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光影定格的文化耕耘者一一随手拍的联想

济宁王海青

<p class="ql-block">  以光影定格的文化耕耘者</p><p class="ql-block"> ——随手拍的联想</p><p class="ql-block"> 文/魏敬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昨日,参加第三届“鲁地文艺”创作交流会,一个直到他上台致辞我还不知道他是谁的人,引起了我的注意。</p><p class="ql-block">他忙前忙后打理着会场的琐碎,表情平淡默默而为,不激不厉。但我看得出他在关注着活动的每个环节,似乎觉得是把脉定向的人,于是也没有离座位随手对他拍了三张照片。直到会议结束,才知道他是《鲁地文艺》主编王海青先生。今日晚饭后,无意从手机相册里翻到照片,再回忆昨日场境,一位文化耕耘者的精神风貌浮现眼前。</p><p class="ql-block">画面一:王海青主编身着深色外套与白色衬衫,手持一份红色文件,正对着麦克风坚定发声。他的眼神穿透镜片,专注而炽热,仿佛要将胸腔里积攒的文化热忱尽数倾注进每一句话语;投影屏幕的会议文字与背景中醒目的红色会名横幅交相辉映,衬得他身形挺拔如松。那不是居高临下的宣讲者姿态,而是一位扎根土地的守望者,以最朴素的着装、最赤诚的目光,向在场每一位倾听者传递着对本地文化最深沉的眷恋。</p><p class="ql-block">画面二:侧头凝视投影屏幕,眼镜片后折射出专注的光芒,身后的浅色衣物同伴姿态松弛,他却始终保持着微微前倾的姿势,沉思深邃的目光,像一位执着的寻宝者,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捕捉着文化传承的关键线索。</p><p class="ql-block">画面三:坐于台阶旁,双手捧着红色物品(或许是一份承载着作者心血的手稿),倾身抬首,眉头微蹙,目光上仰投向远处,神情凝重如深思的老农审视即将播种的土地,又似欲发力于身的“孺子牛”,有民国大家治学问的纯粹气质。他衣着不求鲜亮,只求舒适便于行动;神态不慕浮华,只求将每一份文化责任稳稳扛在肩头。</p><p class="ql-block">这三张照片串联起来,恰似一部无声的纪录片:从专注事态的身影,到沉思酝酿的静默,再到慷慨陈词的坚定,完整勾勒出作为《鲁地文艺》掌舵人的日常剪影。他的衣着永远是深色外套配白色内搭——没有刻意的修饰,没有繁复的点缀,如同他对待文化工作的态度,褪去所有浮躁与虚华,只留最本真的热忱与最扎实的行动。</p><p class="ql-block">他的眼神始终带着两重光芒:一重是对文化深度的叩问,透过镜片凝视屏幕或虚空时,那目光像考古学家轻拭文物上的尘埃,小心翼翼却又充满敬畏;另一重是对文化传承的急切,面对交流发言时,那目光又似火炬手高举火种,恨不能将每一份文化薪火传递到更远的角落。</p><p class="ql-block">尤其是,他身上那种“不图名不图利”的纯粹底色。照片里没有鲜花簇拥的舞台,没有镁光灯聚焦的辉煌,有的只是会议室里简洁的布置、参会者认真聆听的侧脸,以及他手中那份被捏出细微折痕的红色文案,那或许是一份待完善的创作计划,或许是一份亟待推广的文化项目清单。他的双手始终紧握着这份“责任”,指尖微微用力,像是要把这些文化符号刻进骨髓里。</p><p class="ql-block">我眼前呈现出,他的脊背始终挺直,像一棵不惧风雨的梧桐,用最朴实的姿态撑起一片属于本地文化的天空。</p><p class="ql-block">在这些光影定格的瞬间里,我看到的不仅是一位主编,更是一个文化的“燃灯者”:他像孺子牛般俯首耕耘,不问收获几何;他像守夜人般坚守阵地,不惧前路漫长。那些被镜头捕捉的神情——专注时的眉头微蹙,沉思时的目光深邃,发言时的坚定有力,最终都化作一股温暖而坚韧的力量。这里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从来不需要华丽的包装,只需要一群像王海青这样的人,用最朴素的心、最纯粹的爱,把根须深深扎进脚下的土地,让文化的种子在时光里静静发芽、抽枝、开花。</p><p class="ql-block"> 2025.10.8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注:昨天与魏敬尧老师第一次见面,后又有了微信语音沟通,知道他对文学、文化,有一颗热爱之心,敬畏之心。感谢魏老师拍照,还写下文章,给予鼓励。当然个别地方表述,有些过誉,实在不敢当。写于2025年10月8日晚)</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