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0月7日,在网上又搜到北京一个游人少的小众景点“古代建筑博物馆”,乘地铁8号线在天桥站下车,走进博物馆三门洞红色大门的时候,才知道博物馆就座落在先农坛建筑群内。</p> <p class="ql-block">看见先农坛这三个字,又使我想起50多年前的一件往事。1966年11月下旬乘火车去北京接受伟人接见,在永定门火车站下车后,就把一整车的外地学生拉进先农坛不准出去,直到第二天伟人接见上一拨学生结束后,才把我们拉到内务部机关住宿。因为是黑夜到的先农坛,它到底是什么样子,当时一点印象都没有。</p> <p class="ql-block">这次来北京,才搞清楚先农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即公元142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农神和举行亲耕典礼的地方。最初叫做山川坛,之后改称为先农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先农坛位于宣武区永定门内大街路西,与天坛隔路相望,入内就让人感觉到这里环境清幽,古柏参天,绿树成荫。我仔细看了树牌,古柏年龄都很大,树龄大多两三百年,最高为316年。</p> <p class="ql-block">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位于先农坛太岁殿建筑群,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中国古建筑发展历程、古建筑营造技艺、古代城市的规划、古建筑人文理念及北京中轴线概况的展馆。</p> <p class="ql-block">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建筑以拜殿、太岁殿为核心,<span style="font-size:18px;">现有的陈列基本位于太岁殿、拜殿、西配殿等展区,</span>布局整齐大气,雄伟壮观,古色古香,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p> <p class="ql-block">穿梭在各个展厅,如同游走于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华夏民族七千年建筑文明史一一浮现眼前,而自身也仿佛化作那画卷中的主体——“万物之灵长”的人类,正亲身体验着华夏建筑史上的无限神奇与魅力。</p> <p class="ql-block">太岁殿院落的第一个大殿是拜殿,是一个穿堂殿,也是官员代祭太岁神的祭拜之处。</p> <p class="ql-block">走进拜殿,各朝代的古建筑犹如一幅精心准备的历史画卷,从茅茨土阶的原生态到汉唐时期的宫阁楼阙再过渡到明清时代的宫廷坛庙,无不展现着华夏民族七千年建筑文明与建造技艺的趋近, </p> <p class="ql-block">盘龙藻井位于拜殿正中,通体为金丝楠木精雕而成,也是精美至极。藻井上的盘龙,极其逼真生动,那根根龙须、片片鳞甲,以及龙爪上凸起的骨节和周身团团的祥云,都分毫毕现,仿佛随时都会腾空而飞……史料称它已有571岁了,而且整个蟠龙部分极少修缮,足见金丝楠木的防腐性有多高,不愧是皇家建筑之名贵用材。</p> <p class="ql-block">太岁殿院落的东西两边配殿供奉十二月将神, 在这一方空间可把汉建筑之古朴,唐建筑之宏伟,宋建筑之秀丽,元建筑之风情,明清建筑之规范,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太岁殿院落的东南角有一座砖石结构的建筑,叫焚帛炉,是用来焚烧祭祀先农神、太岁神祝帛等。</p> <p class="ql-block">太岁殿是先农坛内巨大的单体建筑,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又叫太岁坛。明嘉靖以前,太岁、风云雷雨、山岳海渎等神灵都在此供奉,此后则专门用来祭祀太岁及十二月将等自然神祇。明清时期。每年冬至或翌年立春及遇到水旱灾害时,都要在此进行祭祀太岁的活动。</p> <p class="ql-block">太岁殿内陈列的“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诠释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奥,令参观者眼界大开。它以大量丰富多彩的图表照片、栩栩如生的实物、细致精美的模型,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从茅茨土阶的原始状态发展到明清时代城墙高筑、布局严整的宫廷建筑所走过的漫长里程。 </p> <p class="ql-block">汉之古拙,唐之雄大,宋之绮丽,元之自由,明清之规范,各时期的建筑风格尽收眼底,除此之外,你还可以领略到中国各地区建筑之特色——北国之雄浑,江南之典雅,蜀中之朴真,让人不得不感叹我国古代建筑历史悠久、成就灿烂。</p> <p class="ql-block">在一些古代建筑顶上总能看到很多小怪兽,这些怪兽一共有10个,用一句顺口溜可以记住它们:“骑凤仙人来打头,一龙二凤三狮子,海马天马六押鱼,狻猊(suān ní)獬豸(xiè zhì)九斗牛,最后行什(háng shí)像个猴。”