是针对新科进士进行的选拔翰林院庶吉士的考试。结合第二段,周朝勋是由“优贡”身份参加朝考,这更为合理。因此,他是在同治四年(1865年)的朝考中取得第一名,被钦点为“朝元”。<br>· 修正后表述:同治三年(1864年)考选为优贡。翌年,上京参加朝考,因书法出众,名列第一,被钦定为“朝元”。<br><br>2. 官职与品级矛盾<br><br>· 原文问题:第一段“官拜四品衔内阁中书”与“光绪二年被诰封三品衔兼奉直大夫”存在品级逻辑混乱。<br>· 修正分析:在清代,“奉直大夫”是从五品的文散官衔,而非三品。内阁中书的品级也为从七品,初授官职即为四品不符合制度。合理的解释是,他在朝考后授官内阁中书(从七品),后因业绩或资历,在光绪二年(1876年)被诰封为奉直大夫(从五品)。第一段中的“三品衔”和“四品衔”均为错误表述。<br>· 修正后表述:朝考后授官从七品内阁中书。光绪二年(1876年),被诰封为奉直大夫(从五品文散官衔)。<br><br>3. 任职地点错误<br><br>· 原文问题:第一段中“钦派江苏新安、河南镇平等任训导”的表述有误。<br>· 修正分析:清代的“新安县”属于广东广州府,而非江苏;“镇平县”属于广东嘉应州(今梅州),而非河南。第二段中的“新安、镇平等县”是正确的,但需明确其属地为广东。<br>· 修正后表述:后期被钦派到广东的新安、镇平等县任训导和主考。<br><br>综合修正后的全文如下:<br><br>周朝勋(1837-1901),字元馨,茂名县黄塘乡大科垌村人。他出身书香世家,自幼聪敏好学,五岁便能背诵古文诗词,勤习书法,以王羲之为宗,兼摹颜、柳、欧、苏诸家。十岁时已能写出一手运笔流畅、潇洒大方的好字。<br><br>十三岁(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参加府试,考取廪生。同治三年(1864年)考选为优贡。翌年,上京参加朝考,因书法出众,名列第一,被钦定为“朝元”,授官内阁中书。光绪二年(1876年),被诰封为奉直大夫。<br><br>周朝勋平生禀性高洁,因目睹官场黑暗,曾与同乡官员杨颐一道,与朝中贪腐之辈进行过激烈斗争。后期被派往广东新安、镇平等县任训导、主考,为朝廷选拔了不少人才。<br><br>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他因母亲年迈多病,辞官归里,隐居田园,尽心孝养。回乡后,他热心公益,为乡里修建学堂、祠堂,并参与修订《高州府志》,将个人积蓄捐献于公益事业,德高望重,深受乡人敬重。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病逝,终年六十五岁。<br><br>总结:<br>主要修正了三点:<br><br>1. 科举路径:将“殿试”修正为“朝考”,明确了其由“优贡”到“朝元”的晋升路径。<br>2. 官职品级:理顺了从“内阁中书”到被诰封“奉直大夫”的过程,并纠正了错误的品级描述。<br>3. 地理信息:将任职地点“江苏新安、河南镇平”修正为“广东新安、镇平”。<br></h3> <h3>【奉直大夫】 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从五品初授奉训大夫,升授奉直大夫;清从五品。</h3> <h3> 岭南重镇,新安县衙——位于深圳市南山区深南大道,靠近前海自贸区,自东晋咸和六年(331年)设置东官郡起,此地已有近1700年历史,成为粤东南地区的行政中心之一。唐开元年间设有屯门军镇,是当时重要的军事据点。<br><br>•现存的南头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是东莞守御千户所所城,具有重要的军事防御功能。明万历元年(1573年),明朝政府正式设立新安县,并建县治于南头,辖地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区域,南头古城成为新安县的县衙所在地。<br><br>• 清朝时期,南头古城继续作为新安县的行政中心,见证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往来。民国时期,这里曾作为“宝安县议会”所在地,南头关帝庙等建筑在这一时期也保留了下来。<br><br>• 新中国成立后,深圳特区成立前,这里是宝安县政府所在地。随着深圳的发展,古城周边逐渐成为现代化的都市,但古城本身保留了大量的历史文物遗址,如新安县衙、关帝庙、信国公文天祥祠等,成为深圳重要的历史文化地标。<br>  现在的新安古城,透过厚厚的城墙,里面是一派现代文化创意的街市,环境优美,商品琳琅满目,只有地上的青石板在记录着历史的变迁。</h3> <h3>明崇祯六年(1633),析平远县的石窟一图、二图、程乡县之龟浆二图、松源二图置镇平县,县治设在今广东蕉岭县蕉城镇(明称怀仁里,清称蕉阳镇),隶属广东潮州。清雍正十一年(1733)隶属直隶嘉应州。民国3年(1914年)镇平县改名为蕉岭县。1988年蕉岭县属梅州市管辖。</h3> <h3>  丘逢甲(1864年~1912年),汉族,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晚清爱国诗人、教育家、抗日保台志士。丘逢甲祖籍广东镇平(今广东蕉岭),1864年生于台湾苗栗县铜锣湾,1887年中举人,1889年己丑科同进士出身,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1895年5月23日,任义勇军统领;1895年秋内渡广东,先在嘉应和潮州、汕头等地兴办教育,倡导新学,支持康梁维新变法;1903年,被兴民学堂聘为首任校长;后利用担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广东咨议局副议长的职务之便,投身于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与同盟会等革命党人参与许雪秋筹划的潮州黄冈起义等革命活动。中华民国建国后,丘逢甲被选为广东省代表参加孙中山组织的临时政府。1912年元旦因肺病复发,1912年2月25日病逝于镇平县淡定村,终年48岁。台湾建有逢甲大学以示纪念。</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