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内三关、外三关

行行摄摄

<p class="ql-block">塞北边防生死线:明长城的内三关和外三关。所谓内三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这三处关隘都建在太行山上,分别扼守军都陉、蒲阴陉和飞狐陉。内三关防线与华北平原关系紧密,一旦失守,则华北平原就无险可守,北京极易陷于敌人直接攻击之下。所谓外三关:自东往西分别是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这三关集中在雁门山及雁门以西的吕梁山北段,河曲境内。这一段形成了明代长城外线防御的关键。</p> <p class="ql-block">居庸关作为历史上重要的军事和交通要塞之一,其关城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北京平原之间的天然峡谷关沟之中,雄踞太行山军都陉要冲,在万里长城中有“天下九塞,居庸第一”、“九关第一数居庸”的美誉,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p> <p class="ql-block">紫荆关,始建于战国时期,秦、汉称上谷关,东汉名五阮关,宋、金称金坡关,元代以后称紫荆关,自古便是进出太行山的交通要冲,位于“太行八陉”的第七陉“蒲阴陉”,天下九塞之第四塞,是兵家必争之地。时过境迁,这里虽有保存不错的城关和城墙,但是并没有得到有力的保护和管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将来能看到的可能会越来越少。</p> <p class="ql-block">倒马关是太行八陉之一飞狐陉上的重要关隘,属河北保定唐县。倒马关自古以来也是很重要的战略节点,不同时期称谓不同。战国时期称“鸿塞”,西汉时期称为“常山关。明代定名“倒马关”。传说因山道险峻,战马易失蹄摔倒得名。北宋杨六郎在此抗辽的民间故事至今流传。</p> <p class="ql-block">关城主体毁于1639年唐河大水,60年代修建336国道拆毁了大部分留存,目前只有很少的明清遗迹。</p> <p class="ql-block">现存关城始建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周长约2.5公里,城墙黄土夯筑、外砌砖石,设东(居仁)、西(由羲)、北(宣威)三门。南门外有水关连接上下城。</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西北20公里的勾注山脊,是万里长城体系中历史最悠久、战事最频繁、影响力最深远的核心关隘,被誉为“中华第一关”。因山势险峻,大雁南飞须从低缓处穿行而得名。《吕氏春秋》列为“天下九塞”之首。雁门关并非单一的一座关隘,而是由“双关四口十八隘”和长城共同构筑的军事防御体系。</p> <p class="ql-block">宁武关,孤独的矗立在山西省忻州宁武县城区,始建于明景泰元年(1450年),建成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建于管涔山和云中山两山夹峙的巨大山口之间,恢河穿流而过,自古就是大同盆地和忻定盆地间南北交通咽喉和战略要地。</p> <p class="ql-block">偏头关,地处晋、陕、蒙三省交界,黄河东岸“几”字形大拐弯处,是明代外长城的核心关隘。作为中国长城体系中唯一与黄河并行的边关,偏头关以“黄河边墙”闻名。因关城所在山势“东仰西伏,状如人首之偏”,故称“偏头关”。沿河筑墙30公里。偏头关长城见证了农耕与游牧文明的碰撞交融,黄河浪涛与边强烽烟的交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