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6日,星期一 ,是今年的中秋节,昨日气温就降了10多度,今年的炎热秋日快到结束的日子了,似乎这才是真正的秋天。</p><p class="ql-block"> 中秋节和春节差不多,也是中国家人情怀的节日,阖家欢乐,聚会的日子,我家三口和姐姐到我家包饺子,吃了一顿团圆饭,现在市面上各式各样的饺子馆鳞次栉比,但无论如何还是自家的饺子好吃,想起来过去包饺子,和面擀皮包剁蔬菜肉馅一条流水线,也是很忙的,现在肉馅和饺子皮买现成的,擀面杖几乎失业了,即使蔬菜也有工具可以搅碎,但妻子和姐姐还是愿意用刀剁馅。</p><p class="ql-block"> 我家在朝阳盘锦营口鞍山的迁移生活期间,包饺子都是上述一条龙,而在北京也是奶奶一条龙,大家齐上阵,我最初学的是擀皮,包饺子还学了一阵,先是学会了包馄钝,相对简单,包饺子相对复杂一点,而我家有两个包饺子系列很顺手的高手,一位是前辈二叔,另一位是同辈大青哥,一个人几乎能完成和面做机子擀皮包饺子全过程,有一次二叔出差到鞍山我家,亲眼看见他做饺子,和面适合,搓成圆圆面棍,用菜刀切剂子,大小几乎一样,摆在面板上,整齐的像是一排小兵排队,十分有艺术感,包出来的饺子也是像一座座小雕塑,吃起来真是有种奇妙的感觉,大青哥80年代到美国出差,当地人张罗做饺子,没想到人高马大的大青哥一人就做成,令老外啧啧称赞,吃得十分开心。</p><p class="ql-block"> 而后来商店里有卖现成的速冻饺子,本来以为这就很方便了,结果买回来吃下去,味道怎么也不对,而且有一次在家包饺子接待来我家做客的台湾老朋友刘亚东谈起做饺子,他台湾也经历过速冻饺子阶段,但是后来觉得那没有人情味,包饺子就是一家人忙忙碌碌围在一起,一边包饺子一边谈天说地,包饺子是一种文化,而不仅仅是吃。</p><p class="ql-block"> 的确如此从小到大,包饺子就是一场聚会,在北京爷爷奶奶家过春节,二姑每次都是大主力,剁馅拌馅和面,一家人围着桌子谈一些趣闻,1976年时正在包饺子的时候,黑白电视里播放春节上映的翻拍电影《年轻的一代》,叔叔姑姑们看到里面奶奶的扮演者,异口同声地说到“张瑞芳,多年不见了,都演奶奶了”,我们孩子们一脸懵懂,不知道张瑞芳曾经是红遍全中国的大明星。</p><p class="ql-block"> 新时代的80年代后期,大家在一起包饺子,谈到正红的摇滚歌手崔健,我们这代很喜欢他,尤其是表弟,而二姑似乎不太感冒他,说他的歌迷经常影响别人演出,不太喜欢崔的歌曲,如果说每一代有每一代的歌星偶像,我曾经就是崔健的粉丝,而过了年龄,崔健老了,我们也老了,如果说歌声的生命力,偶尔怀旧听听还是挺怀念的,而崔健从小在军队大院生活,一位比他大的大哥曾经在大院里模仿外国摇滚歌唱,在崔的心里种下种子,而那位大哥,就是后来和他父母一起折戟沉沙于沙漠里大人物的公子。</p><p class="ql-block"> 只是全世界范围内,摇滚歌曲已经不能打动人心了,这种有点反传统心理已经逐渐平复了,从甲壳虫列侬,美国猫王,迈克尔.杰克逊,中国崔健七合板、唐朝、黑豹、指南针等等,走的走老的老,现在仿佛是另一种境界的歌曲占领流行音乐舞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同包饺子,一同聊天,过着愉快的节日聚餐,聚餐后送走姐姐回家,和儿子一同到修车店取回修好的车,驱车前往沈阳方城,去感受节日气氛,本来设计到盛京大家庭观景平台,俯瞰故宫景色,可是到了那里,整个盛京大家庭仅仅一楼营业,上面基层整修,观景平台也关闭了,十分遗憾,在此之前在网上看到了盛京大家庭要花费三亿巨资重新整修,以为应该在节日后进行,没想到节日之前就开始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只好在中街体会烟火气,中街的