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窗幕墙与设备》本刊专稿|从门窗企业倒闭现象剖析:“理应抗风险”到“猝然停摆”的底层逻辑

中视蓝海程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从门窗企业倒闭现象剖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理应抗风险”到“猝然停摆”的底层逻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程学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门窗行业有一个共识:定制化生产模式下,企业按订单采购配套件、无库存积压,本应是抗风险能力较强的领域。但近几年,各地出现的门窗企业倒闭现象,打破了这一“常识”。许多倒闭的门窗企业有上万平米的生产车间,仓库货架有几十吨的铝型材,车间每天的订单都做不完。就是这样看起来红红火火的门窗工厂,怎么就会突然倒闭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最近佛山一家已经宣布“停业”的门窗工厂现场来看,一切都是井然有序,仓库的配套材料、待发的门窗、车间里设备和物料车都处在工作的状态等等,都说明这家企业的老板一定是坚持了很长时间,实在是撑不住才宣布“停业”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几年,我国门窗行业中,中型企业“猝然停摆”的案例接连涌现,其背后暴露的经营积弊与战略误区,亟待全行业正视、深思并引以为戒。笔者从事门窗策划与品牌推广工作27年,见证过行业高速发展的红利,也目睹了不少企业折戟沉沙的遗憾,故撰写此文,尝试梳理案例背后的底层逻辑,仅供同业者参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技术路线误判:自研系统型材的“资金陷阱”</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倒闭企业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于对“产品技术路线”的错误选择——执着于自主设计门窗系统,试图以“独家性”构建竞争壁垒,却忽视了背后的资金风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门窗行业的生产本质是“组装服务”,铝型材、五金件等核心配套件均可外采。成熟的系统门窗型材供应商已通过规模化生产摊薄模具成本,企业根据订单按需采购,既能避免库存积压,又能将资金周转周期压缩。但有些门窗企业却坚持自主研发系统:为匹配独家设计的型材截面,需提前向铝材厂支付全额模具费,并批量定制专用铝型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欧美门窗行业来看,做门窗系统研发的工厂有三类:一是专业做门窗系统研发的;二是铝型材企业投资门窗系统研发;三是五金件企业投资门窗系统研发。目前,还没有看到门窗企业自己投资研发门窗系统。主要原因是:门窗系统研发需要持续投资,系统开发产品,需要快速把门窗系统通过材料的方式向尽可能多的门窗企业销售。而门窗厂自己研发系统,自己委托型材厂生产型材,自己使用这些型材,一方面是占用企业的大量资金;另一方面,一旦市场审美迭代或技术标准更新,这些定制型材便面临贬值甚至淘汰风险,我们仓库里的铝型材将会变成“废铝”被卖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行业数据看,在近三年倒闭的中型门窗企业中,有80%存在“自研系统型材”的情况,平均每家企业因型材积压造成的资金占用超200万元。佛山案例仓库中积压的数十吨铝型材,按当前市场估值已缩水30%,直接耗尽了企业最后一笔可周转资金。这种“为独家性赌未来”的技术路线,最终成为压垮资金链的第一根稻草。实际上,从铝型材工厂或系统公司直接购买铝型材及其配套材料,表面看比自己“生产”或批量购买要贵一些,但实际上采用按需购买原材料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控制企业资金的使用,有效避免企业仓储配套材料的浪费,真正实现“按需生产”、“按需进料”、“成本可控”的良好运营状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经营思维固化:“小而全”模式的利润内耗</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门窗行业,“能做就自己做”的传统思维,正成为中型企业利润流失的隐形杀手。