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也是中国唯一南北走向的人工长河,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大运河北起涿郡(今北京),南到余杭(今杭州),途经今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7公里。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br> 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br> (下图源于网络) <br> 大运河河北段开凿始于东汉末年,沟通海河和黄河两大水系,全长530公里,包括北运河、南运河、卫运河、卫河及永济渠遗址,流经廊坊(22.9公里)、沧州(215公里)、衡水(179.05公里)、邢台(58公里)、邯郸(141.8公里)5市,是中国大运河中颇具北方特色的文化瑰宝。在世界文化遗产目录中包含中国大运河65个遗产点,其中河北段有8个。<br> 2022年6月24日,京冀北运河旅游航道实现互联互通。<br><div> (图为沧州运河湾,网上下载)</div> <h1><b>一.廊坊香河</b></h1><h3> 作为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北运河香河段是流经廊坊市的唯一区域,它上连北京通州区,下接天津武清区,是贯穿京津冀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北运河香河段河道长21.7公里,其中2.4公里为冀京界河,6公里为冀津界河。<br> 香河自古就与大运河息息相关。辽代即有多条萧太后运粮河穿境而过。自金代始开潞水漕运,历经元、明、清三朝,香河都是千里漕粮进抵北京的必经之路,堪称“首都之门户,漕运之咽喉”。千百年来香河人民枕河而居、依河而生,迎纳南北、融汇四方。香河与大运河相关的景点主要包括北运河香河中心码头和香河大运河文化公园。<br> (图为香河第一城)</h3> <h1></h1><h1><b>(一)香河中心码头</b></h1><h3> 香河中心码头位于北运河香河段,是大运河(京冀段)规模最大的游船码头。2022年6月24日,该码头作为京杭大运河百年来首次跨境复航的核心节点,实现了与北京通州段62公里航道互联互通 。</h3> 码头承载水陆交通转换、门户形象展示和旅游休闲体验功能 。 配备有34个泊位及游客服务中心等设施。周边建有420亩景观带,形成四季分明的生态廊道,吸引白鹭、天鹅等19种野生鸟类栖息 。 码头内栩栩如生的大运河纤夫雕塑 “我在香河等你很久了” 北运河香河段 网上下载的大运河香河中心码头航拍图 <h1><b>(二)香河大运河文化公园</b></h1><h3><b> </b>香河大运河文化公园位于京杭大运河北运河中段,北接通州区,南邻武清区,占地面积3330亩,包括北部森林生态文化区、中部运河历史文化区、南部田园农耕文化区三大板块。景区从北向南依次串联运河春色、河湾湿地、河务印象、半岛寻芳、如意荷香、悠然水岸、芳甸闻歌、烟波钓徒、河畔船趣、阡陌花景十大景观。(图片源于网络)</h3> 我们跟着导航开车几次都未能找到公园入口,后经与当地一位老汉打听步行近千米终于来到运河边。 再遇当地好心人询问得知因因修建运河“安运桥”,附近公园受到影响已近五年。 安运桥四座浮雕墙中心的花坛已近枯萎。 四座浮雕墙分别为“西河宵鼓”(左上)、“蒲池雨霁”(右上)、“玄武雄镇”(左下)、“文笔干宵”(右下)。 不知名的小亭子 孤零零的一组雕塑 <h1><b>二.沧州</b></h1><div><b> </b>京杭大运河沧州段全长216公里,是京杭大运河流经最长的城市,约占京杭大运河总长度的七分之一。沧州连镇谢家坝和捷地分洪设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点,占河北省的四分之一。 沧州,得名于海却兴于大运河,沧州市运河区,是全国唯一以“运河”命名的城区。</div> 沧州段大运河为海河流域漳卫南运河系的下游河道南运河的一部分,是元代以后京杭大运河的组成部分。