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秋日的芷江,微风轻拂,我们一家人怀着敬仰的心情走进飞虎队纪念馆。这座承载着中美联合抗战记忆的庄严之地,不仅让我感受到战争年代的烽火硝烟,更让我体会到和平的来之不易。</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纪念馆入口庄重肃穆,灰色砖石建筑上“飞虎队纪念馆”几个大字熠熠生辉,天空虽阴沉,却掩不住历史的光辉。步入园区,一座气势恢宏的雕塑群映入眼帘,几位空军将士或站或坐,神情坚毅,仿佛正在商讨作战计划。我驻足凝望,仿佛听见了战机轰鸣、看见了他们腾空而起的身影。</span></p> <p class="ql-block">芷江馆:建于2005年,位于原芷江机场旧址,现存中美空军指挥塔、俱乐部等抗战建筑。展区通过2000余件文物再现飞虎队空战史实,包含陈纳德将军办公室复原场景及飞虎群英墙。</p> <p class="ql-block">飞虎队历史定位</p><p class="ql-block">正式名称为"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1941年由陈纳德组建。广义涵盖驻华特遣队、第14航空队等部队,在驼峰航线运输、制空权争夺中发挥关键作用,累计击毁敌机2600架,运输物资65万吨。</p> <p class="ql-block">起源与成立背景</p><p class="ql-block">飞虎队(正式名称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大队)的成立源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对空中支援的迫切需求。1940年,中国航空委员会顾问陈纳德受国民政府委派,在美国招募退役飞行员和技术人员,并采购P-40战斗机。1941年8月1日,蒋介石正式签署命令成立该部队,陈纳德任指挥官,初期编制包括3个中队、约100架战斗机和近300人,司令部设于昆明。</p> <p class="ql-block">中美空军指挥塔旧址是芷江飞虎队纪念馆的核心组成部分,建于1938年10月,现为二战时期芷江机场的无线电指挥中心、发报中心、机要室、情报室、作战室、指挥室等原貌保存地。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英国外交卩远东司官员普拉特说“应当让中国明白.不应当存在‘国联将扮演警察的角色.並为了中国的利益把日本驱除满洲的错觉.同时应让日本人了解我们同日本的传统友谊和对日本的钦佩仍然是我们远东政策的主要动力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馆内陈列详实,一块块展板讲述着那段峥嵘岁月:从陈纳德将军组建志愿航空队,到中美空军并肩作战;从驼峰航线的生死飞行,到芷江受降的历史时刻。我在“中美空军指挥旧址”的介绍前久久停留,1938年建成的红砖建筑至今保存完好,曾是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枢纽。</span></p> <p class="ql-block">国际援助需求:日军封锁中国沿海港口,滇缅公路成为关键补给线,需空中力量保护。</p><p class="ql-block">美国政策支持:1941年4月,美国政府批准飞行员以志愿者身份赴华,资金部分来自“租借法案”。</p> <p class="ql-block">主要行动与战绩</p><p class="ql-block">飞虎队活动集中于1941-1945年,任务包括防空、护航及对日基地打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键战役:</p><p class="ql-block">1941年12月20日昆明空战:以零损失击落9架日机,首战成名。</p><p class="ql-block">1942年保卫滇缅公路:在缅甸和云南多次空战,配合地面部队阻击日军。</p><p class="ql-block">1943年鄂西会战:协助第六战区防守石牌要塞,轰炸日军机场和补给线。</p> <p class="ql-block">驼峰航线护航:1942年后,飞虎队改编为美军驻华航空特遣队,负责“驼峰航线”物资运输,该航线因地形险峻和日军拦截损失惨重,平均每两天损失一架飞机。</p><p class="ql-block">战绩争议:</p><p class="ql-block">官方宣称:击落日机约2900架、击沉军舰44艘,自身损失80架战机。</p><p class="ql-block">质疑观点:部分研究指出战果可能夸大,实际击落日机约115架(含英军战果),且因雇佣军性质和高额奖金(每击落一架奖500美元),存在虚报动机。</p> <p class="ql-block">名称由来与标志设计</p><p class="ql-block">“飞虎队”名称源于1941年12月20日昆明空战后。当日,志愿队首次迎战日军轰炸机,P-40战机机头绘有鲨鱼嘴图案,昆明民众误认为“老虎”,媒体遂以“飞虎”报道。陈纳德采纳此名,后委托迪士尼设计队标——展翅猛虎与V形尾组合,象征胜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展厅中央,一架红色飞机雕塑昂首欲飞,背后是巨幅浮雕墙,刻画着战士们英勇奋战的场景。一张张黑白老照片中,有飞行员的英姿,也有普通民工修建机场的身影。我看到一位老兵在纪念牌前敬礼,那一刻,历史与现实交汇,令人动容。</span></p> <p class="ql-block">飞虎队员埋藏了五十五年的回忆说说</p><p class="ql-block">1. 战火中的誓言</p><p class="ql-block">五十五年过去,我仍记得芷江机场的晨雾。1945年的那场空战前,老陈把护目镜递给我,笑着说:“要是回不来,记得告诉家里,咱们没丢飞虎的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芷江机场的雨夜</p><p class="ql-block">1945年夏,湘西会战前夕,我在芷江机场的泥泞中抢修P-40战机。雨水混着机油渗进手套,耳边是陈纳德将军的咆哮:“每架战机都是插向东京的匕首!”12 那夜,我们埋下三箱备用零件在跑道东侧榕树下——坐标用刺刀刻在罐头盒上。后来战局突变,再无人寻回它们。</p> <p class="ql-block">1942年1月,美国与中国签订了《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与换文》,美国几乎放弃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取得的所有特权,随后英国等国家也陆续与中国签订类似条约。这一事件符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需要,推动了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团结抗敌。 </p> <p class="ql-block">中国飞行员赴美受训</p><p class="ql-block">1942年底,约370名中国飞行员在美国接受系统训练后回国参战,增强了中国空军的作战能力。 </p> <p class="ql-block">初期组建</p><p class="ql-block">1941年7月,飞虎队正式成立时拥有68架飞机、110名飞行员、150名机械师及其他后勤人员,总人数约300人,所有支出由中方承担。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扩展与伤亡</p><p class="ql-block">随着战役持续,队伍伤亡惨重。抗战期间共牺牲2000多名队员,其中在驼峰航线执行任务中牺牲1000余人。 </p> <p class="ql-block">陈锡纯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空军少尉飞行员,1937年8月19日在淞沪会战中与战友沈崇诲驾驶故障战机撞击日军旗舰“出云舰”,壮烈殉国,被誉为“以机撞舰”的抗日英雄。 其事迹体现了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并载入史册。</p> <p class="ql-block">1942年1月,反法西斯同盟国代表在《联合国家宣言》上签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胡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标志性文件,它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由分散走向联合,为最终战胜轴心国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军事基础。这份文件不仅深刻影响了二战的进程,更对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具有深远意义。</p> <p class="ql-block">迟到的归途</p><p class="ql-block">战争结束那日,我们烧毁了所有带鲨鱼涂装的机翼残骸。有人说那是怕惹麻烦,其实我们只是不敢承认:有些翅膀,注定要永远留在异国的天空。</p> <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1931-1945年),中日军力对比悬殊,日本在工业基础、兵力规模、武器装备及动员能力上占据绝对优势,中国则处于全面劣势,但最终通过持久战和全民抗战取得胜利。</p> <p class="ql-block">1945年的春天,雪峰山会战(又叫芷江保卫战)在此轰然展开。历史将铭记,正是这座山脉以万千血肉之躯,为芷江受降的和平阳光,铺就了最坚实的基石。中国军民用生命共同守护了美丽的家园和通往胜利的战略要道。</p> <p class="ql-block">蒋介石夫妇与陈纳德合影</p> <p class="ql-block">位于中国湖南省芷江县,馆内设有4米高的陈纳德将军雕像,</p> <p class="ql-block">陈香梅(Anna Chan Chennault,1925年6月23日— 2018年3月30日),华人华侨领袖、社会活动家、美国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祖籍广东佛山市南海区</p><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1925年6月23日出生于北京。早期在中央通讯社昆明分社工作,是中央社的第一任女记者。讨论后来成为中国空军美籍志愿大队的指挥官陈纳德的太太。她在二战后一直都在美国政坛活跃着。陈香梅教育基金会董事长、中国海外交流协会顾问、中华全国妇联名誉顾问、中国国家旅游局特别顾问、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电视部高级顾问、《中国电影电视艺术家辞典》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海南大学名誉校长。2018年3月30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华盛顿家中逝世,终年93岁。</p> <p class="ql-block">陈香梅(曾用名陈梅香)于2015年回到湖南芷江,此次访问期间她参观了飞虎队纪念馆、受降纪念坊等历史遗迹,并参与多项文化交流活动。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访问背景</p><p class="ql-block">201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陈香梅作为美国飞虎队将领陈纳德的遗孀,此次访问旨在推动芷江和平文化的传播及纪念馆建设。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要活动</p><p class="ql-block">凭吊英烈:她参观了芷江机场遗址、中美空军联队俱乐部等历史遗迹,并在受降纪念坊前敬献花篮,缅怀在芷江参与抗战的飞虎队队员及中国军民。 </p><p class="ql-block">文化交流:与当地少年儿童共同演唱中美歌曲《友谊地久天长》和《满江红》,传递和平理念。 .</p><p class="ql-block">荣誉任命:受聘为芷江和平名城建设顾问,并题写“春暖三湘杜鹃红,铁鸟飞来展雄风;芷江本是英烈地,中美情谊五十冬”的诗句以示纪念。 </p><p class="ql-block">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此次访问进一步推动了芷江作为“国际和平名城”的品牌建设,为当地和平文化传承入国际视野。 </p> <p class="ql-block">1980年12月,世界著名的华人华侨领袖、中国空军美籍志愿大队陈纳德的遗孀陈香梅接到了邓小平的邀请访问中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得知情况后也很高兴,还写了一封亲笔信,托陈香梅带到中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纳德航空军事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位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门罗市,由陈纳德将军外孙女凯乐威(Nell Calloway)与飞虎队老兵共同创建,陈列飞机、照片等文物,并设有“中美友谊墙”纪念历史合作。 </p> <p class="ql-block">1984年,国防部长张爱萍访美时会见被营救的美军飞行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40年过去!1984年6月11日,时任中国国防部长的张爱萍应邀访问美国。在与美国国防部长温伯格会谈结束后,温伯格向张爱萍介绍了几位衣着整齐的美国老人,其中一位老者恭恭敬敬地行了个军礼,并说:“救命恩人,您还记得我吗?”张爱萍认出,他就是当年被营救的美国飞行员萨沃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爱萍与萨沃埃等3名飞行员共进午餐,并把放有当年几幅旧照片的相册送给他们,以纪念中美两国军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并肩作战的难忘岁月。</p> <p class="ql-block">2003年9月第一届中国.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期间.老飞虎队员理查德·罗西和战友滕子元六十年后在芷江喜相逢.</p> <p class="ql-block">2005年,81岁的格伦·本尼达重返湖北红安,参观李先念故居纪念园。他坐轮椅游览,并在监利县查看当年战机残骸时,情绪激动地感谢营救他的中国村民。期间,本尼达反复告诫儿子爱德华·本尼达:“救命之恩,永不能忘!”这一场景被纪录片《飞虎情缘》记录,展现了历史与现实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陈灿培博士在2012年11月向芷江飞虎队纪念馆捐赠了119件二战珍贵文物,这些文物见证了中美友谊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捐赠背景</p><p class="ql-block">陈灿培博士是美籍华人收藏家,长期致力于中美文化交流与飞虎队历史传承。2010年首次到访芷江考察后,他认为芷江具备展示飞虎队文物的条件,随后多次捐赠文物支持当地纪念馆建设。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物类型</p><p class="ql-block">此次捐赠的119件文物包括二战时期的军事装备、历史文献及影像资料,具体类型未在公开信息中详细说明,但根据其收藏方向,可能包含与飞虎队在华作战中美合作抗日相关的物品。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此次捐赠进一步丰富了芷江飞虎队纪念馆的展品体系,成为中美民间友好交往的重要见证。截至2023年,陈灿培夫妇已向国内文博机构捐赠飞虎队相关文物超过1.6万件。 </p> <p class="ql-block">美国访问的中国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魏凤和2018年10日在华盛顿会见曾赴华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飞虎队”老兵及亲属。魏凤和表示,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老战友老朋友。两国人民的友谊永远不会为时间和地域所阻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出席会见的美方代表包括“驼峰”航线老兵杰·温雅德、“飞虎队”指挥官陈纳德外孙女尼尔·凯乐威、杜立特突袭队飞行员理查德·科尔的儿子里奇·科尔以及“杜立特轰炸者协会”成员拉里·凯利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魏凤和在会见中称赞“飞虎队”老兵为捍卫世界和平、保卫国家和亲人做出重大牺牲。他说,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老战友老朋友,永远不会忘记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朋友,永远不会忘记曾经为支援中国抗日战争流血牺牲的英雄,永远不会忘记与我们并肩抗击法西斯的战友。两国人民的友谊永远不会为时间和地域所阻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魏凤和表示,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一样都爱好和平,珍惜和平。正因为经历过战争,才深知战争带来的苦难。回顾历史,中美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做出了巨大贡献。展望未来,两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宁上都肩负着重要责任,拥有广阔合作前景。中方愿与美方一道,加强互利合作,让两国人民都过上祥和幸福的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魏凤和还欢迎所有“飞虎队”老兵及亲属到中国访问,重返当年战斗过的地方。魏凤和对在场的“飞虎队”老兵说,“请接受我作为一名军人的崇高敬意。明天(11月11日)是美国的老兵节,我想借此机会向你们表达真诚祝福和美好祝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95岁的温雅德在会见中回忆起自己执行“驼峰”航线运输任务的经历。他说,在二战期间,他与战友们克服各种恶劣天气,飞越喜马拉雅山向云南、四川等地运送物资,众多战友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坠机遇难,长眠于中国。他为自己和战友们的壮举感到骄傲,为美中两国能够并肩战斗感到骄傲。他真诚地希望美中两国能够维系这来之不易的友谊,继续深化合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温雅德表示,如果中方能够找到战友们的遗骸,这对他们的家人来说将是莫大的安慰。魏凤和表示,中方一定会尽全力寻找失踪美军飞行员的遗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驼峰”航线是二战期间盟国为向中国输送战略物资而开辟的“空中生命线”,是世界战争空运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付出代价最惨重的一条空运线。563架美国飞机在执行任务时坠毁或失踪,中美两国共牺牲飞行人员1500余人。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美两国围绕搜寻美军失踪人员遗骸保持着良好合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走出纪念馆,阳光破云而出。回望这片曾见证胜利的土地,心中唯有感恩与敬畏。和平不是理所当然,而是无数人用生命换来的珍贵礼物。</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