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秋天是一次非凡的巡演,其核心永远不可抵达。——题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今日寒露。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带有“寒”字的节气意味着气候从凉爽向寒冷的转折。 在这天高云阔的季节约上三五好友,去登高远眺,看那丰收大地的广袤,赏那如诗如画的秋景,最是怡情养性,这就是寒露的仪式感。所谓“露气寒冷,将凝结也。”这之后,昼夜温差将持续加大,一夜凉寒,一夜秋。但今年上海天气有所反常,还是一如既往的热。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北方已入深秋,虽蝉噤荷残,但菊花盛开,霜染红叶别有一番秋日美景,而此时的南方却刚刚入秋不久,红黄夹杂,俏丽多姿。万物枯荣相间,山川大地景色各异,这些触目所及的景致和变化曾让很多文人墨客思绪飘飞、灵感泉涌。唐代诗人元稹道:“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宋代的李清照则词曰:“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此时节,百花渐落,菊花却将身姿挺得笔直。千百年来人们种菊、赏菊,更以菊花入馔,无论是油润甜嫩的菊花肉,还是清爽明艳的菊花过桥米线,又或是浓郁醇厚的菊花酒,都让人唇齿留香。当然眼下,许多人最想尝鲜的美食还得属螃蟹终于等到了吃螃蟹的好时候,黄膏饱满流油的蟹肉,香甜肥美,真是想想都流口水。寒露时节可以多吃滋阴润燥作用的食物,有助于调节身体机能,增强免疫力,亦愿寒露凝秋光,安康伴岁长。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那华叶焜黄、柿红菊华像是在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把握当下。心若向阳,何惧寒凉,趁着秋风正好,不如努力去奔赴自己的诗与远方,愿你阅尽满眼秋色,此心安定,步履生光。</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国庆假期的最后一天,可仍有不少人裹挟在惯性里步履不停:或是伏案赶工,将假期变成另一个 “战场”;或是忙着规划回程把旅途塞满匆匆打卡的疲惫。我们总以为 “不停向前” 才是对生活的负责,却在连轴转的节奏里,渐渐弄丢了感知美好的能力。在现代紧张的生活中,我们车如流水马如龙地向前直滚,如若不曾留下一点时光做一番静观和回味,岂不是浪费生命?</p><p class="ql-block"> 休息,从来不是对时光的浪费,而是对生活的主动选择——它让我们在喧嚣中按下暂停键,重新掌握生活的主动权。休息,也是藏在日常里的智慧。当我们暂别琐事纷扰,澄澈的心境才能照见更远的方向,就像秋日晴空,唯有驱散云翳,才能望见千里江山。休息,更该是刻进骨子里的修养,正如古人所言 “勤靡余劳,心有常闲”,懂得在忙碌与松弛间找到平衡,方能在岁月长河里行稳致远。</p><p class="ql-block"> 一般人以为多延长工作的时间就可以多收些效果,比如说,一天能走一百里路,多走一天,就可以多走一百里路,如此天天走着不歇,无论走得多久,都可以维持一百里的速度。凡是走过长路的人都知道这算盘打得不很精确,走久了不歇,必定愈走怠慢,以至完全走不动。我们走路的秘诀,“不怕慢,只怕站”,实在只有片面的真理。永远站着固然不行,永远不站也不一定能走得远,不站就须得慢,有时延误事机;而偶尔站站却不至于慢,站后再走是加速度的唯一办法。我们中国人做事的通病就在怕站而不怕慢,慢条斯理地不死不活地望着挨,说不做而做着并没有歇,说做并没有做出什么名色来。许多事就这样因循耽误了。