沧州市境内南运河起自吴桥大兴庄村入境,流经吴桥县、东光县、南皮县、泊头市、沧县、沧州市区(包括运河区和新华区)、青县共八个县(市、区),于青县李又屯村北出沧州境入天津界。<br> <h1><b>(一)连镇谢家坝</b></h1><h3> 谢家坝位于东光县连镇南运河东岸,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南运河此段曲折多弯、流势凶险,历史上多次决口,沿岸百姓惨遭危难。当地一名谢姓乡绅捐资,从南方购进二万余斤糯米,用糯米浆与白灰、黄土,按相应比例混合筑堤。从此运河此段再无破堤决口。为了纪念这位谢姓乡绅的义举,连镇这一段筑堤大坝被命名为“谢家坝”,亦称“糯米大坝”。</h3> 谢家坝整个坝体长218米,厚3.6米,高5米。堤坝整体稳定性好,筑成后,避免了出现决堤险情,并留存至今。 坝体局部 大运河谢家坝水工智慧展示馆 中国大运河流程图示碑 安澜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大运河谢家坝碑与宣传栏 <h1><b>(二)捷地分洪设施与御碑亭</b><br></h1><h3> 捷地枢纽,位于沧州南捷地回族乡捷地村,是海河流域南运河向捷地减河分洪的控制工程,始建于明弘治三年,经历了多次改造现已建成为沧州捷地御碑苑水利风景区。风景区因乾隆御碑而得名,是一处集生态修复、滨水休闲、运动娱乐、郊游度假、文化科教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水利风景区。</h3> 捷地闸景区外的大运河 捷地枢纽内侧,该枢纽由分洪闸和电站闸组成。 御碑苑 <b> 御碑亭与乾隆御碑</b>。乾隆御碑碑身总高三米多,上面刻有乾隆皇帝御笔亲书诗文,是乾隆三十六年乾隆下江南时在此下船查看分水闸所修立。 作为大运河历史上的唯一的帝王御碑,御碑亭2013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b> 大运河碑廊</b>,集中展示了大运河、捷地减河的历史概况、人文故事以及沧州境内文学、书法、篆刻等成就。 <h1><b>(三)沧州市区与大运河相关的景点景观</b></h1><h3> 沧州,作为一个与大运河息息相关的城市,拥有众多的与大运河相关的景点景观,其中最主要的有南川楼与南川老街、朗吟楼、清风楼、大运河湾公园、狮城公园、百狮园、水月寺等。</h3> <h1><b>(1)南川楼与南川老街</b></h1><h3> <b>南川楼</b>,坐落于沧州市运河区解放桥以南,东衔南湖公园,大运河畔标志性建筑。建于明朝嘉靖年间,隶属于长芦盐运使司,用于运司官员及盐商闲暇登高远眺之用。楼上匾额写着“南川胜览”四个字。南川楼在明朝中期和清乾隆年间两次毁损,2021年5月得以重建,成为沧州大运河畔的新文化地标。</h3> 南川楼夜景 南川老街, 南川楼南面的大运河与码头 网上下载的<b>南川老街航拍图</b>。图中右下角为南川楼,右上角为朗吟楼,左上角为清风楼。朗吟楼与清风楼都是大运河畔与南川楼齐名的复建的古楼。 <b> 清风楼</b>,是沧州大运河畔的标志性仿古建筑,现存主体为1992年复建的全木结构楼阁。该建筑地下1层、地上5层,通高30米,楼顶悬挂启功题写的匾额 。其历史可追溯至西晋永康年间(公元300年),元代诗人萨都剌曾在此留下《清风楼》诗作,现存建筑内设运河文化主题展陈,涵盖运河全图、诗词书画、非遗特产等内容 。作为京杭大运河沧州段沿岸核心景观,此楼夜间灯光秀与运河水面交相辉映,形成"古韵今辉"的特色景致。 <b> 朗吟楼</b>,该楼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朗吟楼因神仙吕洞宾“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而得名,相传吕洞宾来沧州,喝“沧酒”千斗,乘酒兴驾鹤而去,后人便在他饮酒之地兴建此楼。2021年,朗吟楼动工复建,新建的朗吟楼位于南川老街北端,独立的仿明代制式楼阁建筑,<br>坐北朝南,四面出抱厦,重檐歇山顶,楼体高32.2米,地下一层,地上五层。2023年和一起复建的南川楼一起正式亮相。此楼不仅展现了沧州运河景观的独特魅力,更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沧州新的文化名片。 <h1><b>(2)南湖</b></h1><h3> 南湖位于沧州市运河东侧的市区中心地带,为沧州市区最大的自然水域,面积达13公顷,湖中有成片的芦苇,湖中有一岛屿,树木丛生,飞鸟成群。</h3><h3> 南湖公园西北面毗邻沧州著名的南川楼、朗吟楼和清风楼三楼。</h3> 南湖岛 <h1><b>(3)大运河湾公园</b></h1><h3> 大运河湾公园即“沧州大运河生态修复展示区”,俗称“欧米伽”河湾公园,此称呼将大运河多弯的河道特征,直接标记在了地名里。大运河日夜流淌不歇,在大运河湾公园处画了一个大大的弯,这就是“Ω”弯,也叫欧姆弯,弯内土地肥沃,植被茂密,千百年来滋养着一方沧州人。(图片源于网络)</h3> <h1><b>(4)狮城公园</b></h1><h3> 狮城是沧州最具代表性的雅称,源于五代时期的铁狮子文物。狮城公园南北长约600米,东西均长约300米,是周边市民活动中心区和滨水景观区。</h3> <h1><b>(5)水月寺</b></h1><h3><b> </b>位于沧州大运河畔。据沧县志记载:“水月寺原在城外西南角,观灯桥以西,后周广顺年公元953年始建。明宣德十年僧人泽安移建于城北盐场东侧。明正统十七年僧人泽一重修,清乾隆五十四年,州人宋成文、董宝仁等继而重修,光绪二十一年驻防乐军梅东益等又重修……可谓吾邑之冠。”</h3> <h1><b>三.衡水</b></h1><h3><b> </b>大运河衡水段,历史上为漳河故道,又是黄河故道。沿河道的两岸人们,历经开挖、开凿、拓宽,慢慢形成运河。衡水运河由北而南贯穿阜城、景县、故城,总长度179公里。阜城、景县属南运河,故城县域为卫运河。 大运河衡水段流域分布着很多码头驿站、古树林、古建筑、古碑刻等历史遗迹。因运河相邻山东省,为此文化底蕴既有燕赵魂,又有齐鲁韵。(衡水一节图片均源于网络)</h3> <h1><b>(一)阜城千年码头与沉船</b></h1><h3> 大运河河北衡水阜城段从衡水景县大端庄村流入阜城县域,从霞口镇张华雨村流出至沧州境内,全长30.65公里,途径3个乡镇的31个村庄。码头镇自隋唐以来便是京杭大运河北段的货运码头,因而得名。</h3> 河堤上摆放着从运河河底打捞出的沉船,旁边的宣传牌介绍:“开挖出的古木船为北宋政和年间沉船即公元1111年,此船船底完好,船帮已残。船长10米,宽3米。北宋古船在河北从无出土记录,经查为福建泉州后渚港有宋代木船的出船报告。 大运河阜城段河岸两边风光 <h1><b>(二)景县景州塔</b></h1><h3> “沧州的狮子、景州的塔、正定府的大菩萨”,特指河北沧州铁狮子、景州舍利塔与正定隆兴寺铜铸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立像三大古迹。</h3> 景州开福寺舍利塔原名“释迦文舍利宝塔”,位于衡水景县城内西北角的开福寺内。原有寺院建筑已毁,仅塔犹存 。据碑文记载,塔建于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后经历代重修。 <h1><b>(三)故城运河第一弯</b></h1><h3> 千里运河,弯道最长、最著名的要数故城县郑口镇老堤附近的河段,从果子口村东南迤逦北上,在徐庄村东、郑口镇南拐了个" S "形的弯,与东边的河圈地相连,酷似一幅太极图,其弯长2.5公里、180度大拐弯,后命名为“千里运河第一弯”并注册为商标。</h3> <h1><b>(四)故城郑口挑水坝</b></h1><div><b> </b>郑口挑水坝,俗称龙尾埽。因郑口镇这段河道地处大运河转弯处,水深流急,多次漫堤决口。从明朝初期就开始治理,最早使用柳树护堤。一般十棵柳树为一捆,倒挂堤内以防河水冲刷堤根。因柳树倒挂堤内转弯处很是壮观,颇像龙尾,被称为‘龙尾埽’。</div><div> 《故城县志》记载,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郑口至徐庄修龙尾埽一百九十五丈。现存郑口挑水坝共有6处,都是在明、清险工基础上重修的。新中国成立后又进行了多次维修,1953年、1956年、1963年、1998年遭遇四次洪水侵袭,挑水坝均未发生漫堤决口。这6处挑水坝位于郑口镇郑口运河大桥西侧,全长约910米。呈倒“U”型分布在河堤内侧,从运河上游至下游分别为其编号为一至六号(靠近大桥为六号)。