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的目的是寻求共鸣,而非等待“辩护”

文墨龙

<p class="ql-block">当有人提出“为何写给国人的文字里总穿插外文字母”,其核心诉求从来不是要一场“该不该用外来词”的辩论,更不是等待一个为“滥用行为”辩护的理由。相反,这是一种带着个人观察的表达——我看到了“WC”替代“厕所”、“yyds”挤占“永远的神”的现象,我对这种“不优先用中文”的选择感到困惑,甚至反感,我想知道:我的这份在意,是独有的感受,还是很多人都有的共鸣?我的看法,是小众的观察,还是普遍存在的共识?</p><p class="ql-block">提问者抛出的不是“是非题”,而是“共鸣题”。就像有人吐槽“餐厅菜量越来越小”,不是要听“商家有成本压力”的辩解,而是想确认“是不是大家都觉得不够吃”;有人说“现在电视剧节奏太慢”,也不是要听“慢节奏是艺术追求”的分析,而是想知道“我的感受是不是正常的”。这种提问的底层逻辑,是“自我认知的确认”——通过分享自己的想法,寻找同类的声音,判断自己的看法是否落在“普遍认知”的范畴里,而非陷入“我是不是太较真”的自我怀疑。</p><p class="ql-block">可惜很多时候,回应者容易误读这种诉求,把“寻求共鸣”变成“论证对错”。就像此前讨论“字母词”时,若只纠结“语言需要吸收外来元素”“GDP是国际通用缩写”,看似在理性分析,实则偏离了提问者的核心——他并非否定所有外来词,而是在表达“面向国人时不用中文对应词”的不适感,他要的不是“你为什么可以用”的理由,而是“有没有人跟我一样觉得这样不好”的确认。这种错位的回应,就像对方说“今天风好冷”,你却解释“冬天刮风是正常气候现象”,看似没说错,却没接住对方真正想传递的情绪与需求。</p><p class="ql-block">真正有效的回应,应当先接住提问者的“表达欲”,再回应“共鸣感”。比如面对“为何总穿插外文字母”的疑问,先认可“确实,看到本该用‘厕所’‘重症监护室’的地方出现‘WC’‘ICU’,尤其是写给国人看的内容,会让人觉得没必要,甚至有点别扭”,先确认他的感受是“合理的”;再进一步说“身边不少人也有类似想法,觉得面向自己人的内容,优先用中文才是最舒服的沟通方式”,帮他找到“普遍感”。这不是放弃理性分析,而是先满足“人需要被理解”的底层需求——毕竟,没有人会在“自己的想法都没被看见”的时候,愿意听长篇大论的“道理”。</p><p class="ql-block">提问从来不是一场“辩论的开端”,更多时候是“寻找同伴的信号”。当一个人说出自己的看法,他要的不是一个“辩护律师”,而是一个“点头的人”——确认他的感受不孤单,他的看法不另类。这才是交流的本质:不是说服,而是看见与共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