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佳片有约】 《山海情》:山海为证,家国同春

微风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号:78877369</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字:微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图片:来自网络,感谢作者。</b></p> <p class="ql-block"> 《山海情》连续剧讲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西海固的人民和干部们响应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完成易地搬迁,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通过辛勤劳动和不懈探索,将风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一)引子:从“干沙滩”到“金沙滩”的距离 </b></p><p class="ql-block"> 你看那山,原来像干瘪的羊皮;你看那海,其实是一望无际的戈壁。”当片尾曲《花儿一唱天下春》响起,我仍坐在黑暗里,耳边回荡着得福沙哑的西北口音。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新中国七十六年,正是把“干沙滩”变成“金沙滩”的七十六年;而《山海情》用二十四集、短短几十年的光阴,替我们丈量了这段距离——从“家”到“国”,从“生存”到“尊严”,从“脱贫”到“振兴”。</p> <p class="ql-block"><b>(二)故事梗概:一场跨越山海的“迁徙” </b></p><p class="ql-block"><b> </b>1991 年,宁夏西海固,涌泉村。年人均粮食不足两百斤,喝水靠驴驮,娶亲要换亲。县移民办干部马得福奉命动员七户吊庄移民,把“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山区百姓迁到玉泉营——一片“风吹石头跑”的戈壁。此后十年,从“吊庄”到“扬水”,从“地窝子”到“闽宁村”,从“种玉米”到“种蘑菇”,从“打工妹”到“女老板”,戈壁荒滩上长出了房子、学校、医院、酒庄,也长出了新一代人的命运与爱情。剧情终止在 2016 年闽宁镇人均收入破万,而真实世界的闽宁镇今天已跻身全国特色小镇,成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样板间”。</p> <p class="ql-block"><b>(三)人物群像:把“小我”种进“大我”的戈壁</b></p><p class="ql-block">1. 马得福——“倔强干部”的两次“下跪” 第一次下跪,是给七户移民“背锅”——上级检查通电,他扑通跪下:“电不通,我负责!”这一跪,跪的是“公仆”二字;第二次下跪,是给父亲马喊水——为了整村搬迁,老支书心疼祖坟,得福跪在枣树下:“爸,你走了,咱把根一起带走!”这一跪,跪的是“家国同构”。两次下跪,把一个基层党的“忠”与“孝”缝合得天衣无缝,也让“小家”与“大国”在尘土飞扬中完成握手。</p><p class="ql-block">2. 李水花——“笑着活下去”的西北女儿 她读过的书不超过三年级,却用一句“世上没有白走的路,更没有白吃的苦”给所有苦难加了注脚。被父亲“卖”给邻村做媳妇,她用板车拖着残疾丈夫和幼女七天七夜赶到玉泉营;丈夫自杀后,她白天种菇、晚上读书,成为首批女技师。导演让她在火车上与得福擦肩而过,没有拥抱、没有眼泪,只有一句“我挺好的”,却把“女性自救”四个字写得震耳欲聋。新中国七十六年,正是无数个“水花”把眼泪咽进肚子,把汗水洒向土地,才换来“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史诗。</p><p class="ql-block">3. 陈金山&凌一农——“山海相连”的隐喻 一个福建挂职副县长,满嘴“地瓜腔”,却把“菌草”写成宁夏大地的诗行;一个宁夏农科院专家,蹲在地头啃馒头,让蘑菇在牛粪里开出“致富花”。他们一个代表“海”,一个代表“山”,在贺兰山东麓握手,于是“山”有了海的湿润,“海”有了山的挺拔。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微观注脚:东部帮西部,先富带后富,不是慈善,是“国家”二字的应有之义。</p> <p class="ql-block"><b>(四)细节解码:三枚“时间戳”里的国史</b></p><p class="ql-block">1. 1997 年,铁路旁的红旗 第一列“移民专列”驶出西海固,车窗外的黄土坡插满红旗。镜头扫过,车厢里有人攥着《毛泽东选集》第五卷,有人哼着《春天的故事》。</p><p class="ql-block">1997,香港回归、三峡截流、邓小平逝世,共和国站在“第二次出发”的十字路口。红旗猎猎,提示观众:个人命运与时代巨变同轨,扶贫不是“施舍”,而是国家现代化列车的“补票”。</p><p class="ql-block">2. 2001 年,蘑菇棚里的“小灵通” 得宝第一次用手机给麦苗发短信:“菇长出来了,想你。”背景音是央视申奥成功直播。那一年,中国加入 WTO,北京申奥成功,互联网泡沫炸裂,而宁夏戈壁的蘑菇棚里,一部手机把“信息鸿沟”悄悄填平。技术从来不是冰冷的,它让“想你了”四个字穿越沙尘,让“城乡二元”在数字层面首次对接。</p><p class="ql-block">3. 2016 年,闽宁镇门口的“二维码” 片尾,游客扫码进入“闽宁镇脱贫攻坚展”。二维码背后,是支付宝、是“云扶贫”、是“闽宁禾美”电商直采。2016,中国 GDP 突破 74 万亿,移动支付横扫城乡,宁夏的葡萄酒通过天猫走向世界。一个二维码,把“精准扶贫”写进了数字经济时代,也把“中国故事”升级成“世界叙事”。</p> <p class="ql-block"><b>(五)议论:从“以家为国”到“以国为家” </b></p><p class="ql-block"><b> </b>中国文人自古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序列,而《山海情》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先“治国”,再“齐家”。国家在西海固划了“生态红线”,于是“家”被迫拆房迁坟;国家派来福建专家,于是“家”里长出了蘑菇、葡萄、红酒庄;国家修通扬水工程,于是“家”的屋檐下有了黄河水。看似“国”在干预“家”,实则“国”把“家”托举到更高维度——当戈壁变绿洲,当百姓变市民,“家”的半径从一口水窖扩展到整个国家。于是,“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不再是修辞,而是上千年来反复上演的制度逻辑:国家把“共同体”写进行动纲领,个人把“家国”刻进血脉基因。</p> <p class="ql-block"><b>(六)观后:在贺兰山缺处,与历史对视,剧终人散</b></p><p class="ql-block"> 我关掉投影,走到阳台。远处长安街的灯火像一串流动的项链,把北京染成不夜城。我忽然想起剧中人第一次看见电灯的情形——水花抱着女儿,小心翼翼按下开关,“啪”一声,灯泡像一轮小太阳,把母女俩的影子投在土墙上,巨大而摇晃。那一刻,她们与七十六年前的开国大典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视:1949,天安门城楼上的那盏“电灯”照亮了四万万人;2025,贺兰山下的那盏灯泡照亮了两千万西海固人。灯光所及,皆是家国;光影之间,皆是传承。</p> <p class="ql-block"><b>(七)尾声:把赞歌写在新的戈壁 </b></p><p class="ql-block"> 今天,当我们站在“后脱贫”时代的垭口,回望《山海情》,它不仅仅是一部“主旋律”,更是一份“方法论”——如何把个人叙事编织进国家叙事,如何把“苦瘠天下”改写成“山河锦绣”。下一个七十六年,新的“戈壁”或许在芯片实验室,在深海空间站,在月面基地;新的“山海情”或许叫“云贵川乡村振兴”,叫“长三角一体化”,叫“人类命运共同体”。但不管名称如何变换,故事的内核早已写就:把“家”种进“国”,把“国”扛在“家”的肩上,让每一盏微光汇聚成星河,照亮民族复兴的万里征途。——谨以此文献给新中国成立七十六周年。愿我们都能做新时代的“得福”“水花”,在各自的戈壁里,种下下一簇“金沙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