这类企业多从家族作坊发展而来,早年为省外包费,从切割型材到组装全靠自家人上手;即便后来规模扩大至数万平米厂房、年营收几千万,仍带着“大锅饭”的原始印记:财务报表只算“收了多少货款”,从不算“材料积压了多少成本”“返工浪费了多少人工”,习惯了“不算细账、肉烂在锅里”的粗放管理,固执延续“全链条自主生产”模式,无论是常规断桥铝窗,还是小众的中式窗、天窗、凉亭、阳光房,只要客户提需求,就想着“自己能做就接”,对背后潜藏的隐性成本核算近乎空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小而全”的执念,主要表现为三大积弊。其一为“材料全储备”:走进这类企业的仓库,总能看到五花八门的非核心材料,这些材料一半是为“可能出现的订单”提前囤积,一半是小单做完后的剩余料,相当于每接一笔小单,就把5%-10%的利润直接变成了长期堆在仓库的“死货”。其二是“生产全自主”:从中式门窗、天窗、阳光房、铝包木窗,凡“能做的业务”均拒绝外包,哪怕自己没有专业人才、没有适配设备,也要雇临时工、买二手机器硬上。其三是算不清账,由于非常规产品的生产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再加上备料、库存、技术、人工、管理、返工、后勤、时间等各个环节没有量化或无法量化,根本就无法计算出准确的成本,只能是大概齐和差不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深究本质,“小而全”模式是将利润持续转化为“无效资产”:非核心材料长期闲置导致资金沉淀,像一块吸水海绵不断吸干现金流;自主生产非优势产品的人工、试错、时间成本,更是像细流一样不断侵蚀核心业务的利润。行业测算数据显示,此类企业的隐性成本占比可达营收的8%-12%。</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战略定位缺失:“面子工程”引发危机</b></p><p class="ql-block">在门窗行业从“增量红利”转向“存量竞争”的转型期,不少企业的倒闭,都能追溯到同一个根源——战略定位的严重缺失,具体表现为将“面子工程”等同于“企业实力”,陷入“盲目攀比”的赌徒式经营陷阱,最终被自己堆砌的“形象泡沫”压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战略误判,往往从“对标大企业”的执念开始。很多从作坊成长起来的企业决策人,对“规模”有着天然的崇拜:看到同行搬入新厂房、引进智能设备,就下意识认为“只有跟上这些,才能接到大订单”,却完全忽略自身的订单体量与经营现状。实际月均订单量仅需1万平米厂房即可高效承接,但决策人被“同行都用大厂房”的氛围裹挟,执意租赁2万平米的标准化厂房。为了在客户考察时“显得专业”,企业贷款引进全自动智能加工线,可实际订单量根本撑不起产能,设备常年处于半闲置状态;为了“提升展厅档次”,又投入几十万元装修工厂展厅, 投入完全成了“沉没成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覆盖每月的“面子成本”,企业开始拖欠供应商货款;同时,设备贷款加上厂房押金贷款,资金链像一根越拉越紧的弦。当最后一笔银行融资申请因“负债过高”被拒时,弦彻底断裂——供应商集体停止供货,车间因缺料停产;已接订单无法交付,客户要求退款;银行启动催收程序,冻结企业账户。短短十几天,供应链断供、资金链断裂的连锁反应就将企业推向绝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深究本质,这种“为形象透支未来”的战略,是对门窗行业“核心竞争力”的误读。门窗企业的生存根本,从来不是“厂房有多大、设备有多新”,而是“每笔订单能否盈利、现金流能否健康周转”。就像客户选择合作时,更关注“交付周期准不准、产品质量稳不稳、价格是否合理”,而非“展厅装修够不够豪华”。那些被“面子工程”拖垮的企业,错把“表面的花拳绣腿”当成了竞争壁垒,却忘了经营的本质是“活下去并盈利”,最终在盲目攀比中,亲手透支了企业的未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四、市场布局错位:低利润池中的竞争力空耗</b></p><p class="ql-block">在门窗行业的市场版图中,“避开红海、选择蓝海”本是合理策略,但不少中型企业却因对市场的误判,陷入“布局错位”的困境——将80%以上的订单集中于三四线城市,看似规避了一线城市的品牌竞争,实则跳进了“低利润陷阱”,在持续的成本内耗中耗尽竞争力,最终走向衰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布局错位的根源,是对市场盈利逻辑的严重误读。很多企业决策人存在一种固化认知:“一线城市大品牌多,我们的产品没优势,只能去三四线城市找饭吃”,却没看清两类市场的盈利本质差异。