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下乡五十年,重走当年知青路

林晓

1975年9月20日,正值八月十五,我们首批知青一行8人,应乐强、刘基地、王捍江、王爱平、王晓军、鲍爱中、吴建军、陆晓林响应号召来到当年的长清县许寺公社大于大队下乡插队,后来王淑玲、赵鲁平、张建军、靖国耀、王红梅、吕振华、秦岭、董丽亚等在1975年底前陆续跟进。一个终生难忘的知青大家庭就此诞生。 知青点女生合影:前排从左至右吴建军、陆晓林、吕振华,后排:王红梅、秦岭。 王晓军摄于大于庄知青点 1976.5.4 知青们的父辈所在部队高炮69师,为庆祝五四青年节,派了一辆军用卡车,拉着我们知青到济南英雄山广场、千佛山公园、金牛公园游玩。<div>前排左起:董丽亚、王红梅、吴建军、秦岭。后排走起:王晓军、王爱平、王捍江、应乐强、鲍爱中、陆晓林。</div> 王晓军为我们拍照,谁知他搞了个自拍,整好设置,突然跑到我们身后,在女孩子们的惊喜中,快门按下,留下了这青春洋溢、快乐纯真的瞬间,美好了那个岁月…… 王晓军摄于金牛公园1976.5.4 爱中、建军、红梅的合影。角度透视的原因,建军的腿好像一长一短,呵呵! 王晓军摄于金牛公园1976.5.4 建军、晓林、秦岭在千佛山 王晓军摄于进千佛山公园1976.5.4 爱中和建军 王晓军摄于济南金牛公园1976.5.4 秦岭与红梅 王晓军摄于济南金牛公园1976.5.4 建军当年多飒呀,英气逼人。 丽亚与红梅,格子线呢面料,明快、朴素,有着那个时代的时尚。 王晓军摄于济南金牛公园1976.5.4 一看见新鲜的桃子,就联想起秦岭那有红似白的少女面容,她那有着细细绒毛的面孔像极了成熟的水蜜桃,左边这件西服领上衣,领先了那个时代,是她家的老邻居魏阿姨的杰作:右边这张照片是同时期拍的,明显瘦了。那是病后不久拍的。她那次有病我印象很深,我跟她单独住在厨房北边的东厢房,她发烧了,半夜我突然被一种怯怯的声音叫醒:晓林、晓林、我害怕……窗户那边有动静,啪啦啪啦地响……我也很害怕,但觉得应该照顾这个比我小四个月的生病的妹妹,大着胆子打起了手电,隔壁就是春生家,原来是破窗户纸被风吹的有动静……一场虚惊。后来她又得了结膜炎(红眼病),回家休假了。痊愈后,拍了右边这张照片,以祝战胜病魔吧。照片中她的右眼血色斑点还未完全退去。我清楚地记得她痊愈后回到知青点,老远就高喊着“晓林,我回来了”!与之前病恹恹的倦容判若两人兴高采烈、容光焕发、满面春风。 1976年12月,刘基地、应乐强应征入伍,1975年下乡的知青都被招工了,分别之前我们到长清照相馆留影,当时红梅的母亲刘慧兰阿姨正在照相馆上班,掏出四块多钱为我们交了照相的费用并为我们每人加洗一张。那时的四块多钱恐怕要顶现在的四百多也不止吧?那可顶当年一个月的生活费呀,我们这帮傻孩子,竟然没一个人说句客气话,当时的心境我现在还记得,其实很感动,感动得不知说么好,其实也很羞愧,因为当时可能没谁能一下子拿出四块钱,只能大家凑…… 招工后再相聚.隔着屏幕仿佛都能嗅到那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那是我们的芳华。前排左起:秦岭、董丽亚、后排走起陆晓林、鲍爱中、王红梅、王爱平 王晓军摄于69师办公大楼楼顶 1977年 这个小相册是知青插友王淑玲送我的。1975年底,因别的知青点有参军和招工,人数过少,故将我们大于的济南知青王淑玲、赵鲁平、张建军、靖国耀调到北汝知青点,分别前我和淑玲互赠了礼物,淑玲的这个礼物我一直珍藏至今。 里面有我青春的记忆 插友的倩影 五十年后的2025年10月7号,部分知青分别从北京、厦门、济南相聚长清,举行”下乡五十年,重走知青路”活动。国庆期间济南连天有雨,本来以为去插队的大于庄重访的计划可能泡汤,不成想中午12点天气放晴,一行七人坐公交到了平安店,漫步大约一公里向庄里行进。当年的沙土路早已硬化,男生们在科技队用包点心的油纸包着一条蛇放在路边诱惑行人的恶作剧,又闪现在眼前…… 1976年底新建的知青宿舍,现在成了村委会 从左至右 秦岭、王淑玲、吴建军、应乐强、鲍爱中、董丽亚、陆晓林 村委会的院子就是我们当年的新建知青点。 当年的大于庄小学校,我曾经在这里担任过民办教师。 来到了当年科技队友、老邻居春生家,贸然造访,他居然在家,一眼就认出了秦岭,还提起不在场的吕振华,王红梅……还说我“你不是分到被服厂了吗?你们知青那时候从没有歧视我这个地主子弟,你们心眼都很好,我很想你们,经常打听你们的消息,下次来我一定请你们吃饭”……<br> 春生当时是地主子弟,上学、当兵根本别想,但他跟我们在一起干活,感觉他很阳光很快乐,也很爱学习,猜谜语脑子来的很快。记得还有一位地主子弟,长的文雅俊朗,身材挺拔修长,一表人才,跟王捍江关系挺好,有一次还到知青点给他送家里做的特色饭,让他尝尝鲜,看着那样一位风华正茂、但出身不好的大帅哥,真为他可惜。<br><br> 丽亚驻点时间短些,分别50年,春生居然认出了她,记性好得令人可怕,老友相见分外亲热。 身后的房子,就是我们老知青点的那一溜厨房,本来就是春生家的,当时属于大队借用,但由于当时没有借条,后来春生又花了一千多元买了回来。 身后的院子就是我们刚下乡住的老知青点,现在早已面目全非。 一年多的知青生活在人生的长河中只是一瞬,但在我们青春的土地上却留下深深的犁迹。这里有着我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撒粪,双手磨了十个大泡,第一次推小车竟敢跟壮劳力叫板,第一次筑黄河大坝,几乎干了通宵,第一次割麦子,连续7天4.5点钟晨起抢收,八九十斤的体重竟然一口气连挑8担水……以致不到20岁就腰肌劳损……更体会到农民的艰辛、命运的不公、生活的不易。<br> 半个世纪、历久弥新。春生送我们出来时,他的一番话发人深省:“以前的磨难,是人生路上的不可避免,在今天看来都不值一提了”。春生总是那么乐观豁达,积极向上。我留下了他的电话,以后有机会真去帮他实现承诺,去他家吃顿正宗的农家饭,呵呵。<br> 再见!大于庄,我走向社会的第一个课堂,有机会再重访。<br> 前排从左至右: 建军、 乐强、爱中 <div>后排从左至右:丽亚、 淑玲、晓林、秦岭</div> 与大于庄老邻居春生(左四)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