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之秋探险札记(五)

新叟

<h1><b>9月9号第五天<br></b><b>宏迪斯号由兔子峡湾反转向东行驶,再经厄峡湾到达詹姆森岛(Jameson Land)西部的西德角(Sydkap)。<br></b><b>上午 9:00我们从西德角登陆,徒步探险2小时。<br></b><b>下午14:00从东北湾(Nordøstbugt)登陆进行3.5小时徒步。</b></h1> 宏迪斯号离开兔子峡湾,调转船头再次驶进厄峡湾,经过一夜的航行9日凌晨到达了詹姆森岛西部的西德角(Sydkap)。<br><br>詹姆森岛(Jameson Land)是格陵兰岛东部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独特区域,其地质价值、北极生态及探险历史均值得深入探索。<br>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极地旅行,詹姆森陆地都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北极体验。<br><br> 今天多云,早6:00东方隐隐约约出现了鱼肚白色。 6:30朝阳撕破云层露出了笑脸,向天空投出了道道霞光,大家激动地欢呼起来。 不一会儿突然出现了一道弯弯的彩虹,像一座拱门高高地悬挂在天际。<br>大家再一次为这吉利的天相喝彩。<br> 西德角(Sydkap)位于格陵兰岛东海岸北极圈内,霍尔布列宁(Hall Bredning)附近,两侧被海拔超千米的玄武岩悬崖环绕,形成陡峭的峡湾地貌。<br>作为北极研究的重要区域,西德角附近设有科考站,研究冰川动力学、气候变化对苔原生态系统的影响。。<br><br>西德角以其冰川、苔原、野生动物与人文遗迹的多元融合,成为北极生态系统的缩影。这里既是地质演化的 “天然实验室”,也是人类与极端环境共生的鲜活例证。尽管面临气候变化的挑战,但其原始风貌,依然吸引着全球探险者与研究者前来探索这片 “最后的边疆”。<br>探险者可参与徒步、冲锋艇巡游等活动,近距离观察冰川和野生动物。<br><br> 9:00我们乘冲锋艇开始了登陆西德角的探险活动。 西德角地貌多样除分布的苔原外,多是裸露的岩石,山路崎岖,天空又下起了雨,行走起来略有困难。 西德角岸边的山崖上,有两幢木制的简易房。 低处的一幢看起来好像多年闲置,显得有些破旧。 高处的一幢涂成了紫红色,据说现在仍有研究人员在使用。 沿着蜿蜒的小径前行,我们时刻留意着周围,满心期待能与这里的生灵偶遇。忽然,几只北极兔闯入了视线。 北极兔(Lepus arcticus)成体体长为55-71厘米, 体重为 4-5.5千克;形体比家兔要大, 身体肥胖;耳朵比家兔小, 有的无尾;春夏秋三季毛色是灰褐色;到了冬天毛色变成白色;脚掌大而宽厚下面长着长毛,可以适应冰雪的寒冷,有效减少脚掌的受压程度,在北美地区称为“雪鞋兔”。<br>北极野兔一般独自生活,但有时它们也会成群结队,几十只甚至几百只挤在一起取暖。北极野兔的奔跑速度可达每小时 60 公里。在野外的平均寿命为 3 至 5 年。<br>北极兔虽然体型小巧,但有着浓密的毛皮和长长的耳朵,这使得它们在寒冷的天气里也能保持温暖。它们在雪地中奔跑如飞,是捕食者的噩梦。<br> 眼前的北极兔浑身雪白,如同一个毛茸茸的雪球,长长的耳朵中间有一条黑线,警惕地注视着我们这些陌生的来客,停顿了一会儿,蹦蹦跳跳地消失在了岩石间。<br>北极兔的出现活跃了徒步探险的气氛,欣喜之余大家还幻想着北极王者的出现。<br> 继续前行,苔原的植物间有隐藏的动物在移动,大家停住脚步,屏住呼吸,仔细地观察着,原来是一只比北极兔更小的北极旅鼠。 北极旅鼠(Arctic lemming)处于北极食物链的最下端,也是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旅鼠是北极苔原上的常客,它们的种群数量会周期性地剧增或减少,甚至会进行大规模迁徙。 北极兔和北极旅鼠是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中两种关键的小型草食动物,二者虽同处极端环境,却共同维系着极地食物链的平衡,从资源调控、能量传递和生物多样性层面,支撑着极地生态的稳定运转。<div>可爱的小生灵,为北极脆弱的环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敬仰之情不禁而生。</div> 2小时后,我们在雨水的陪伴下返回宏迪斯号。 下午14:00从东北湾(Nordøstbugt)登陆,进行3.5小时徒步探险的计划,由于风浪大,被船长叫停。 摄于202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