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中秋寻根:八旬翁的强氏故里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 强卫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81岁的“我大”,把2025年国庆中秋之际的陕西神木强家沟之行,视作一场等了许久的归乡约。从收到强氏宗亲的邀请函开始,这份期盼便日日生长。这份期待里,裹着家族近百年的迁徙往事,更浸透着对宗亲血脉的绵长眷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大”1945年生于山西兴县龙王峁村,如今定居吕梁。今年受腿疼困扰,他平日鲜少出门,连子女邀其散心都婉拒,可接到强氏宗亲的邀请函后,却当即动了心。为了这趟行程,他早早筹备:每日按时吃药、做理疗,一心调理双腿;和子女商议随行事宜时,姊妹们也毫无犹豫,一致支持——最终敲定由我和弟弟陪同返乡,妹妹则留家照料母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份坚定的背后,是一段刻在家族记忆里的迁徙史。民国十八年,陕北大旱,爷爷强鸿贤跟着大爷爷强鸿功、四爷爷强鸿效,从神木强家峁渡黄河辗转至山西,最终在兴县龙王峁村定居。逢年过节,族人们总会朝着陕西方向祭拜,“祖先在陕西”的念头,也早早埋在了后辈心里。而族谱,更是维系血脉的纽带:1956年,大爷爷背着几斗谷米回神木联络宗亲,聘请万镇文秀才刘维鳌先生编写《强氏宗谱》;2016年,“我大”牵头续写族谱,同步推出强家峁村志,补全了六十年的空白,了却了黄河两岸宗亲的一大心愿。近年周边宗亲陆续编修族谱,世系排序愈发清晰,宗亲联络也更频繁,但编撰中因各地资料不详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世系图谱的些许断层,仍需族人进一步探寻,更让这场寻根多了份厚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可天公不作美,国庆假期连续降雨。“我大”曾忧心忡忡地发来语音:“雨太大,要不别回了,太危险。”但我太了解他了,为了这趟行程,他连独自打车回老家的念头都有过。从假期伊始,我便每天紧盯吕梁、神木两地天气,虽5号起两地均有中到大雨,原本同行的孩子们也中途返回太原,但好在只剩大人们同行,按预定时间赶赴神木并无大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0月5日清晨,行程如期启动。“我大”揣着提前印好的祝贺横幅,和弟弟先一步出发;我与老公送完孩子后,沿高速转道黄河大桥,再顺着陕西沿黄观光路向北赶。“我大”和弟弟早到凤凰山一个多小时,还在强家峁枣沟摘了些新枣。上午11点半,我们和提早就等候在沿黄路的强家峁村强喜亮一家顺利汇合,一同经梁家岊、李家庄、毛家湾,踩着饭点抵达强家沟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强家沟历经三次搬迁,从沟谷迁到梁上。从黄河畔到村里,一路盘行而上,各村间都是硬化路,雨天也通行无碍。在“强家沟村欢迎您”的牌子旁下车,站在这片土地上,望着眼前熟悉又陌生的山形地貌,“我大”由衷赞叹:“好地方啊!”即便通往村民活动中心的路满是泥泞,他仍难掩满心喜悦。对他而言,跨越黄河几百里的奔赴,无关路途远近,无关天气好坏,只要踏上故土,这场寻根之旅便已圆满。“我大”拄着拐杖,一脚脚踏在泥水里,右腿不自觉地微微晃动,我赶忙上前搀扶。扶着颤巍巍的老人踏上祖先生活过的土地,我愈发庆幸自己从始至终的理解与支持,也为曾有过的片刻犹豫而懊恼——这分明是件再正确不过的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此次返乡,“我大”主要是为了核实族谱编撰的新信息,确认世系谱排序的新变化,寻找更确凿的实证史料。饭后,强家沟负责编撰村志的强补智、强海军拿来刚定稿的初稿供众人传阅,来自山西兴县、陕西佳县及附近村落的宗亲围坐一圈,或娓娓道来家族往事,或积极参与讨论。上至八十岁老者,下至三十多岁青年,时而翻看文稿,时而闭目深思。