</p> <p class="ql-block">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中,让人引以为傲的是古代工匠口授心传用卯榫工艺打造的精美古建筑。卯榫是中国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他们无需钉子或胶水通过“斗”和“拱”的交叉组合便实现了木材的牢固连接,精确地建造出屹立不倒流传千年的建筑精品。如,应县木塔、独乐寺观音阁及孤品隆福寺天宫藻井等。</p> <p class="ql-block">天宫藻井位于正殿,为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国家一级文物,被誉为“稀世国宝”,也被誉为最美藻井, 距今近600年,它的美简直让人叹为观止。仰头一望,迎面是层层宫阙,绚丽的彩绘精致华丽,正中间有个星象图,由1400颗星星组成,更了不起的是,它跟现代天文观测的星象图基本没有差别。</p> <p class="ql-block">在正殿,我还看见了一个超大的北京市市貌沙盘——老北京微缩图,全是用微型房屋模型摆放展示的。北京的中轴线以及先农坛的位置,都能居高临下一目了然于心。其中,我最为震撼的是,虽然一直知道北京城大,却从没想象过北京城究竟有多大,这次才有了真真切切的实感了。</p> <p class="ql-block">“一亩三分地”这个词一直出现在大家口中,或指责对方的利己主义,或称其个人利益为一亩三分地。其实这个一亩三分地就位于现在古代建筑博物馆太岁殿建筑群的东南侧。</p> <p class="ql-block">当时,住在深宫大院里的封建皇帝,为了显示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便划出了一块土地,被规整地分为12畦,每年在这里“演试亲耕”,世代沿袭,他人不得改用,这块地恰好一亩三分。在一亩三分地的旁边,还设有观耕台,是皇帝检阅大臣们农耕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这个观耕台占地面积约为435平方米,台高1.9米,台平面呈正方形,边长16.06米,是皇帝亲耕完毕后观看王公大臣耕作之处。须弥座以黄绿琉璃砖砌筑,台阶立面上的装饰非常精美,是清代特别流行的缠枝莲花纹,琉璃纹饰是龙缠草的纹饰。四周的阶梯以及台栏、台壁,都经过精心设计修饰过(配有雕饰),处处透出一种低调的奢华。</p> <p class="ql-block">观耕台北面的大殿是具服殿,是皇帝亲耕之前的更衣之所。</p> <p class="ql-block">太岁殿建筑群东侧,就是神仓建设群,原为明代旗纛庙,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改建为神仓。走进神仓院落,山门、收谷亭、圆廪(lǐn)、祭器库等建筑由南至北依次坐落。 </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皇帝亲耕的耤田收获下来的粮食储存在这里,作为祭品用于京城皇家坛庙的祭祀。位于整座建筑群中间前部的是“收谷亭”,是一个四面通透的亭子,用于粮食收上来以后进行晾晒。亭子中间摆放着一个标着“黍”字的漏斗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收谷亭的正后方就是核心建筑“神仓”了,圆桶形状的建筑加上圆圆的屋顶,看上去就是一座真正的豪华版粮仓。神仓里面有一张红色的案几,上面摆放着5个小的粮盒,再现了古代将储藏的谷物转换为皇家祭祀礼仪祭品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为了使这些粮食免遭虫害,防止发霉,在建筑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筑上使用雄黄玉彩画,颜料有剧毒,可以驱虫。为了便于通风换气,防止谷物发霉,在仓房上都开有气窗。</p> <p class="ql-block">院落后面是存放农具的地方,现在已经改为古建博物馆售卖文创产品的展室,院子撑起遮阳伞,有咖啡饮料供游客享用。</p> <p class="ql-block">距太岁殿建筑群一公里多之处,就<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皇帝躬耕礼成后举行庆贺礼仪之处的</span>庆成宫,原名“斋宫”,至今已有560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庆成宫位于先农坛外坛东侧,为坐北朝南的三进院落。庆成宫正殿和后殿的屋顶形制均为庑殿顶,彩画形制为金龙和玺彩画, </p> <p class="ql-block">正殿和后殿之间东西各有配殿一座。庆成宫古建筑群是先农坛内营造等级最高的皇家建筑群,体现出典型的明代皇家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走近庆成宫,观者很难不被其华丽的丹陛所吸引。步入其内,三进院落纵深布局,完成修缮后的庆成宫主殿红墙绿瓦,尽显皇家气派。 </p> <p class="ql-block">抬眼望去,院内所有建筑及围墙全部为绿琉璃瓦,但因年代久远,琉璃瓦的绿釉大面积脱落,目前呈现绿黄交织的样貌,尽显历史沧桑。但斑驳的琉璃瓦和建筑并不违和,反而衬托出庆成宫深厚的历史积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