</div> 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65个遗产点和31段河段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故城郑口挑水坝是65个遗产点之一。 <h1><b>(五)华家口夯土险工</b></h1><h3> 华家口夯土险工是衡水又一处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h3><div> 华家口夯土险工位于京杭大运河衡水景县段安陵镇华家口村东,俗称华家口夯土坝,该坝建于清宣统3年(1911年),沿用至今已有100多年。该险工段全长255米,呈梯形,南北走向,顶宽13米,全段高程5.8米至6.7米不等。该坝与河北沧州谢家坝建筑方式类同,也是采用黄土、白灰加糯米浆夯筑成坝墙,坝墙每步宽1.8米,厚18厘米,分步夯筑,底部采用坝基抗滑木桩施工工艺,外坡与顶部为素土夯实而成。因此,这座大坝也被称为“糯米大坝”。</div> <h1><b>四.邢台</b></h1><h3> 大运河河北段过了衡水即来到邢台。邢台市境内大运河自临西尖冢流入,沿临西、清河两县边界北去,于清河渡口驿出境,是冀鲁两省的边境河流,境内长58公里。当地的老百姓常说:“运河之水天上来,五十八(公)里过邢台”。(邢台部分除崆山白云洞外其他图片均源于网络)</h3> <h1><b>(一)清风楼</b><div></div></h1><h3> 清风楼位于邢台襄都区,地处邢台古城中轴线,是古城的中心。清风楼始建于唐、宋年间,后因战乱等故被毁坏,宋元各朝均有修葺。</h3><h3> 现存的邢台清风楼为明宪宗成化四年(1468年)重新修建并以“清风”命名沿称至今。重建后的清风楼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为昔日古城最高点,为历代文人墨客雅集聚会之所,是邢台的文脉之所在。邢台清风楼是中国北方现存最为完整的古楼之一,楼内的王维四季图石刻更是不多见的文化瑰宝,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br> 2019年10月,邢台清风楼被国务院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1><b>(二)大开元寺</b></h1><h3> 邢台开元寺是中国保存较为完整的唐代名刹之一,寺内现保存着大量的古代碑刻、造像、经幢及经文,其中唐十六面经幢为中国现存唯一一座。开元寺石刻较详细地记载了开元寺佛及佛教文化的重要史实、佛教渊源及其在中原地区的历史变革,是研究古代政治、经济、历史及佛教文化的重要资料。</h3> 2006年5月,邢台开元寺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h1><b>(三)达活泉公园(郭守敬纪念馆)</b></h1><h3> 达活泉公园位于邢台市信都区,是一座集文化、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公园,也是邢台市区内的省级五星级公园,著名的邢台八景之一。</h3><h3> 历史上邢台周围曾是华北地区罕见的大泉区,其中最著名的泉就是达活泉,北宋咸平年间,邢州刺史柳开浚在此建亭植柳,遂使之成为一郡之胜,后将达活泉开辟为公园。</h3> 整个公园以古典园林建筑风格的廊、亭、桥、台、馆、楼为主调,建有体现元代大科学家郭守敬在水利方面突出贡献的水池喷泉和郭守敬纪念馆。 <b> 郭守敬纪念馆</b>,纪念馆东侧为体现郭守敬在天文方面贡献的冬、夏星座图科普园区,西侧有以郭守敬紫金山求学一段历史而命名的紫金山。 <h1><b>(四)崆山白云洞</b></h1><h3> 崆山白云洞位于邢台临城县境内,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4A级景区。</h3> 崆山白云洞形成于5亿年前的中寒武纪,是我国北方一处难得的岩溶洞穴景观,也是全球同纬度最大的溶洞,开发有“人间”、“天堂”、“地府”、“龙宫”、“迷宫”五个洞庭,洞内四季恒温17℃。 <h1><b>五.