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 傅佩荣讲解《老子第二十三章》少说话最自然

富贵竹

<p class="ql-block">  这一期的主题是少说话最自然。介绍《老子·第23章》。它里面提到有关修养的问题,特别强调每一个人都可以有一些选择。它的写法就是前半段说整个自然界的情况,自然界有它的限制,人当然也有人的限制。不过人比较特别的是什么呢?必须做选择。它里面一开头就提到“希言”,就是少说话。</p><p class="ql-block"> 到底怎么回事呢?我们看看它的内容,先把原文读一遍:<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老子·第23章》: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span></p><p class="ql-block"> 它的意思很明显,前面、后面分两段。我们先用白话把它的意思说一遍:<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少说话,才合乎自己如此的状态。所以狂风不会持续吹一早上,暴雨不会持续下一整天。是谁造成这种现象呢?是天地。连天地的特殊运作都还不能持久,何况人呢?所以,积极求道的人,与道同行;修德的人,所认同的是有德;失德的人,所认同的是无德。认同有德的人,道也会获得他;认同无德的人,道也会失去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就不信任他。</span></p> <p class="ql-block">  这一大段说明什么?又跟说话有关,一开头老子强调“希言”。有关说话,我们已经看过另外两个词了。老子一开头就说了“行不言之教”,里面提到的是不说话,用不说话来教导百姓。第二个提到的是“贵言”,就是不轻易说话,很珍惜他的话。第三个就是提到这里“希言”,就是很少说话了。</p><p class="ql-block"> 说实在,人怎么可能不说话呢?一个小孩子不说话的话,让人担心得要命。譬如,现在大家都很推崇的一位明朝哲学家——王阳明先生,他五岁还没有说话,家人担心得要命。结果有一天,有一位神僧经过他们家,看到他,帮他改了名字,把王云(天上的白云)改成王守仁。他后来在阳明洞修行,才自号为阳明先生。所以,王阳明他的名字是他祖父给他取的。取了之后,不知道为什么五年没讲话,家人真是着急。结果一开口讲话,就让大家吓一跳,他把他祖父念的很多诗歌都背下来。别人问他,你怎么会呢?他说,我小时候常常听就已经会了。</p><p class="ql-block"> 所以,一个人有关说话确实是有多种考虑。而在老子来看的时候,你身为统治者,你当然要记得:第一个,不说话;第二个,不轻易说话;第三个,很少说话。很少说话就合乎自己如此的样子。作为统治者来说,说话是指发布政令,要求百姓做什么事。这种话最好少说,因为你强调“无为而治”,最好是谨慎。因为人一旦说话的话,是表达某种意愿,里面就包含有要求与目的。听的人听懂了,他就有压力。照这标准去做的话,大家都很辛苦,隔一段时间就去检讨。百姓没做到怎么办呢?他就会想:是不是要阳奉阴违?表面上好像配合你说的,事实上不见得这么做。所以我们要记得,为政不在多言,而在于具体上去做你该做的事。像孔子教他的学生,一位口才很好的学生——子贡,他也跟他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把你要说的话做到,然后你再来说这个话。</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所以我们看看《老子》这一章教我们什么?他说:少说话,合乎自己如此的状态。他怎么证明呢?他立刻就提到天地的问题。事实上,我们在前面第七章才念过四个字,“天长地久”。但是这里直接告诉你,天地还不能长久。所以念《老子》一定要记得,它有时候是就一方面来说明;但不要忘记,它始终有一种辩证的思考。所以,他这边就直接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也就是说,狂风暴雨是自然界的特殊状态,是偶尔出现的、不能持久的。虽然是天地造成的刮风下雨,但是也照样不能保持长久。那么以人来说的话,你为什么老是要提出自己的想法、出各种点子呢?有时候大家在一起会问:有什么点子? 有什么想法?事实上,你想法太多的话,求新求变,到最后可能会陷入一种困境。尤其是人生的问题,它都有常态、常理。你现在看看,抬头看到天,低头看到地,它们都是保持自己的样子。刮风下雨的话,不会长久的。</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们在《老子》里面第二次看到一个词叫做“自然”。