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嘉峪关</b></p><p class="ql-block"> 嘉峪关是中国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以西5公里处,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南倚祁连山,北靠黑山,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和军事要塞,素有“天下第一雄关”“河西第一隘口”之称。</p><p class="ql-block"> 修建时间: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征虏大将军冯胜选址建造,比山海关早建九年。</p><p class="ql-block"> 修建原因:明代为防御吐鲁番等西域势力的侵扰,加强西北边防。</p><p class="ql-block"> 完善过程:历经168年,至1540年最终建成,形成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p><p class="ql-block">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是明代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后期各代,长城沿线的重要军事要塞素有”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称。</p> <p class="ql-block"> 未到嘉峪关时,我想象中的它,是课本上那个雄浑而孤绝的影子,是地图上一道拒人千里的粗犷线条。直到亲眼所见,才懂得,有些存在,必须用身体去丈量,用呼吸去触摸。</p> <p class="ql-block"> 穿过“天下雄关”的匾额,脚步落在内城的石板路上,发出空洞的回响。我用手掌去贴那斑驳的城墙,砖石粗砺而冰冷,在烈日的暴晒下,竟透着一股深沉的凉意。这凉,是几百年的风霜沁进去的。闭上眼,风声穿过垛口,仿佛变作了画角连营的呜咽,变作了商队驼铃的叮当。我几乎不敢用力呼吸,怕惊扰了这风中沉睡的古老魂灵。</p> <p class="ql-block">戏台</p> <p class="ql-block"> 登临城楼,极目远眺,那一瞬间,我才真正理解了“关”的意义。一侧,是祁连山的雪线,在蓝得令人心悸的天幕下闪着皑皑银光,像一条慈悲的哈达;另一侧,是黑山裸露的臂膀,雄浑而苍凉。长城如龙,从关城两翼蜿蜒而出,一头扎进茫茫戈壁,倔强地伸向天地尽头。在这里,你会清晰地看见文明与荒野的分野,感受到一种无言的秩序与决绝。</p> <p class="ql-block"> 同行的游客中,有人在兴奋地讨论着古代守关将士的乡愁。望着他们年轻的脸庞,我忽然想起了林则徐。1842年,他遣戍伊犁,途经此地,曾写下“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的诗句。当年那位老人站在这里,回望硝烟未散的东南海疆,身前是万里流放的绝域,其心境之苍凉,又岂是今日你我所能揣度万一?这关隘,见证的不仅是金戈铁马的豪情,更是无数个体命运的悲欢与家国山河的沉浮。</p> <p class="ql-block"> 嘉峪关,西瓮城,会极门城楼,后侧檐台上,置有一块砖。</p> <p class="ql-block"> “一块砖”的传说有许多,其中广泛流传的是:相传,在明弘治年,有兵备道(古代官名)李端澄负责修建嘉峪关长城。当时的嘉峪关是“天苍苍、野茫茫,向前看,戈壁滩,向后看,鬼门关”的地方,有“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天上无飞鸟,山头似孤岛”的夸张说法。</p><p class="ql-block"> 要在这样一个不毛之地建造关城,难度可想而知。 因此,负责建关的朝廷官员李端澄,招募了全国数百名能工巧匠,让大家献计献策。一位名叫易开占的工程师脱颖而出,提出要想节省材料必须先绘出整个关城的图样,根据图样再制作出小模型,然后按比例放大,就会精确地计算出全部用料。</p><p class="ql-block"> 易开占经过运算,算出关城全部用砖共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李端澄如数给了易开占预算的块砖。有人不相信易开占能够如此计算精当,偷偷藏了一块砖,准备在工程结束时找个说法。没想到,工程收尾时,偏偏少了一块砖,李端澄一看相差不大,也没怎么计较,另找了一块砖补上了。</p><p class="ql-block"> 藏砖的人被感动了,不得不拿出这块砖并说明情况。参与筑关的人员震惊了!作为对奇迹的补偿和展示,人们特意将这块砖放在“会极”门楼可望而不可及的檐台上,以求永世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 离开时,知道我们带不走它的一块砖石,却把一整片关于时间与历史的回声,沉重地装进了行囊。那不只是雄伟,那是一种站在文明尽处,与荒芜和对望过后,刻入骨血的清醒与孤独。</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大地之子</b></p> <p class="ql-block"> 中国最孤独的孩子—大地之子</p><p class="ql-block">在甘肃瓜州的茫茫戈壁,这座“大地之子”雕塑静静安睡。他就像从远古穿越而来,皮肤粗糙,神态安然,身上落着沙尘,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大地之子,其实是一座雕像,这个雕像是由清华教授董书兵亲自设计雕刻而成的,位于甘肃省的西西北地区的瓜州的古镇上。人们把它称为大地之子,他的长为 15米,完在四米左右,高度高达9米,这个雕像以熟睡的姿势躺在沙漠里,就像真的婴儿睡觉一样。建造婴儿雕塑的最大目的也就是为了呼吁大家可以保护环境。特别是现如今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给地球带来了非常沉重的负担。