从行业通用的成本利润模型来看,一线城市的刚需市场(以每平米1000元左右的普通断桥铝窗为例),材料成本占比约60%(600元)、人工及安装成本占20%(200元),扣除少量运营成本后,净利润可达20%(200元/平米);而三四线城市的客户,受当地收入水平与消费习惯影响,对价格极其敏感,同类产品报价被压至700元/平米——成本结构并未因地域变化而降低,最终净利润仅剩下5%(35元/平米),还需额外承担异地安装的售后风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更可怕的是,长期陷在低利润池,会持续空耗企业的竞争力:为了压缩成本,企业不得不选用低价五金件(产品质量下降,流失复购客户);为了接更多低利润单,又得扩招工人(人工成本上升),形成“越接单越不赚钱,越不赚钱越要接更多单”的恶性循环。直到某一天,当原材料涨价、供应商催款,企业才发现,自己早已在低利润的泥沼里耗尽了现金流与议价能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到底,门窗企业的市场布局,核心是“找对利润池”而非“避开竞争”。错把三四线城市的“低价需求”当成“安全区”,本质是战略定位的懒惰——不愿深耕一线城市的刚需市场,不愿打磨本地化服务能力,最终只能在低利润的消耗战中,慢慢失去生存的底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五、行业转型期的生存忠告:打破惯性才能活下去</b></p><p class="ql-block">门窗企业的倒闭,是行业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竞争”的必然结果。对于仍在挣扎的门窗企业经营者,结合案例教训与行业存活经验,建议坚守以下9条核心原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以盈利为核心决策指标:承接订单前先完成“成本核算”,明确材料、人工、隐性成本(如返工、仓储),对不盈利的订单坚决拒绝,避免“为接单而接单”的无效消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聚焦核心业务做减法:将非优势业务(如阳光房、特殊定制窗)外包,集中资源强化核心能力(如断桥铝标准定制),以“长板理论”构建竞争力,而非追求“小而全”的表面完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顺势而为替代逆势硬刚:放弃“自主研发系统型材”的执念,采用成熟供应商的标准化型材,降低库存风险;跟随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避免与行业趋势对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 主动开拓高价值市场:打破“三四线城市更安全”的认知,针对一线城市刚需市场布局,利用供应链、工艺优势抢占“每平米1000元左右”的主流市场,摆脱低利润依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 拒绝自媒体依赖症:减少对“表面宣传”的投入,避免陷入“全员做内容却无订单”的陷阱;将资源转向线下渠道拓展(如设计师合作、建材市场驻点),聚焦有效获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 以结构优化替代表面策划:策划的核心不是“换LOGO、装展厅”,而是从供应链(改用成熟系统门窗)、市场定位(转向高利润区域)、业务模式(核心业务自主+非核心外包)进行结构调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 为专业服务付费:尊重知识,重视“术业有专攻”,采购成熟的技术方案、外包专业服务,避免因“自主尝试”产生的试错成本;将节省的时间、资金投入核心业务优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 做可落地的规划与可搜索的品牌:制定明确的年度目标(如“一线城市订单占比提升至50%”),避免空泛规划;优化线上渠道(官网、行业平台入驻),确保客户可通过关键词搜索找到企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9. 构建以“靠谱”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无需刻意打造“高大上”的文化体系,而是将“按时付货款、主动解决售后、如实告知产品局限”等务实行为融入经营,以口碑积累长期客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门窗企业的倒闭,并非偶然的“经营失误”,而是行业转型期“旧模式失灵”的典型缩影。当定制化优势被错误的技术路线、经营思维、战略定位抵消,“理应抗风险”的门窗企业,也会陷入生存危机。对于更多门窗企业而言,唯有打破“经验惯性”,聚焦盈利本质、优化业务结构、找准市场定位,才能在行业洗牌中活下去。毕竟,在存量竞争时代,“活下来”的前提,是先看清“为什么会倒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