“自然”就是“自己的样子”,它所指的并不是天地万物的自然界。在《老子》书里面,我们再强调一次,将来还会再充分说明,就是“自然”这个词出现五次,都是一样的意思,就是指“自己的样子”。少说话,就合乎自己如此的样子。多说话,就表示你要改变这一切,那就会出现复杂的问题了。接着后半段就把“道”提出来了。他说:积极求道的人,与道同行。然后有两个选择,这是有关确立大的目标。后面再看,我要选择哪两个?第一种是修德的人,第二种是失德的人。修德的人认同有德,失德的人就认同无德了。这“德”什么意思呢?说实在,这个“德”在《老子》里面很清楚,就是宇宙万物从道而来,都获得道的加持,也就是都有它本身的本性与禀赋。换句话说,万物没有不按照它的本性去存在与发展的。只有人不一样。人作为万物之灵,他的本性就很特别:他能够认知,因而能够意愿。所以认知加上意愿的话,就可能出问题,出现偏差。换句话说,人间所有的问题都是人自己造成的。</p> <p class="ql-block">  那怎么办?自己造成的,也要自己解决。解决的方法,第一个就是修德,修养我天生的本性,让它朝着道所安排的方向去发展。也就是:少说话,少出主意,少想各种点子,顺势而行,不跟别人相争。第二种就是失德的人,他认同的是无德,认为这个本性不够、本性不好,所以我要在人类相对的价值观里面追求更高的成就。这样可能怎么样?失去你原有的本性与禀赋。这样一来,你在人间就算成功的话,也离开了道。最后这一句,它又说:认同有德的人,道会获得他;认同无德的人,道会失去他。所以重要的是什么?要走在求道的路上,还是要背离呢?这就是人生的两个最大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其实,人生的选择本来就是正与不正,或对与不对两条路。不可能有一条路既不是对,也不是不对。没那回事。在古代的社会,人的生活与观念相对都比较单纯,选择什么往往就可以得到什么。问题是,自我的本性是可得可失的。你选择“德”,要维护自己的本性,顺着道的安排去走,那是一条路。另外一条路,你说不定选择要在人间里面追求成就,寻求相对的价值。这一来,恐怕会失去自己的本性。所以这一段话就有很清楚的一种分辨了,人生的一切都是自己选择所造成的。重要的是:可能我们没有分辨本末与轻重。作为“本”的、作为“重”的,当然是我的本性;轻的、相对的一面,是我在人间刻意追求相对的价值所造成的后果。</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们再把它重要的观念复习一下。首先,“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德”是万物从道所获得的自己的本性。只有人才能选择要不要顺着道所给的本性,所以就有得与失的问题。什么叫失呢?在这边他就举例了,就像狂风暴雨,就是飘风骤雨,成了失德或无德,最后当然必须结束。这说明什么?平平淡淡才能够天长地久。天地之间难免刮风下雨,它如果有什么特殊的作为的话,它还是很快必须过去,它不会持久。你只有在正常的途径上,才能够保持长久。所以人活在世界上,也一定要设法找到什么是我们人正常的途径。找到的话就方便了。这跟圣人的修炼也有些关系。一个人要修炼成为圣人,就看他怎么选择了。他可以拼命说话,彰显自己的聪明才智,彰显自己比别人更高明的想法。或者他可以少说话,安于自己如此的状态。最后你会发现,这一辈子我们说了很多话,大部分都是表达许多声音出来;而你的意思是不是你真正的意思呢?你能不能做到这些呢?而我们真正应该学的是追求道。道家就认为,得道者忘言,忘记该怎么说话了,因为说的话都可能是多余的。还不如多做观察,去欣赏自然界本身的规律,以及它造成和谐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  我们讲顺其自然的时候,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作为,好像我什么都不做,就顺其自然。事实上,很多时候你什么都不做,可能只是偷懒的借口而已。顺其自然一定需要智慧。一方面,看出来万物自己本来的样子;另一方面,对于人的生命要从长远的、开阔的角度来看,就不会执着于在一时一地,非要怎么样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可。多所造作的话,最后可能得到不理想的后果。在这里我们看到《老子·第23章》,前面四个字就很重要,叫做“希言,自然”。少说话就合乎自己如此的样子。当然我们前面举例说,王阳明五岁还不能说话,后来著书立说成为大哲学家,这情况跟我们现在所说的当然不一样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