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游戏·明观察·优支持|园本主题教研活动设计与实例分享

甄银华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双节的暖意尚未褪去,专业成长的步履已然启程。当月光还带着假期的温柔,姚昕学前教育工作室的老师们便循着对幼儿教育的热忱,赴一场“研游戏·明观察·优支持”的线上之约。在这里,我们以游戏为笔,以观察为墨,在解读幼儿天性的过程中,书写着教育者的思考与成长。</p> 一、筹备:匠心铺陈,只为相逢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双节假期的喧嚣尚未完全消散时,工作室第一组的筹备团队已悄然开启忙碌。他们如同“教育盛宴”的幕后工匠,从确定教研主题到筛选分享案例,从测试线上平台到梳理研讨流程,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打磨,只为让这场教研不止于“参与”,更能落地于“成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有流畅的呈现,背后都是不为人知的用心。筹备环节让我们明白,优质的教研不是“临时起意”,而是“匠心规划”的结果。这份对细节的打磨、对专业的敬畏,恰是教育者最该拥有的底色——就像我们对待幼儿游戏那样,唯有提前预设、精心准备,才能更好地接住孩子的每一个需求。</p> 二、开场:暖意承续,奔赴热爱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国庆与中秋的余温里,团圆的甜蜜还在心头萦绕,我们便从“家庭的港湾”切换到“专业的课堂”。主持人曾蕊洁老师的话语,如一缕清风,轻轻拂去假期的松弛,唤醒大家对教研的专注——“从‘松弛’到‘投入’的衔接,恰是带着新状态奔赴专业成长的开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刻的线上会议室,没有空间的阻隔,只有一颗颗向光而行的教育初心。当“保持静音、积极留言”的小小约定落地,我们知道,一场关于幼儿自主游戏的深度探索,已然拉开序幕。</p> 三、分享:建构之间,见微知著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发现教师痛点”到“构建闭环教研”,怀化市姚昕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金璐老师分享的这场教研活动,每一个环节都藏着“理论落地、实践赋能”的巧思。循着活动脉络拆解学习,更能读懂优质教研如何让“观察幼儿、支持游戏”从抽象理念变成可操作的教育行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教研背景与目标:靶向定位,让教研“对症”生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环节回顾:基于全市幼儿园问卷调查,聚焦教师“观察目标不明确、记录无依据、支持缺策略”的真实痛点,以户外建构游戏为载体,设定“提升观察分析能力、提炼支持策略、形成园本经验”三大目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习感悟:好的教研从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扎根问题”的生长。这场活动的起点——“基于问卷找痛点”,打破了传统教研“凭经验定主题”的局限,让目标更精准、方向更清晰。这启示我们:教研需先“把脉”一线需求,才能让后续环节不偏离“解决真问题、提升真能力”的核心,让每一份投入都能转化为教师的实践动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教研准备:细节铺垫,让专业“有备”而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环节回顾:提前组织教师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理论,准备PPT、观察记录表、幼儿标识(手环、学号),甚至细化到“不同场地的观察工具匹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习感悟:教研的“高效”,藏在前期准备的“细致”里。从“理论前置学习”为教师搭好认知框架,到“观察工具定制化”(如场地一用技能记录表、场地二用时间抽样表),每一项准备都在为后续环节“减负增效”。这让我明白:专业的教研准备,不是简单的“物料齐全”,而是“预判需求、搭建阶梯”,让教师带着理论储备和清晰工具走进实践,避免“盲目观察、无效研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导入与理论回顾:锚定方向,让研讨“不偏”焦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环节回顾:2分钟导入环节明确“问题源于问卷”,3分钟用思维导图回顾周丛笑教授讲座,梳理“观察-解读-支持”理论框架,为后续观察定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习感悟:短而精的“开场+理论回顾”,是教研的“定海神针”。导入环节强调“问题非主观臆断”,让教师感受到教研的严谨性;思维导图回顾理论,则快速唤醒教师认知,避免研讨陷入“只谈经验、脱离理论”的误区。这提醒我们:教研开场不必冗长,关键是用“问题锚点”和“理论框架”,让教师一开始就清楚“为什么研、按什么逻辑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观察任务部署:清晰指引,让观察“有章”可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环节回顾:分8点明确任务——“定点+定人+追踪”结合的观察法、“核验表+时间抽样+影像”融合的记录法,划分小组(如场地一观察中班技能、场地二观察小班兴趣),出示场地图、解读观察工具,甚至细化到“观察6名幼儿、时长30分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习感悟:观察的“精准度”,取决于任务部署的“清晰度”。