</p><p class="ql-block"> 休息不仅为工作蓄力,而且有时工作必须在休息中酝酿成熟。法国大数学家潘嘉赉研究数学上的难题,苦思不得其解,后来跑到街上闲逛,原来费尽气力不能解决的难题却于无意中就轻轻易易地解决了。据心理学家的解释,有意识作用的工作须得退到潜意识中酝酿一阵,才得着土生根。通常我们在放下一件工作之后,表面上似在休息,而实际上潜意识中那件工作还在进行。哲姆士有“夏天学溜冰,冬天学泅水”的比喻。溜冰本来是前冬练习的,今夏无冰可溜,自然就想不到溜冰,算是在休息,但是溜冰的肌肉技巧却恰在此时凝固起来。泅水也是如此,一切学习都如此。比如我们学写字,用功甚勤,进步总是显得很慢,有时甚至越写越坏。但是如果停下一些时候再写,就猛然觉得字有进步。进步之后又停顿,停顿之后又进步,如此辗转多次,字才易写得好。习字需要停顿,也是因为要有时间让筋肉技巧在潜意识 中酝酿凝固。习字如此,习其他技术也是如此。休息的工夫并不是白费的,它的成就往往比工作的成就更重要。</p><p class="ql-block"> 人须有生趣才能有生机。生趣是在生活中所领略得的快乐,生机是生活发扬所需要的力量。诸葛武侯所谓“宁静以致远”就包含生趣和生机两个要素在内,宁静才能有丰富的生趣和生机,而没有充分休息做优游涵泳的工夫的人们决难宁静。世间有许多过于苦的人,满身是尘劳,满腔是杂念,时时刻刻都为环境的需要所驱遣,如机械一般流转不息,自己做不得自己的主宰,呆板枯燥,没有一点生人之趣。这种人是环境压迫的牺牲者,没有力量抬起头来驾驭环境或征服环境,在事业和学问上都难有真正的大成就。我认识许多穷苦的农人,孜孜不辍的老学究和一天在办公室坐八小时的公务员,都令我起这种感想。假如一个国家里都充满着这种人,我们很难想象出一个光明世界来。</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微信日历上说:“秋天是一次非凡的巡演,其核心永远不可抵达。”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人们说,一年之中最深的秋就在寒露节气。此时,秋月白,柿子红,菊花黄,金桂香,大自然慷慨地把一切可爱与圆满的事物都献给当下。然而随着节日接近尾声,热闹散场,繁华褪去,我们也将回归平日的安宁。是的欢乐很长,假期很短。短得像一个人的转身,眼看只剩几小时就要收尾了。那些没来得及和家人挚友细说的家常,没来得及再去坐坐的餐馆,没来得及再逛逛的公园,像一叠“来不及寄出的信纸” 沿街飞舞,散落成遗憾的碎片。日子的收尾或许难免潦草,却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珍贵故事。有人说:“生命只有在假期,才是流动的。” 很多时候,我们就像诗里 “没写出的部分”——是假期里那些没说出口的不舍,是面对结束时 “河床的深深沉默”,只能把这份情绪藏在心底,等下一个假期,再慢慢讲给晚风与重逢的人听。</p><p class="ql-block"> 是啊,不上班多好,在被闹钟叫醒的那一刻。不快点起床,不快点擦牙、洗脸、穿鞋袜、穿衣服,可以继续睡或不睡,免除对世界的责任,对别人的责任,对自己的责任。我呢,既庆祝节日的热闹,也喜欢生活的平淡。好的和坏的我们都收下吧,然后一声不响,继续生活。如此我们才能活得干净、自在,并几乎接近幸福。好好生活,保持好奇,继续光彩夺目,寻找生活中的美,阅读你喜欢的书。</p><p class="ql-block"> 当生命来到深秋,我们自当格外珍惜与亲友“谈笑明月相与闲”的团圆时分,但空庭人远之后,生命往往更加凸显它的本质,促使我们回归到自己生活的本真状态,找到自我的中心。对,人必须要找到中心,中心不仅仅指身体的中心点,还是一种更加复杂的东西,是规律与宁静的象征,是灵魂的中心。一个人如果能清楚地找到中心的位置并将它把握好,便会让人生方向清晰,一派和谐。反之,倘若不见轻舟过,你便徒越万重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