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快乐的高中生活

方圆fg

<p class="ql-block">前几天和儿子聊起高中生活,儿子说他感觉最幸福最快乐的时光是高中时代。他说初中时还不懂事,只是纯玩。大学时有很多闲暇时间,都在玩游戏了。只有高中阶段,觉得自己是成人了,其实思想还不成熟,既要努力学习,又利用课间时间创造出很多乐趣,现在回忆起来感觉非常美好。</p><p class="ql-block">我是87年上高中的,我的高中时代也是最快乐最值得回忆的时光。我上初中时,我们在重点初中,学习氛围很浓,我被推动着上了高中。高中阶段,我上的普通高中,那年每所高中划片分进去几个乡镇50名预选住考重点高中的学生,我是其中一个。那一年中考,初中复课生被禁止考重点高中和中专,有一部分学生考进了普通高中。更多的是直接考普通高中的学生。</p><p class="ql-block">我们高中四个班,每个班既有初中时的尖子生,又有一群比较贪玩的学生。我同桌就是个贪玩的,我玩伴里就有了几个贪玩的学生。我本来就性格外向好玩,和这一群贪玩的学生在一起玩得不亦乐乎。整个高中三年,大家给我起了个亲切的昵称,直接喊昵称而没有称呼我名字的了。我天天乐的哈哈笑,连高中毕业的照片都呲着牙笑,现在回忆起来也快乐无比。高中同学聚会,我又说又笑,大家说我性格一点没变。</p><p class="ql-block">在这样的班级里,我的成绩能保持在前10名以内,前三名同学脑子特别聪明,我是望而却步。有的同学学习非常努力,但成绩总上不去。这让我认识到高中拼的是智力。</p><p class="ql-block">由于高一上半年贪玩,我第一年高考没考上,继续在本校复课。我的下一级学生,没有划片招生,也没有考不上中专的复科生,整体学习水平比较差,玩的更猛烈。我此时深刻的体会到了自律的重要性。她们在疯玩,我需要沉下心来安于自己的学习。任他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当时这种感觉非常强烈,热闹属于他们的,为了未来,我需要努力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考上了本科。我的同学还有复了两年考上的,也是持之以恒努力的结果。</p><p class="ql-block">参加工作后找对象,我条件降到不能低于高中毕业。我认为只要上了高中,智力不会很差。经过三年的锤炼,没有吃不了的苦,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其它的苦还算苦吗?事实证明,我们那个年代大多数高中毕业生,在各个行业都干得不错。</p><p class="ql-block">自律阳光快乐的高中生活,是我人生的一段美好时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克富:高考,到底在考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昨天与一位三甲医院的院长聊天,他透露了一个招聘“潜规则”:如今他们不仅要求医生拥有名校博士学位,还必须本科出身于“双一流”。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直言不讳:“第一学历查的是智商和血统,后面的学历只看努力和态度。”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话让非名校出身的我有些刺耳,却也不得不承认,它精准折射出某种现实——在这个崇尚效率的时代,第一学历正被越来越多地视为一个人能力的“硬指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什么用人单位如此看重第一学历?因为高考早已不再是一场知识储备的检验,更是一次对年轻人综合素质的极限测试。它发生在人生最敏感、最可塑的成长阶段,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评估一个人的认知能力、自律品质与心理韧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真正能在高考中脱颖而出的人,往往具备三种难以被替代的黄金特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水平的认知能力。高考涵盖多学科,从数理逻辑到人文思辨,考验的是一个人能否在不同思维模式之间灵活切换。这种“大脑的兼容性”,在知识快速迭代、跨界融合成为常态的今天,显得尤为宝贵。它不仅仅关乎“学了多少”,更关乎“还能学多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超凡的自律精神。15-18岁,正是青春涌动、心向外界的年纪。能把自己“按”在书桌前,与成千上万的知识点持续较量,所依靠的绝非一时热情,而是深层的自我管理能力。高考所训练的,其实是一种延迟满足的品格——愿意为长远目标放弃眼前的即时享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稳定的心理素质。在“一考定终身”的社会期待下,在父母的焦虑、同辈的竞争和自我期许的多重压力中,能否保持情绪稳定、发挥出应有的水平?这种“抗压能力”,恰恰是日后职场中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高考像一块心理试金石,提前验证谁能在关键时刻扛得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因为高考同时检视这三项素质,它成为了一种高效且难以作假的人才筛选机制。大学毕业证书的背后,是一个人在关键成长期的整体呈现——包括天赋、耐力与心性。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单位格外看重第一学历:它提供了一个人在未经社会化打磨之前的“原初能力画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仍有许多人选择避开这条路径。有人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认为学历不足可靠经验弥补。有的初中生放弃升学,有的高中生敷衍以对。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或许是基于现实的无奈,但无奈的选择,往往通向更窄的出路。放弃高考,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提前关闭了一些未来的可能。第一学历就像一张初始名片,虽不定义你最终走到哪里,却很可能影响你起步的高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我不是“唯学历论”的倡导者,但我十分看重高考过程的价值。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备战高考所培养出的专注、坚持与抗压能力,本身就是一种难以剥夺的成长。哪怕结果未必尽如人意,全力以赴的经历就是胜利。那段日夜里你所战胜的,不仅是复杂的题目,更是自己的惰性、恐惧与局限。每一个认真对待高考的人,不仅仅是在回应某种社会筛选,更是在向自己证明:我能否在压力之下,坚持走完一条艰难却值得的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