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环边境之旅(152)——呼和浩特大昭寺广场

羽冰

<p class="ql-block"><b><i>呼和浩特玉泉区的大昭寺广场是一处充满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地方。广场上有高大的佛塔和弥勒佛雕像,彰显出这里浓厚的藏传佛教文化氛围。大昭寺作为呼和浩特最早的黄教寺院之一,这里是蒙古地区重要的宗教场所。</i></b></p> <p class="ql-block"><b><i>大召广场的标志性牌楼,是三门六柱式的大牌楼,顶部覆盖琉璃瓦,装饰有龙凤图案,融合了汉、蒙等多种民族风格。</i></b></p> <p class="ql-block"><b><i>这尊雕像是为纪念蒙古土默特部落首领阿拉坦汗而建。阿拉坦汗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主持创建了大召寺,该寺是呼和浩特最早建成的黄教寺院,对漠南蒙古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推动了藏传佛教在漠南的传播,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友好往来,是呼和浩特的创建者之一。</i></b></p> <p class="ql-block"><b><i>无量寺,俗称“大召”,蒙语称“伊克召”,意为“大庙”。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南街,是一座历史悠久且规模宏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i></b></p> <p class="ql-block"><b><i>无量寺始建于明朝万历七年(1579年),由明代蒙古土默特部落首领阿拉坦汗主持创建,于1580年建成,是呼和浩特最早兴建的喇嘛教寺院。明代曾称“弘慈寺”,清代重修后定名为“无量寺”。因寺内供奉银佛,又得“银佛寺”之别称。</i></b></p> <p class="ql-block"><b><i>无量寺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汉式与藏式特色,以飞檐斗拱的琉璃瓦屋顶、精美的牌匾和壁画为特色,体现了传统寺庙的庄重与精美。寺庙的主体建筑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其中大雄宝殿是寺院的核心建筑,供奉着佛像,是信徒们进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i></b></p> <p class="ql-block"><b><i>康熙皇帝曾驻跸此寺,并赐名“无量寺”,因其曾在此留宿,寺院取消活佛转世,成为“皇庙”,地位尊崇。</i></b></p> <p class="ql-block"><b><i>寺内珍藏高2.55米的银铸释迦牟尼像,为国内现存最大银佛之一;其前金色蟠龙柱双龙盘绕,气势恢宏,与银佛交相辉映。</i></b></p> <p class="ql-block"><b><i>无量寺不仅是佛教圣地,更是一座“活着的”艺术宝库,其银佛、龙雕、壁画与皇家历史交织,吸引着无数游客与信徒前来瞻仰。若您近期在呼和浩特,不妨前往感受这份跨越四百余年的庄严与厚重。</i></b></p> <p class="ql-block"><b><i>弥勒佛雕像,面带开怀笑容,盘腿端坐,双手张开,显得和蔼可亲。佛像周围雕刻着许多小人,象征着团圆和美满。</i></b></p> <p class="ql-block"><b><i>这座塔名为“大召释迦八塔”。它由八座白色的塔组成,是藏传佛教的典型建筑。这组塔是为了纪念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而建,每座塔都象征着释迦牟尼生平中的重要事件。</i></b></p> <p class="ql-block"><b><i>塞上老街有着悠久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当时,这里因地处北方边陲,成为了重要的商业集散地,各色商贾云集,贸易十分繁荣。如今,它已成为呼和浩特市的一张文化名片,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感受古韵风情。</i></b></p> <p class="ql-block"><b><i>街道两旁的建筑多为明清风格的古建筑,青砖灰瓦、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古色古香。与古建筑相得益彰,营造出浓郁的传统氛围。走进老街,仿佛穿越回了古代,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i></b></p> <p class="ql-block"><b><i>老街道上空悬挂着一串造型精美的巨型灯笼,顶端是一条栩栩如生的龙形装饰,象征着传统与喜庆。</i></b></p> <p class="ql-block"><b><i>在老街买了这么大的羊肉串,非常好吃。</i></b></p> <p class="ql-block"><b><i>呼和浩特玉泉区的一座金塔</i></b></p> <p class="ql-block"><b><i>在大召寺广场,庄重的佛塔让人肃然起敬;到了塞上老街,热闹的市井又让人感受到浓浓的烟火气。这一趟,既触摸了历史的厚重,又体验了生活的鲜活,不虚此行。</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