以往教师观察常陷入“看热闹、记流水”,而这次通过“方法+工具+分组+重点”的四维部署,把抽象的“观察”拆解成可操作的步骤:教师知道“看谁、在哪看、怎么记、重点看什么”。这启示我们:对教师而言,“明确的指引”比“自由的探索”更重要,尤其是在提升实操能力的教研中,需把“模糊要求”转化为“具体指令”。</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现场观察:沉浸式感知,让理论“落地”生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环节回顾:教师按分组进入场地,边观察幼儿建构游戏(如中班搭风雨桥、大班修螺母车),边用记录表实时记录,同步思考研讨话题(如“幼儿技能处于哪个水平”“如何提升兴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习感悟:“走进游戏现场”是教研最珍贵的“实践课堂”。当教师蹲在幼儿身边,亲眼看到中班幼儿用圆柱积木搭桥墩、大班幼儿协商修轮胎,才能真正理解“建构技能水平”“交往合作表现”的具体含义——这是坐在会议室里听理论无法替代的。这让我深刻体会:幼儿游戏是“活教材”,教研必须让教师“沉浸式接触活教材”,才能让理论从“书本”走进“心里”,再转化为“行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六、分组研讨分享:思维碰撞,让经验“共生”增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环节回顾:各组围绕观察记录、视频照片研讨30分钟,再用5分钟汇报(如第一组分析中班建构技能、第二组拆解小班兴趣影响因素),同时创新设置“帮帮团补建议、夸夸团挖亮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习感悟:研讨的价值,在于“让1+1&gt;2”。分组聚焦不同主题(技能、兴趣、交往),避免了“泛泛而谈”;“帮帮团+夸夸团”的机制,则兼顾了“问题改进”与“正向激励”——杨丽华老师补充“分年龄投放辅助材料”,田华桂园长肯定“观察细致、建议落地”,让经验在碰撞中更完善。这说明:好的研讨不是“一人说、众人听”,而是搭建“多元发声”的平台,让每个人的经验都能成为集体的财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七、知识复盘与总结:梳理升华,让成果“固化”留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环节回顾:主持人梳理“建构游戏特点、内容、观察重点、支持策略”,姚昕首席强调“观察是读懂行为密码、支持要阶梯式推进”,市教研员总结“集成化教研”亮点,明确“观察转向解读需求、支持转向儿童赋权”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习感悟:复盘总结是教研的“成果收割机”。如果说观察和研讨是“播种”,复盘就是“收获+储存”——主持人梳理的“支持策略”(如创设条件、分层指导)、首席强调的“阶梯式支持”,把零散的经验提炼成系统的方法;教研员的总结则拉高视角,让教师看到“本次教研与区域教育质量提升”的关联。这启示我们:教研不能“研完就忘”,需通过复盘把“临时感悟”固化为“可复用的策略”,把“个体成长”连接到“集体发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八、活动反思:正视不足,让教研“持续”迭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环节回顾:反思指出“线上教师互动弱、新手教师对观察工具困惑”两大不足,提出“增设云端提问、设计分层观察表”的改进方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习感悟:教研的“生命力”,在于“正视不足、持续改进”。这场活动没有回避问题,反而主动剖析“线上互动”和“工具指引”的短板,并给出具体改进方向——这种“自我审视”的态度,比只谈亮点更有价值。这让我明白:优质教研不是“一次性完美活动”,而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迭代过程,只有敢于直面不足,才能让后续教研更贴合教师需求。</p> 四、引领:案例拆解,拨云见日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金璐老师的分享为我们打开思路,姚昕首席带来湖南大学幼儿园胡金晶老师的省级优秀案例《变化网格车》,为我们进行更深层的专业引领。她如一位经验丰富的“解读者”,抽丝剥茧般拆解案例中的关键要点,让我们看见:高质量的游戏支持,从不是“随机的回应”,而是基于幼儿发展水平精准判断的“阶梯式助推”。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或许是幼儿在“网格车”游戏中遇到的瓶颈,或许是教师每一次“恰到好处”的引导,在姚昕首席的解读里,都化作了可借鉴、可落地的教研智慧,让我们对“如何支持幼儿自主游戏”有了更清晰的方向。</p> 五、总结:步履不停,向光而行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活动的尾声,姚昕首席的总结如一束光,为我们照亮了接下来的专业方向。“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也是我们读懂幼儿、支持幼儿成长的重要窗口”,她的话语里,有对本次教研的梳理,更有对未来的期许。</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本次线上教研活动到此结束”的声音响起,我们心中没有“结束”的失落,只有“收获”的充实。这个假期尾声的夜晚,我们不仅学到了观察与支持幼儿自主游戏的方法,更感受到了作为学前教育者的责任与幸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场教研的结束,是无数次实践的开始。今天的所学所悟,不是“纸上的理论”,而是要落地到每一次幼儿游戏的观察中、每一次与孩子的互动里。未来,我们将带着这份收获,以更专业的姿态,守护幼儿的游戏时光,陪伴他们健康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