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书香育人”是一种力量。它具有强大的熏陶和润泽作用,并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求真,尚美,向善”的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书香育人”是一种修养。它期待每一位浸润其中的教师都能有一个健康、向上的心态,使“铸师魂,强师能,重引领”的师风影响他人的修养的提升。</p> 第一季领读师99小李世梅 第二期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初心集》是一本能够经得住时间冲刷和检验的好书,我相信,所有人都会被先烈们奋斗不息的事迹与视死如归的气概所感染,在字里行间中真正体会到初心的内涵。初心,意味着为信仰终身追求,九死不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初心集》辑录了100 名(组)革命烈士的文章、信函、诗歌、狱中遗书和绝笔,每一名英烈都有简单的生平介绍。除去白公馆、渣滓洞监狱烈士集体没有注明牺牲时的年龄,余下的99 名英烈中有84 名是二三十岁牺牲的,有3 名分别是17 岁、18 岁、19 岁牺牲的。他们是英雄,也是当年的80 后、90 后、00 后。他们有赤贫的工人农民,也有留学生、大学生、富家儿、官宦子弟。他们明明知道自己走的是一条无比危险、随时可能丢掉性命的道路,但他们毅然走下去;他们在无尽的黑暗中高举火把,却在日出东方的前夕,永远闭上了双眼。是什么让这群年轻的革命者愿意付出自己的生命去改造这个国家呢?是什么让这群可爱的人承载着对亲人、对爱人的挚爱眷恋,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而义无反顾?——那是信仰的力量。</p> 王尽美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信仰,肩头有国家,笔下有乾坤。王尽美烈士仅有38个字的《遗嘱》,让我们看到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1923年,18岁的陈逸群在《给同学的信中》说:“为国家尽义务,为社会造幸福,才算是好国民。”有志少年“朝受命夕饮冰”的事业心和“昼无为夜难寐”的责任感让今天的我们明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但支撑我们脊梁的灵魂,却应一脉相承;1935年3月16日,刘伯坚烈士在《致妻嫂凤笙的家书》中说:“弟不意现在尚在人间,被押在大庾粤军第一军军部,以后结果怎样,尚不可知,弟准备牺牲,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寥寥数语,铿锵有力!鹤归华表,沧海桑田,现在读来我们仍然震撼——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拥有智慧,就能在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前廓清迷雾,见人所未见;具有勇气,就能像愚公那样一往无前,创人所未创!读完百名英烈的遗作,足可让新时代的我们注入原动力,攥成强拳头,强壮思想骨,汇聚正能量,提升精气神!</p> 王若飞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信仰让他们对革命充满信心。革命烈士是共产主义的信仰者、坚守者、献身者,理想信念是革命烈士的精神之“钙”、力量源泉。“别了,我们在红旗下聚集,又在红旗下分手,战士们虽然在红旗下倒下,但革命的红旗却永远不倒,它随着战士的血迹飘扬四方,这就是我们的胜利。”1931年,王若飞在狱中给妻子的信中这样说道,表达了为革命献身的决心。在史砚芬给弟弟妹妹的诀别信中,他说:“我死后,有我千万同志,他们能踏着我的血迹奋斗前进,我们的革命事业必底于成,故我虽死犹存。”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革命的必胜信念。</p> 方志敏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信仰让他们视死如归。从英烈的文笔中,可以读出他们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执着坚守,即使面对死亡,也从容淡定,坚贞不屈。“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这是方志敏在狱中写的一首诗,对自己的信仰作了明确宣示,表达了对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赤胆忠心。“你又说你毕业后出来当教员,把一些青年子弟要教成爱国化,来为国家流血。你不愿你的爱人流血,而要别人去流血,这真是笑话了。……你说不要糊糊涂涂地死了,这也不错。但是为了革命而死,为民众谋利益而死,是不是糊糊涂涂呢?假若是的,那中国一定没有烈士,革命也永远不能成功。”这是陈毅安写给恋人的一封信,这位革命者的逻辑非常清晰:自己不流血,只希望别人去流血,那么,革命永远不可能成功。</p> 陈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信仰让他们担当如铁。在亲情、友情、爱情和革命事业、民族大义之间,他们毅然决然地作出了壮丽的人生选择,用生命谱写着璀璨夺目的人间大爱,弹奏着柔情与血性的交响乐。陈觉牺牲前4 天给妻子写了一封绝笔信,他说:“云!谁无父母,谁无儿女,谁无情人!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我们虽然是死了,但我们的遗志自有未死的同志来完成。”表现了他对爱情的坚贞不渝和宁为玉碎不愿瓦全的革命情操。1931 年6 月9日,李家俊在家书中写道:“家庭状况,我深不愿多说。因为家是因我而败,我又无法以维持父母及小妹们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我又何愿敢提家事。但是我一念及目前与我们受同等煎熬的当亦不在少数,所以也就只好比较安心地做我们所应做的事而无所动心。”在残酷的斗争中,李家俊始终意志坚定,把个人生命与家庭置之度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这些铿锵有力的遗作,这些凝聚了血和生命的诗文,是革命先烈们胸中激荡的理想追求和共产党人价值观,也是他们用行动和鲜血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谱写的一曲曲动人的生命之歌。岁月沧桑,这些跳动着思想火焰的英烈遗作,穿越时空成为淬炼初心的熔炉,展现在我们新时代党员干部面前,在怀念的同时更值得我们去深思,我们都曾举起右手面对党旗庄严的宣誓,在那一刻把自己交给了党、交给了人民,面对新时代新阶段新任务,更应踏着革命先烈的足迹,时时与党员标准、岗位职责、使命任务对照比较,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砥砺奋进、继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今天的“领读师”要和大家说再见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阅读有信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阅读不孤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愿书香陪伴我们每一个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前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编辑:李世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初审:伏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审:张雪莲 易晓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终审:李世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