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

糖糖

<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米六不到的个子,浓眉大眼高鼻梁,有着一张被身高拉低的帅气的脸。刻进骨子里的要强与固执,是他至今已保持了八十年的坚持。</p><p class="ql-block"> 出生在解放前的父亲,很小就是没娘的娃,父亲是老大,与父亲同胞的还有两个弟弟。我的亲奶奶留下父亲三兄弟,年轻轻便离开人世了。父亲从此开始了苦难的独立生活。</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听母亲闲聊时,讲起父亲在很小年纪就自谋生活的故事,那时正是新中国成立不久的五十年代。<span style="font-size:18px;">父亲读了四年小学,因家庭变故而辍学。</span>没有奶奶庇护的父亲,靠着爷爷给的小渔船,独自带着大弟 ,在沅江水上打鱼(老家方言)谋生,小小年纪便承担起养活自己和弟弟的重担。</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沅水酉水边上,人们经常会看到两个没成年的男娃娃划船打鱼的身影。两兄弟过着打到鱼了就饱吃一餐,没打到鱼就饿一餐的日子。遇到一连几天没打到鱼的时候,看着饿肚子的弟弟的父亲,只能爬上岸,摸几个河岸边农户种的南瓜煮了充饥。有一天,父亲兄弟俩好不容易打到一条鱼,在船上煮鱼时,父亲不慎把锅踢翻到河里,一锅鱼就这样没了。叔叔见状,气急败坏的对父亲一顿拳脚,父亲默不做声,任其打骂,看得岸边的农户心疼得只叫叔叔不要再打父亲了。我的母亲,就是住在父亲小时候经常摸南瓜的河岸边。外公外婆那辈的老人们,对父亲两兄弟这段划船打渔谋生的故事印象很深。后来经媒人介绍,应兄长之命,母亲嫁给了成年后当了工人的父亲。自此,父亲的这段苦难日子,被父亲小时候打渔的河岸边的农户们“扒”了出来,成了茶余饭后的故事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年少时的苦难生活,造就了勤俭节约、勤劳好学的父亲。父亲成年后,参加了工作,被大队推荐去了县某厂工作。父亲对待自己的工作,可以用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来形容。我印象中,父亲的生活就是两点一线,厂里车间和回家吃饭睡觉,每天都是工作在厂里,休息也是在厂里。勤奋好学的父亲,从不懂生产,到担任车间主任,再到工厂管理层,多次被工厂评为先进、标兵称号,被县政府授予县级五一劳动模范荣誉,全凭他那股韧劲与要强上进的个性。父亲虽然只有小学四年级的学历,但是每次看父亲写字,我完全不相信他连小学都没毕业。</p><p class="ql-block"> 母亲是家庭主妇,自从嫁给父亲,父亲没有让母亲外出做工,母亲的职责就是在家带娃做饭。父亲一个人的工资养活一家四口,他也要强生活不能比别人差。1984年,我和姐姐爬别人家窗户看电视,要强的父亲为了别人家小孩有电视看,我和姐姐也要有电视看,想办法借钱买了一台井冈山牌黑白电视机。这件事在我童年记忆里印象很深刻。父亲为了还债,工作之余拜师学技杀猪,凌晨四五点起床忙活杀猪卖肉。</p><p class="ql-block"> 工厂改制后,父亲为了养家,依然努力上进,返聘继续搞生产管理,一干又是十年。直到了六十岁退休,父亲没再工作了。从工作一辈子的厂子出来后,父亲的心一下仿佛空了。为了节省微薄的退休工资,更是为了坚持他内心那份价值感,他和母亲上山打柴、下地种菜,春时采笋,夜里打鱼。总之,父亲退休后做很多很省钱的事儿。直到2015那年,父亲查出严重冠心病后,他要强的心倍受打击,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只能拖累家人。接下来,父亲种种不肯去医院配合治疗,不接受动手术方案的情形,让我一度埋怨他顽固不化。慢慢的,我和母亲也放弃了手术治疗的想法,依从父亲的保守治疗,顺其自然。</p><p class="ql-block"> 父亲要强上进了一辈子,故事很多很多。在父亲心里,他对家人的爱一直是默默而深沉的。父亲的成长经历,使他不善表达内心情感,说话言语简单而直接,用当下的说法就是情商不高。但是,他的心是真诚的、善良的。今夕,父亲已是头发白稀,牙齿不全的老翁,已不能做什么他想做的事了。但是,父亲仍然在坚持他内心的要强。每次回老家,他都要塞给我他种的冬瓜、南瓜,这菜那菜,嘴里念叨的都是“这是你喜欢吃的嘛”……这也许已是他最后仅剩的那点要强的心了。不管需要喜欢与否,我都一一带上,带上他的那份心意和要强。</p><p class="ql-block"> 父亲和我们,都是在平凡生活中,坚持追求平凡的人,我们热爱着拥有的平凡生活,经历着各自的人生旅程。人生没有终点,一段旅程的期盼,即是下一段旅程的等待。每个平凡的人,坚持做着平凡的事,这样的人生,也是一种平凡的伟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