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周口关帝庙,坐落在沙颍河北岸的中州路上,像一位沉默的老者,守着岁月的河风,已静静伫立了三百多年。康熙三十二年,山西与陕西的商人们带着乡音与乡情,在这片水陆交汇的繁华之地,一砖一瓦垒起了这座“山陕会馆”。它不只是祭祀关帝的庙宇,更是异乡人抱团取暖的港湾。我每每走过那厚重的石阶,总能感受到一种沉静的力量——那是信仰,也是乡愁。</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光斜斜地洒在庙门前,香炉静立,铜绿斑驳,仿佛还留着昨夜最后一缕香火的余温。飞檐挑向天空,像鸟欲飞,又似在低语。两根旗杆笔直向上,顶端的雕饰在风中轻颤,像是与云对话。树影婆娑,掩映着红墙灰瓦,整座庙宇在绿意中若隐若现,庄重却不拒人千里。站在这里,喧嚣自动退去,心也跟着静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正殿巍然矗立,屋檐层层叠叠,如浪翻卷,每一片瓦都整齐得像是被时光亲手排列。檐下灯笼轻晃,红绸未褪,映着斑驳的柱身。那些柱子上盘绕的雕纹,是龙是云,是故事也是信仰。正中那块牌匾,字迹苍劲,写着“忠义千秋”——四个字,重若千钧。我仰头望着,忽然明白,这些建筑不只是木石堆砌,它们是活的历史,在风里低吟着忠、义、信、勇的古老训诫。</p> <p class="ql-block">门楼高耸,雕梁画栋,门楣上的纹路细密如织,像是把整个春秋都刻进了木头里。两侧灯笼高挂,虽无节日,却仍透着一股不灭的暖意。石狮蹲踞,一雄一雌,目光炯炯,守着这方净土。栏杆上的石雕,有花鸟,有瑞兽,每一处都藏着匠人的心思。远处现代楼宇隐约可见,玻璃幕墙反射着阳光,而这里,依旧固执地保持着青砖灰瓦的沉默。传统与现代,在这一刻,悄然对望。</p> <p class="ql-block">走进前院,几根巨柱撑起一片天,木色深沉,仿佛吸饱了百年的光阴。灯笼在柱间轻摇,影子在地上缓缓移动。石栏环绕,石狮静卧,绿树成荫,风过时,叶子沙沙作响,像是老庙在轻声说话。这里没有喧哗,只有脚步放轻的人们,和那一缕缕升腾的香火,把敬意悄悄送上云端。</p> <p class="ql-block">殿内木梁纵横,粗壮而有力,像巨人的骨骼撑起信仰的殿堂。抬头望去,天花板上的雕花繁复却不杂乱,每一笔都透着秩序与敬畏。几块牌匾悬挂中央,字字如钟,敲在心上。窗格玲珑,光影透过,洒在地上的格子像是时间的密码。围栏边贴着参观提示,一位游客缓步走过,身影渺小,却与这宏大空间融为一体——我们都是历史长河里的过客,而庙宇,是河岸上不灭的灯。</p> <p class="ql-block">庭院中央,两尊石狮相对而立,一只是张口怒吼,一只是闭口沉思,仿佛在演绎着世间动静的平衡。它们的鬃毛卷曲如云,爪下小狮憨态可掬,雕刻之精,令人叹服。身后的窗棂透出斑驳光影,树影摇曳,落在石狮身上,像是岁月的抚摸。站在这里,仿佛听见了百年前商帮聚会的谈笑,听见了祭典时的钟鼓齐鸣。</p> <p class="ql-block">再往里走,光线渐暗,却更显肃穆。高柱林立,柱上刻着字,有颂德,有铭志,一笔一划皆是心声。头顶的雕饰愈发精细,龙凤盘绕,云气升腾,仿佛随时会从梁上腾空而起。对称的布局让人安心,仿佛一切都在应有的位置上,连呼吸都不由自主地放轻了。这里不是展览馆,而是一处精神的栖所,容不得半分轻慢。</p> <p class="ql-block">一处屋角,香炉静置,炉身刻着“风调雨顺”,字迹已有些模糊,却依旧虔诚。木梁与石柱交接处,雕工繁复,龙首探出,瓦当滴水,皆有讲究。绿植从石缝中探出头来,为这庄重添了一丝生机。我伸手轻触那冰凉的石面,仿佛触到了三百年前某个工匠掌心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这座</p> <p class="ql-block">我蹲下身,细看石柱基座上的雕刻——狮子戏球,牡丹吐蕊,五福捧寿,加官进爵……这些图案不只是装饰,是那个年代人们最朴素的愿望。木雕在屋檐下蜿蜒,凤凰与牡丹相依,二龙戏珠腾跃于云间。每一刀都带着温度,每一线都藏着祈愿。这些手艺,早已超越了技艺本身,成了文化的密码,刻在石头上,也刻在血脉里。</p> <p class="ql-block">穿过庭院,一座牌坊赫然眼前,巍峨如门,雕龙画凤,气势非凡。两侧亭台对称,檐角飞扬,像是要接住天边的流云。石阶洁净,护栏古朴,绿树环抱,仿佛走进了一幅泛黄的古画。牌坊不只是通道,更像是一道界限——跨过去,是尘世;站在这里,是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