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畔寻精神之源

刘静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九月的太行山,层林尽染,云雾缭绕。此次独行豫北,只为追寻一段镌刻在山壁间的壮阔史诗——红旗渠。这条“人工天河”不仅是水利工程的奇迹,更是一座矗立于天地之间的精神丰碑。</span>红旗渠始建于1960年,1969年竣工,总干渠长70.6公里,总长1500公里,被誉为“人工天河”和“世界第八大奇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踏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刻有“红旗渠”三个鎏金大字的石碑,背倚层叠岩壁,苍劲挺拔。沿着石板路前行,岩壁上“山碑 李忠念”的题刻赫然在目,仿佛岁月的回响。不远处,“青年洞”横跨溪流,游人穿行其间,与自然和历史融为一体。</span></p> <p class="ql-block">青年洞作为最艰险的隧洞工程,于1960年2月‌工程启动。初期因自然灾害和经济困难一度停工,但青年突击队喊出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宁愿苦战,不愿苦熬”的豪言壮语,青年们每天只有六两粮食,他们以野菜、河草充饥,克服浮肿病等困难,</span>坚持施工,采用“连环炮”“三角炮”等爆破技术,将日进度从0.3米提升至2米‌34。到1961年7月‌,历经17个月苦战,隧洞贯通。</p> <p class="ql-block">‌青年洞不仅是水利工程奇迹,更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精神的永恒丰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栈道蜿蜒于峭壁之侧,脚下是清澈溪流,头顶是嶙峋巨岩。当年“引漳入林”的壮举,正是从这样的绝壁上一锤一凿开凿而出。红旗渠</span>解决了林县严重缺水问题,并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纪念馆展板上“千年旱魔 世代抗争”的文字触目惊心。“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一曲旧民谣,勾勒出林州历史上干早缺水的悲惨图景。千百年来,在缺水环境中苦苦挣扎的林州人民,想水、盼水,始终怀有一个水的梦想。从元朝到新中国成立前,林州人民自发地修过18条引水巢,但是,一遇连年大早,水源枯竭,渠道无水可引,仍然摆股不了水的制约。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屡败展战,一代又代林州人不甘屈服地与干渴的旧山川进行着持续的抗争。</p> <p class="ql-block">挑水孩童的黑白照片,无声诉说着“水缺贵如油”的辛酸过往。</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民国初,桑耳庄村300多户人家,常年到4公里外的黄崖泉担水吃。民国九年(1920年)大旱,黄崖泉的泉水小得只有香火头那么粗。大年三十,桑林茂老汉起五更爬上黄崖泉,想趁早挑担水回家过年。挑水的人多,一直挨到天黑他才接满一担水回村。新过门的儿媳妇王水娥惦念公爹去担水一天还未回来,就出村去接。天黑路滑,新媳妇又是小脚,接过担子刚走几步,被石头绊倒,一担水洒了个净光。儿媳妇又羞又愧,就在万家团圆的除夕上吊自尽了。大年初一,桑林茂老汉埋葬了新婚儿媳的尸体,带着全家踏上了逃荒路。从此,这一家人再无音信。</p><p class="ql-block">一担水的倾覆,足以剥夺一个人生命的尊严,足以给一个家庭带来难以承受的灾难,这就是千百年来旧林县缺水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1960年2月,在县委书记杨贵领导下,3.7万民工动工兴建引漳入林工程(后更名红旗渠)。工程面临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等困难,民工自制工具,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81人牺牲。总干渠1965年4月通水,1969年7月全面竣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红旗渠纪念馆内,青铜雕塑再现了万人上阵、战天斗地的场景:有人推车运石,有人合力抬木,神情坚毅。</span></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生动地记录了1965年4月5日,在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合涧镇举行的红旗渠总干渠通水庆祝大会上,万人欢呼的震撼场面。当渠水第一次奔涌而至的瞬间,对于十年九旱、苦盼水来的林县人民来说,这是梦想照进现实的时刻,因此现场群情激昂,万众欢腾。渠岸的斜坡上站满了从四面八方赶来庆祝的干部群众,所有人的目光和动作都聚焦于渠道中流淌的河水,人们振臂高呼,喜悦与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这张照片不仅是红旗渠建设取得决定性胜利的证明,更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红旗渠精神的永恒视觉象征。</p> <p class="ql-block">周总理曾言:“新中国有两个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此言如钟,回荡心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登临观景台,晋冀豫三省风光尽收眼底。云海翻涌,山峦隐现,红旗渠如一条玉带缠绕于太行腰际。栏杆湿润,似刚经历一场秋雨,正如这片土地,曾被汗水与泪水浸透,终换来生机勃发。</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离别时回望,那座高耸的纪念碑在雾中肃立,宛如守护者。红旗渠不在书中,而在山河之间,在每一块石头的纹理里,在每一位建设者的身影中——它从未远去。</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