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的秋,是被揉碎了的金箔,悄无声息铺满街道。清晨的阳光格外慷慨,将天空染得澄澈透亮。我们循着左岸的脉络,朝着奥赛美术馆而去。<div><br>出了地铁站,脚步先被花市绊住了。各色鲜花挤在藤篮里,玫瑰还带着晨露,向日葵把脸扬得老高,连小雏菊都凑着热闹。我总抵不住这样的诱惑,蹲下来摸了摸花瓣,指尖沾了点湿意,心里却是明亮的,连脚步都轻快了几分。</div><div><br>往前走,转角就撞见巴黎圣母院。远远望见排队的人龙绕了半圈,那方阵看得人发怵。我想起那个初春的夜晚,和俊儿裹着厚外套,在冷飕飕的风里绕着教堂走,拍了好多张夜幕下的尖顶。</div><div><br>电影《巴黎圣母院》里的画面总在眼前晃,敲钟人卡西莫多佝偻的背影,还有埃斯梅拉达飘动的裙摆,都像要从石头缝里钻出来似的。</div><div><br></div><div>后来听说教堂遭了火灾,我们对着新闻叹气了好久。如今它修好了,又成了人们争相探望的模样,俊儿替我进去过,说里面的彩窗依旧亮得晃眼。</div> 圣母院旁边就是莎士比亚书店。门面小小的,藏在闹市里头,不仔细找真会错过。门口也排着队,有人捧着书低头读,阳光落在书页上,连影子都透着斯文。我们轻轻走进去,店里窄得很,书架挤着书架。<div><br>我随手拿起一本拍照,后来才看清书名是《工作人生》,忍不住笑出声 —— 出来玩还逃不开 “工作” 二字,晕。</div><div><br>俊儿挑了两本莎士比亚的英文版,《罗密欧与朱丽叶》和《仲夏夜之梦》,结账时店员郑重地盖上纪念章,那模样,倒像是在给一份珍贵的礼物盖章。</div><div><br>沿着塞纳河走,总能看见圣母院的尖顶。它立在西岱岛上,从不同角度看,模样都不一样 —— 有时觉得庄严,有时又透着点温柔。</div><div><br></div><div>我和俊儿坐过两次塞纳河的游船,两岸的建筑像画卷似的展开,卢浮宫的穹顶、埃菲尔铁塔的尖儿,还有那些架在河上的桥,一座一个模样。</div><div><br></div><div>塞纳河的美好,俊儿挽着我的胳膊唱给我听,让人心醉。</div> 有人说左岸烧脑、右岸烧钱,倒真没说错,左岸的书摊、咖啡馆很多,连空气里都飘着咖啡和书卷气。<div><br>终于走到奥赛美术馆门口,俊儿边排队边在网上购票,加快了我们进馆的步伐。</div><div><br>奥赛美术馆原是座火车站,如今成了和卢浮宫、蓬皮杜齐名的博物馆,专门装着 19 世纪中叶后的艺术。</div><div><br></div><div>一进门,气势磅礴的巍巍大展宽厅呈现眼前,可以随意坐在雕像旁,近距离细看美好的作品,是一件幸福的事。</div><div><br></div><div>它和大小皇宫美术馆是同时代建筑,风格相同。强调钢筋力学结构,采用自然光线,以此突显室内的宽广空间。</div><div><br></div><div>中廊优美的圆弧线映入眼帘,高挑的玻璃窗格投射进光影,每一尊雕像都像在阳光里跳跃。</div><div><br>那面老钟表嵌在墙上,玻璃擦得透亮,指针还在慢慢走,总觉得在哪部电影里见过这场景,一时又想不起来。</div> 除了中廊的雕塑作品,还有许多印象派画家画作,有米勒《拾穗者》、梵高的《罗纳河上的星夜》、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等作品。<div><br>走着走着,有了意外的惊喜。先是撞见梵高的《自画像》,画里的人眼神锐利,连笔触都带着劲儿;再往前走,《星夜》的蓝与黄在眼前铺开,像把夜空揉碎了撒在画布上。</div><div><br>后来,站在马奈的《埃米尔・左拉》前挪不开脚 —— 最初是觉得画里的人捧书的样子真帅,听了讲解才知道,当年左拉为马奈仗义执言,说卢浮宫该有他的位置。两年后,马奈就画了这幅画,把感激都藏在色彩里。那样的情谊,隔着百年时光,还能让人心里一暖。</div> 在一楼休息时,忽然看见前面展厅挂着莫奈的画,虽然只有几幅,却让我们一下子精神起来 —— 真是 “踏破铁鞋无觅处”。那幅《干草垛》尤其动人,阳光落在草垛上,金黄里透着暖橙,好像能闻到干草的香气。<br><br>临走前,我在纪念品店买了本《一百幅印象派杰作》,放在家里慢慢看。<br><br>走出美术馆时,夕阳正落在那面老钟表上,把指针染成了金红色。晚风里飘着咖啡香,俊儿说下次再来,一定要把没找着的画都看遍。<br><br>我点点头,心里知道,这左岸的光影,还有美术馆的光,大抵是能记好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