所以才会设计出这样的一个巨大的婴儿雕塑,熟睡的婴儿雕塑就如同是我们人类一样,只有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才可以让我们更长久的生存下去。</p> <p class="ql-block"> 看着他,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联想到千年前丝绸之路的驼铃声,那时这片土地该是何等热闹。他又像是大地的守护者,以天为被、地为床,见证着岁月变迁,历经风雨仍无比坚定。</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人和自然的界限被模糊,渺小与宏大奇妙交融。站在雕塑旁,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只想静静感受这份来自大地母亲的温柔与包容。</p> <p class="ql-block"> 汉武雄风这个景点我们是在车上看到的,遗憾只是远远的拍摄了他……..</p> <p class="ql-block"> 汉武帝俯瞰戈壁大地,脚下六颗石头对应河西四郡及两关,彰显汉唐之雄伟气韵,悠悠历史就这样通过如此震撼有力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p> <p class="ql-block"> 汉武雄风 戈壁滩上的艺术雕塑</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汉武帝雕塑只有一个头?</p><p class="ql-block">因为整个苍茫辽阔的河西走廊都是他的身躯!</p><p class="ql-block">他把汉文明推向全新高度,</p><p class="ql-block">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p><p class="ql-block">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p><p class="ql-block">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p><p class="ql-block">汉武帝 他的汉武雄风,威震河西走廊。</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月牙泉</b></p> <p class="ql-block"> 月牙泉位于鸣沙山的怀抱之中,它的形状如同一弯新月,泉水荡漾着涟漪,宛如碧翡翠般的清澈。因为它“泉映月而无尘”以及“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使它成为一处奇观。月牙泉被誉为“沙漠第一泉”,自汉朝起就被列为“敦煌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如果走到月牙泉旁边看水,普普通通,只有爬上南坡的大沙丘俯瞰,才能被这沙水共生、山泉相依的奇景震惊。</p><p class="ql-block"> 坐在沙丘的顶端,看那汪神奇的碧水,真的像沙漠的眼睛。</p><p class="ql-block"> 在这粗犷苍凉的大西北,鸣沙山呦月牙泉,是谁赋予了你洁白细腻的肌肤,温柔秀美的曲线,清澈蔚蓝的眼眸?</p> <p class="ql-block"> 我们抵达鸣沙山时,太阳正开始给沙海镀上金边。细沙在指缝间流淌,像握不住的光阴。</p> <p class="ql-block"> 导游把我们带到一家服饰店,原来这是旅行社送给我们的惊喜一一旅拍。服饰店里顿时热闹起来。女生们对各种刺绣长裙爱不释手——我选了褐红色的,店员为绍欣挑了大红色,娃娃的紫色长裙缀满银饰,亚萍是稍浅的红色,国莲是黄色……男生们起初有些腼腆,但在老板推荐下,他们也挑了各色的长袍,竟也英气十足……</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服饰店的化妆师帮我系好最后一条银链。镜中的自己忽然陌生——褐红色长裙缀满细密刺绣,头纱的流苏垂到腰际。这身嫁衣般的盛装,让我仿佛瞬间接通了千百年前行走在这条丝路上的某个女子。</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沙漠里的五朵金花</b></p> <p class="ql-block"> 沙漠的雄浑,泉水的静谧,于这荒芜中,筑就独特的诗意秘境。</p> <p class="ql-block"> 爬上沙丘时,我们成了一道移动的风景。女生的头纱在风中飘扬,男生的长袍下摆拂过流沙。月牙泉静静卧在沙谷里,像一弯青绿色的新月。</p><p class="ql-block"> 原来穿上民族服饰,不只是换装,更是打开一扇门。透过这身衣裳,我看见丝绸之路上往来的使节、商旅和僧人,听见驼铃在风沙中摇曳。而月牙泉,千年如一日地映照着这一切——沙会流动,时光会老去,但有些美好,永远定格在回眸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 最动人的是集体照。我们站在沙丘上,身后是千年不变的月牙泉。风吹起我们的头纱和衣袍,那些飘扬的丝绦将我们连成一个整体。穿着现代T恤的摄影师笑着说:“你们这样真像丝路上的商队——有商人,有使者,有僧人,还有远嫁的公主。”</p> <p class="ql-block"> 那一刻,我们不仅是穿着民族服饰拍照的游客,更像是在时空中短暂重合的旅人。沙会流动,衣饰会褪色,但这份共同穿越时光的体验,连同阳光下彼此的笑脸,永远定格在了鸣沙山的记忆里。</p> <p class="ql-block">摄影:建军 克华 润水 胜文 晓燕及同行同学</p><p class="ql-block">后期:晓燕</p><p class="ql-block">文章:晓燕</p><p class="ql-block">领队:方千 绍欣 克华</p> <p class="ql-block"> 请点击右下角青甘额旅游集看精彩全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