邯郸</b></h1><h3> 邯郸境内现存大运河共计141.8公里,流域面积701.5平方公里,分别称为卫河和卫运河。主要流经邯郸东南部魏县、大名、馆陶等地,是中国大运河中段重要流域,并保存大量与运河有关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h3> <h1><b>(一) 市区与运河相关景观<br></b><b>(1) 丛台公园</b></h1><div><b> </b>丛台公园位于邯郸市内中华大街中段西侧,得名于园中心的武灵丛台,相传建于赵国武灵王时期(前325—前299年),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div> 从中华大街步入丛台公园,迎面是由郭沫若题字“丛台公园”的仿古式建筑大门。 沿主路正西方为公园主体建筑武灵丛台遗址,周围有望诸榭、七贤祠、邯郸碑林等文物古迹游览区。 七贤祠 七贤祠中供奉着为赵国立国、建国做出卓越功勋的七位贤人,他们是韩厥、程婴、公孙杵臼、蔺相如、廉颇、李牧、赵奢。 丛台公园内园中园已有13个,绿化覆盖率由49%上升到98%,被评为中国百家名园 和AAAA级旅游景区。 <h1><b>(2)“邯郸学步”与学步桥</b><br></h1><h3> 学步桥,也称北关桥,位于邯郸市丛台区学步桥广场内,横跨沁河,贯通古城南北,因“邯郸学步”典故而取名为学步桥。</h3> 学步桥原为木结构桥,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改建为大券三孔、小券四孔的七孔石拱桥,桥面中间高,两端略低,呈弧形,两侧各有18根望柱,柱顶端雕刻蹲狮等动物,桥面两侧望柱之间各镶嵌了19块石栏板,板面雕刻有邯郸历史典故和各种造型纹饰等内容 。现存桥面宽9米,长32米,高近8米,两旁各19块拦板和望柱,均雕有神兽 。<div> 1995年10月6日,学步桥被邯郸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邯郸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div> 桥侧一旁的雕塑“邯郸学步” 凡是到邯郸的游客,几乎都会慕名来到学步桥,感受一下“邯郸学步”的感觉。 。 <h1><b>(3) 赵苑景区</b></h1><h3><b> </b> 赵苑景区亦称赵苑公园,位于邯郸西北部,为赵邯郸故城大北城西北区重要的文化遗址,是京冀鲁豫四省交界最大的一处以历史文化、人文景观与自然风貌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国家AAAA级景区。(以下全部图片均源于网络)</h3> 景区是赵邯郸故城大北城西北隅城垣数个建筑基址的统称,现存地面夯土台长约百余米,高3—8米,城墙附近属丘陵地带,包括梳妆楼遗址、皇姑庙遗址、铸箭炉遗址、灵山遗址、照眉池遗址、洪波台遗址、小城遗址以及王郎城址等多处文化遗存。 <h1><b>(二)广府古城景区</b></h1><div><b> </b>广府古城 ,位于邯郸永年区,广府古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北方水乡风光秀美,太极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古城、水城、太极城。(图片源于网络)</div> 广府古城已有2600多年历史,古城墙周长4.5千米,城内面积1.5平方千米,广府古城坐落在面积达4.6万亩的永年洼,围绕广府城墙四周是环绕5千米,宽100米的护城河,护城河之外是湿地,“一城双水”成为广府一道独特景观。 广府古城是杨、武式太极拳发源地,诞生了杨露禅和武禹襄两大门派创始人,是太极之乡,太极拳从广府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广府古城景区依托古城,重点提升杨露禅故居、武禹襄故居、广府博物馆、府衙、傅公纪念祠、广府水街等景点,打造了集古城观光、太极运动、太极养生、古城探秘、湿地休闲于一体的世界太极拳文化旅游目的地。 谢谢观看!部分文字和图片源于网络,在此向原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