步行街,现在是沈阳的网红街,本地人和到沈阳观光的游客,都会到这里打卡游览,因此街道上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即使原来冷清的豫龙城也很热闹,只是最初的上海文化已经撤出,南翔馒头店关门,代之于本地的烤串,豫园老街更改为盛京老街,海派文化还是融合不进大清东北文化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还是很喜欢刚开业时的海派文化的情景,南翔包子铺吃过好几次,但是本地人像我这样的人还是太少了,不仅海派文化败走盛京,即使京派文化在沈阳也很难站住脚,曾经开业的老北京炸酱面和京味小吃饭店,父母在的时候还带他们享受豆汁儿卤煮炒肝等北京小吃,尤其父亲从小在北京长大,有着深厚的北京情怀,可是现在都关门改业了,唯一留下的是浑河天地的老北京烤鸭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街不仅烟火气十足,而且装饰的也是十分精致,家国情怀丰满,国庆节和中秋节的味道十分浓厚,不仅是商铺和饭店,街道两旁装饰也很有怀旧感,将这里最初的名字四平街做成牌坊,还有通往豫龙城的街道装饰沈阳情怀的文字和图画,似乎走在大清和民国年间的街道上,中街已经成为沈阳的网红名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对比昨日去的曾经繁华的太原街,冷冷清清几乎没有游人,原来看到一个观点,说是太原街将小商铺改建成高大上的商厦,就断了老沈阳的气脉, 现在看有一定道理,但不能说太原街改造就是失败,虽然过去的老联营、圈楼、圆路餐厅、沁园春,新华书店、东北电影院等等都灰飞烟灭,那些有着很多情怀,在那个飞速发展时期,是需要升级,中兴大厦多年熙熙攘攘,现在冷清了,是现在形势变了,这都是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的情况,未来或许还会再创辉煌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夜晚和太太儿子到三好桥上赏月,在此之前回家到院子里,看到硕大圆圆的月亮挂在天上,还觉得今年的中秋之月很大,曾经2006年的中秋之月十分硕大,据说60年才回有这样大园满月,媒体宣传今年的月亮会很大。</p><p class="ql-block"> 到了三好桥上,没有往年赏月的人群,可能这天降温,大家都不愿出来赏月了,仅有一家四口在桥上拍摄月亮,举头望明月,没有媒体宣传的那么大,和2006年的大月亮对比还是差不少,我们三个摆出各种姿势拍摄洁白的月亮,还拍摄旁边的红色灯光璀璨下的三好桥百合花。</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驱车到了K11新世界酒店的小平台上,观看月亮和浑河两岸的夜景,沈阳虽然整体经济不像南方那么繁荣,但市政形象还是建设装饰的很上档次,站在小平台上展望浑河的景色,和上海外滩虽不在一个平台上,但对比自己已经是有了很大的提高和进步,灯光璀璨梦幻,感觉沈阳未来也像这缤纷灯光一样,繁荣昌盛,夺目灿烂。</p><p class="ql-block"> 回到家里观看中秋晚会,前面的节目真的不好看一群不男不女的小鲜肉跳的不好看,唱的更不好听,好不容易有个曾经的歌星沙宝亮出现,声音没了巅峰时期的清脆悦耳,主要是他本人形象已经是油腻大叔了,真有点不想看了,从任贤齐《沧海一声笑》开始,韩红的高音,周森的深情,晚会回到正轨上,好看了一点,儿子总结前面的是拿钱才能上,后面的是给钱才上,或许真是这样。</p><p class="ql-block"> 中秋这天这夜过得十分充实舒坦,做个好梦,等待观赏十六圆圆的月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