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当种子不再发芽:</p><p class="ql-block"> 我们与自然签下的生命契约</p><p class="ql-block"> 作者:耿俊华</p><p class="ql-block">【河北省政策科学研究会法定代表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研究自然生物规律的人,我想和大家聊一个看似遥远,却直接影响我们每个人饭碗的话题:种子、土地和生命的传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您有没有想过,在人类漫长的农耕历史中,农民最大的财富是什么?是仓库里的粮食,更是能留到明年、生生不息的种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前的老农民,会从最饱满的稻穗、最健壮的麦子里,精挑细选出下一年的种子。年复一年,种子在风土中适应,生命在轮回中延续。这是一种代代相传的、与自然的默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然而,这个延续了万年的规则,被打破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人发现,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创造出一种“超级种子”。它第一代产量极高,抗病性强,能迅速解决粮食短缺的燃眉之急。这听起来是个天大的好消息,对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问题是,这种“超级种子”有一个致命的特点:它的后代要么无法繁殖,要么性状会严重退化。 这就好比买了一支只能写一次的神奇画笔,墨水用尽,就必须回工厂重新购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是,“把实验室变成工厂”成了口号。种子,这个生命循环的起点,变成了一种只能使用一次的“工业产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农民们不再留种,因为留了也没用。他们年复一年地向工厂购买“第一代”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大自然沉默不语,但它的规律却在悄然反击:曾经丰富多彩的地方品种在消失,农田的生物多样性在减弱,土地变得更加依赖化肥和农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只重第一代、断绝后代”的工业化思维,像一场瘟疫,蔓延到了畜牧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了追求“速成”的肉、蛋、奶,动物们被关在狭小的空间里,像机器一样被催生、催产。它们违背了自然生长和繁衍的节律。于是,我们开始听到越来越多的新闻:养殖场的母畜受孕率下降,各类不育、不孕事件频发……(删除关于人类医院不孕不育的案例,自个脑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难道是巧合吗?不,我认为,这是自然规律在用它的方式发出警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生命,不是一条可以随意切断的流水线。遗传的规律,是亿万年演化写就的“生命契约”,不容被轻易遗忘和蔑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为了短期内供养更多人口,选择了一条看似高效的道路,却可能正在透支未来的根基。我们得到了高产的“第一代”,却可能失去了生命自我更新、自我适应的宝贵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结语:我并非反对科技,相反,我敬畏它。但真正的智慧,在于用科技去理解和顺应自然规律,而不是试图征服和取代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手中的种子不再发芽,当圈里的牲口难以繁衍,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粮食和肉类,更是与自然之间那份古老而珍贵的契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是时候停下来思考了:我们究竟想要一个外表光鲜、内在脆弱的“工厂化”世界,还是一个遵循规律、生生不息的、充满生命力的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