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注:图片来源于网络)</p><p class="ql-block">教学案例:失控的审判——当教育偏离航向时的纠偏与重构</p><p class="ql-block">一、 案例背景:一次失范的教育互动</p><p class="ql-block">       课间时分,教师办公室一角的气氛格外凝重。一位女教师正对着两名低头不语的学生进行严厉的训诫,起因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小动作。然而,这场本应围绕“课堂行为规范”展开的谈话,却迅速滑向了一个危险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教师的情绪明显超越了事件本身,质问的焦点从行为转向了身份:“你家是哪里的?”在得到“来自外县”的回答后,她仿佛抓住了某种道德筹码,言辞极具攻击性:“不在你本县的学校好好待着,跑到我们这里来干什么?是来‘害人’的吗?”“害人”二字,像利刃一样刺穿了学生最后的心理防线。他们只能机械地重复着“老师,我们错了,下次再也不敢了”。但风暴并未平息。教师随即索要家长电话,在未真正接通的情况下,便断言“你们家长都不管,还以为谁想管你们!”在同样未能联系上班主任后,她直接为学生贴上了“无人管”的标签。最终,她甚至提及昨日校长对该班的批评,以此作为叠加的威慑。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连声道歉与教师的步步紧逼,构成了一幅令人痛心的画面。</p><p class="ql-block">二、 问题诊断:教育行为的多重偏离</p><p class="ql-block">       首先,教育目标发生了根本性偏离。 教育的初衷在于引导学生认识错误、改正行为并实现成长。而在此情境中,教师的核心目的似乎异化为利用权威地位迫使对方绝对屈服。当籍贯等与事件无关的因素成为攻击的论据时,教育的育人本质已被掏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扭曲的权力压制。</p><p class="ql-block">       其次,教师角色定位出现严重错位。 教育者本应是“引导者”与“陪伴者”。然而,这位教师却将自己置于“审判官”的位置。她的言行不是在剖析“小动作”这一行为本身,而是在不断地挖掘和抨击学生的“身份原罪”——你的来源地、你的家庭支持系统。这彻底摧毁了教育赖以维系的信任基石。</p><p class="ql-block">       再者,教育方法的系统性缺失。 纵观全程,我们看不到任何建设性的教育策略。有的只是情绪的宣泄、人格的贬损和威胁的堆砌。教师既未探寻行为背后的动机,也未提供任何未来如何改正的具体路径。愤怒的指责,成了唯一且无效的教育工具。</p><p class="ql-block">       最终,教育效果走向反面。 学生表面的“服软”是恐惧驱动下的应激反应,并非源于内心的认知与悔悟。真正的纪律问题被搁置,而学生的人格尊严却遭受重创。这次互动,非但无益于问题解决,反而在学生心中埋下了疏离与怨恨的种子,为未来的师生对抗埋下了伏笔。</p><p class="ql-block">三、 优化策略:一场基于尊重与信任的“教育性干预”</p><p class="ql-block">       作为现场的旁观者,目睹教育关系走向破裂令人深感不安与责任重大。此时,一次温和而坚定的介入,不仅是为了解救学生,也是为了点醒同行,更是为了守护教育的尊严。</p><p class="ql-block">       第一步:平和介入,中止伤害性互动</p><p class="ql-block">       我走上前,轻声对同事说:“王老师,我看您情绪很激动,这两个孩子也意识到问题了。您先喝口水休息一下,让我和他们单独聊几句,可以吗?”</p><p class="ql-block">动机与考量:这不是简单的“抢学生”,而是果断中止一场正在制造创伤的互动。为情绪过载的同事提供一个体面的台阶,同时将学生从高压环境中剥离,是阻止事态恶化的第一步。</p><p class="ql-block">第二步:创造安全空间,倾听行为背后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我将学生带到安静的角落,为他们递上纸巾。我没有立刻追问事件,而是先说道:“刚才一定很难堪吧?我看得出你们很害怕,也很委屈。现在这里没有别人,愿意告诉我,当时在课上发生了什么吗?是什么让你们那么投入,以至于没注意到课堂纪律?”</p><p class="ql-block">动机与考量:尊严的补偿先于问题的解决。擦拭眼泪的动作和共情的开场白,是为了修复他们受损的自尊,建立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倾听,是为了理解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而不是为了收集定罪的证据。</p><p class="ql-block">第三步:引导自我审视,共同建构解决方案</p><p class="ql-block">       待学生情绪平复后,我引导他们进行反思:“我理解,有时候注意力会不自觉地飘走。但我们一起来冷静地分析一下,这样的行为会带来哪些具体的后果?”引导他们自己说出对学习效率、课堂秩序和师生关系的负面影响。</p><p class="ql-block">紧接着,我将对话推向建设性层面:“既然看到了这些后果,那我们能不能一起想个办法?下次当那种‘忍不住’的感觉再来时,我们可以做点什么,既能遵守课堂约定,又能让自己更专注?”我们共同设想了一些具体策略,如与同桌建立友善的提醒信号、在课本扉页写下自我激励的提示语等。</p><p class="ql-block">动机与考量:此步骤的核心是 “赋能” 。通过提问引导他们自我审视,比直接说教深刻百倍。共同商议解决方案,是将他们从“被动的受审者”转变为“主动的问题解决者”,培养其责任感和元认知能力。</p><p class="ql-block">第四步:修复师生关系,示范如何承担责任</p><p class="ql-block">       在学生们思路清晰后,我看着他们的眼睛,真诚地说:“我相信你们本质都是向上的,王老师最初生气,也正是因为她对你们有期待。现在,我们是不是应该一起去向王老师道个歉?这不代表你们是‘坏孩子’,而是意味着你们有勇气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并愿意为修复关系而努力。我会陪你们一起去。”</p><p class="ql-block">动机与考量:教育的终点不应是惩罚,而是关系的修复与成长。陪伴他们前去,是给予心理支持,也是向同事示范何为“基于尊重的沟通”。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最有价值的一堂人格教育课。</p><p class="ql-block">四、 案例启示:守护教育的初心</p><p class="ql-block">       这个案例尖锐地警示我们:教育的有效性,从不维系于声调的高低或威慑的强弱,而植根于关系的深度、沟通的智慧与人格的尊重。</p><p class="ql-block">       当教育者习惯于站在制高点进行审判时,教育的生命已然枯萎。唯有当我们俯下身来,倾听行为背后的迷茫与渴望,用建设性的对话取代破坏性的指责,我们才能触碰到教育的本质——那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温暖触动,是一颗灵魂对另一颗灵魂的真诚唤醒。</p>  <p class="ql-block">(注:图片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