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良渚玉器:</p><p class="ql-block"> ——神权与王权交织的史前文明曙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杭州湾的一个平凡小镇地下,沉睡着一支照亮中华文明起源的史前文化,</p><p class="ql-block"> 它的玉器工艺与礼制观念,成为了中华文明最原始的曙光。</p><p class="ql-block"> 良渚,原本是杭州湾的一个普通小镇,却因八十多年前的考古发现而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1936年,一系列考古发掘揭开了距今5300-43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文明面纱。</p><p class="ql-block"> 这个以良渚命名的文化,不仅有着大型建筑基址,更出土了大量雕工精细的玉器,这些玉器为我们理解史前中国的社会结构、信仰体系和艺术成就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的发现与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 良渚文化遗址自1936年首次发掘以来,到2005年已经经历了上百次考古发掘。这些发掘显示,祭坛和墓葬群主要分布在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基本上环绕太湖发展。</p><p class="ql-block"> 良渚文化并非突然出现,它的玉器文化有着清晰的演变脉络。早在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的先民在选石制器过程中,就开始有意识地将美石制成装饰品。</p> <p class="ql-block"> 到了良渚文化时期,玉器制作达到了一个高峰。从河姆渡、马家浜到崧泽文化,初民的辨玉、治玉能力逐步提高。</p><p class="ql-block"> 崧泽文化时期,透闪石玉开始得到重视,玉器种类随之增加,大件玉器的出现更是标志着制作技术的显著进步。</p> <p class="ql-block">玉器工艺的巅峰成就</p><p class="ql-block"> 良渚文化玉器一般要经过粗坯、成型、打磨、刻纹、抛光等多道工序。难得的玉料、费时的工序和高超的加工工艺,使得玉器格外珍贵。</p><p class="ql-block"> 良渚先民已经掌握了线切割、管钻、雕刻和琢磨等多种加工方法。最为令人惊叹的是,他们能在坚硬度不低于5度的玉石上徒手微刻,在一毫米宽度上刻出三至五条纹饰。</p> <p class="ql-block">这种技艺在当时堪称空前绝技。</p><p class="ql-block"> 玉器表面的圆形穿孔采用管钻方式加工,而线鎪技术则通过在玉器表面钻出小孔,利用线割向外切割,制作出镂空区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浅</span>装饰手法在良渚玉器中得到充分应用,神徽和神鸟图案中的浅浮雕纹饰是通过切、刻操作后不断打磨形成的。</p> <p class="ql-block">主要器型及其社会功能</p><p class="ql-block"> 良渚玉器形态丰富多样,包括环、玦、璜、锛、钺形器等平面器型,琮形、柱形器等立体器型,以及冠状器、三叉形器、锥形器等不规则器型。</p><p class="ql-block"> 这些玉器不仅是装饰品,更是社会功能和权力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玉琮是良渚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玉器,上大下小,外方内圆,中间对钻圆孔。玉琮的造型代表着天圆地方的原始宇宙观,而其上的圆孔则具有“贯通”之意。</p><p class="ql-block"> 玉琮是良渚文化首创的玉器类型,蕴含着良渚先民丰富而复杂的精神世界。</p> <p class="ql-block"> 玉钺在良渚时期是军事统帅权的象征,拥有玉钺的人是良渚社会权力的核心。组合式玉钺由玉钺、冠饰和端饰三部分组成,与汉字中代表最高权力者的“王”字有着密切的演变关系。</p><p class="ql-block"> 玉璧是良渚文化中面积最大的玉器,从早期直径小、形状不规则,逐渐发展至又大又圆,厚薄匀称。玉璧多素面无纹,通常放置在葬具之上,集中叠放在脚端和胸前或背后。</p><p class="ql-block"> 良渚文化的玉器在使用方式上是独自发展起来的,玉琮、玉钺这类礼器往往刻上神人兽面纹饰,成为推己及神的表现形式。</p> <p class="ql-block"> 神人兽面纹:良渚玉器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神人兽面纹像是良渚文化玉器最主要的纹饰题材,也被视为良渚玉器的灵魂所在。这种纹饰由神人和兽面组成的复合式图像,神人面呈倒梯形,戴上宝盖冠帽,而兽面刻上重圈大圆眼、凸字鼻、阔唇,间有獠牙。</p><p class="ql-block"> 最完整的神人兽面图像发现于反山十二号墓,包括“琮王”、“钺王”、柱形器与“权杖”冠饰四件玉器。这些图像高仅约3厘米,宽仅约4厘米,但纹饰至少包含三个层面:浅浮雕的神人头冠部与兽面、阴线勾勒的神人脸面与兽的眼、鼻、嘴,以及阴线“推蹭”出来的神人四肢。</p> <p class="ql-block"> 在良渚文化中期早段之后,神人兽面纹根据载体的不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演变趋势:在琮、琮式管、锥形器等方柱体玉器上,纹饰逐渐简化为强调神人而抹杀兽面;而在璜、三叉形器、玉梳背等扁平体造型玉器上,则最终突显兽面而隐藏神人形象。</p> <p class="ql-block">从“神玉时代”到“礼玉时代”的转变</p><p class="ql-block"> 良渚文化时期,玉器成为通灵之石,能代表上天的意志,既沟通神人,又主宰福祸。出土的良渚文化遗物中,玉器占随葬文物的近九成,可见其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美丽的玉石被当时社会赋予神灵的概念,具备通天的祀神功能,同时也在展现审美标准。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神人兽面纹和各种刻划符号,充满着神秘的宗教意味。</p> <p class="ql-block"> 随着社会的发展,玉器被施诸更广泛的领域,充当更多的使命,从主要用于祭祀、丧葬活动,扩展到贵族的宴飨、王朝的朝聘和士民的婚冠等礼仪活动。</p><p class="ql-block"> 玉的沟通天人、事神致福的功能逐渐虚化,而象征王权与等级的意味则愈加显著。</p><p class="ql-block"> 这种转变使良渚文化成为中华礼仪制度的源头之一,良渚玉文化也成为从“神玉时代”走向“礼玉时代”的先导和桥梁。</p> <p class="ql-block">良渚玉文化的影响与传承</p><p class="ql-block"> 良渚玉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良渚文化本身在之后的几个世纪逐渐式微,到了商、周朝代只能见到其余韵,但玉的涵义却承传下来。</p><p class="ql-block"> 《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了周代如何使用玉器:“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种系统的用玉制度,无疑继承了良渚文化开启的玉礼器传统。</p> <p class="ql-block"> 玉还被赋予了道德涵义,因其物理质性的温润莹泽、缜密坚韧和锐廉不挠,被拿来比德君子的人格。《礼记·聘义》记载了孔子对玉德的概括,将玉与儒家的德性追求一一对应起来。</p><p class="ql-block"> 这种“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成为中华文化中历久不衰的传统。</p> <p class="ql-block"> 五千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在博物馆里凝视那些精美的玉琮、玉璧,仿佛还能感受到良渚先民对神灵的虔诚敬畏。那些细腻的纹饰,不仅是原始艺术的绽放,更是一个文明正在形成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良渚玉器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它所在的时代,它为中华文明提供了最原始的礼制观念与精神内核。正如一位学者所言,良渚文化是中华早期文明的半壁江山代表,是被尊为“文明的曙光”的文化瑰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