这群原本互不相识的族人,因着同一份寻根的执念聚在一起,为了这件在外人看来“没意义”的事,有人放弃国庆长假,有人搁置秋收农活,更有全村人齐上阵搭把手。眼前的场景深深打动了我,也让我为“强”这个姓氏倍感荣光——如此齐心的族人,这般强劲的凝聚力,何等珍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整个下午,“我大”全程投身讨论,凳子未挪半步,桌上茶水续了再续,交流的族人来了又去。“我们是谁的后代?我们从哪里来?”“世系考证有何新进展?”“后辈怎样传承?”——这些兼具历史厚重与现实意义的话题,虽暂无定论,却被众人郑重探讨。大家以字论辈、先报身份,见三十多岁者辈分高于八十岁老人,亦恭敬相待。或叙家族往事,或议谱牒细节,气氛温情又热切,没有芥蒂与客套,唯有真诚与友善——同宗同源的羁绊,让彼此格外亲近。那日,“我大”只中途去了趟厕所,其余时间都在与族人拉话、查资料,晚饭后聊至深夜,仍觉意犹未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号一早,雨停了。族人们拿着扫把、铁锹清扫干净路面,从村口到村民活动中心铺起了红地毯,热闹的气氛一下拉满。“我大”移步活动中心,开启了新一轮的宗亲联谊。当天是本次聚会的正日子,女客与宗亲们纷纷赶来:有外省的老人由儿女护送着认亲,有远嫁的女儿带着孩子“回娘家”,骑摩托来的、远道驱车来的,都受到强家沟族人的热情接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大”主动打听:“强家村的谁们来了?来了几人?”也有宗亲主动上前搭讪:“我来自山西兴县蔡家会毛儿会的,是‘鸿’字辈的。”“哦,你是龙王峁的?你大是谁?”……几位老汉坐成一排,族谱在手中递来传去,手指在字间点点指指;香烟递来递去,烟雾袅袅中,一个眼神、一句问候,都透着家人聚会的自在,让人满心都是“一家亲”的归属感与安全感。此刻,穿什么、吃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都姓强,祖上本是一家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联谊会上午有三项议程。</p><p class="ql-block">第一,迎接女客。女客是远嫁返乡的女儿、外嫁宗亲,“迎女客”的核心是对嫁出女儿及女性宗亲的尊重与温情,为此设有专门的迎接礼遇。对远嫁的女客而言,这既是“回娘家”的团聚,也是重新融入家族根脉的契机。</p><p class="ql-block">第二,介绍嘉宾及嘉宾讲话。宗亲代表、村志编撰委员会成员、村主任、强姓族人代表、女客代表等先后发言,从不同角度畅谈心声与感受。</p><p class="ql-block">第三,集体合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正午时分,强家沟族人用陕北最高规格的老席“硬八碗”,招待了远道而来的宗亲、邻近宗亲及本村族人。宴席散后,族人们陆续道别,“我大”却拄着拐杖站在门口,目光紧望着村口的方向。原来是山西柳林强锁平一行族人迟迟未到,他在专门等候。柳林族人在2016年强家峁修谱时曾来认祖,与“我大”有过联络,但和强家沟的族人还是第一次见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上前劝他:“要不先去屋里歇着,他们来了我叫您。”他摆了摆手:“没事,我在这儿等,万一错过了不好。柳林那支宗亲,和神木这边不熟,这次好不容易要来,得亲自把他们介绍给强家沟的族人,往后才能常来往。”他眼神里满是笃定——这是他给自己的使命,更是为了让断裂的血脉重新连得紧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两天的聚会结束后,“我大”自己都觉得稀奇:腿疼的老毛病没犯,觉也睡得香,带着敞亮的好心情回了山西吕梁的家。黄河隔不断血脉情,这场跨越两岸的寻根之旅,不仅圆了老人的归乡梦,更让那份深埋心底的宗亲情谊,在相聚中愈发滚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