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们的三峡游轮之旅已圆满结束。告别朝天门17号码头的波光潋滟,我们踏上山城重庆的热土,开启一段穿梭于历史与网红地标之间的精彩旅程。</p>  红岩烈士永垂不朽  <p class="ql-block">步入白公馆,人流缓缓前行,院中一尊稚嫩却坚毅的雕像映入眼帘——那是“小萝卜头”宋振中。年仅八岁,便在黎明前的黑暗中牺牲,却在狱中燃起不灭的信念之火。他虽身形瘦小、头大身细,却以惊人的毅力求知若渴,更成为党组织的秘密交通员,用幼小的身躯传递革命的火种。走过一间间阴暗牢房,凝视一幅幅泛黄照片,仿佛听见历史的回响:铁窗寒夜、镣铐铮铮,革命者在压迫中坚守信仰。那一刻,悲怆涌上心头,敬意油然而生——他们用生命诠释忠诚,用不屈铸就丰碑。</p>  <p class="ql-block">重庆渣滓洞与白公馆,静静伫立于歌乐山麓,原为国民党军统特务的监狱与看守所,如今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曾囚禁着千余名革命志士,也封存着一段段血与火的记忆,是山城红色血脉中最深沉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小萝卜头,本名宋振中,1941年3月15日生于江苏邳州,父母皆为中共党员。八个月大时,便随被捕的父母被关押于重庆白公馆,在暗无天日的牢狱中艰难成长。因长期营养不良,他头大身小,狱中同志怜爱地称他为“小萝卜头”。这个名字,承载着苦难,也闪耀着希望。</p>  <p class="ql-block">即便身处囹圄,小萝卜头仍坚持学习,识字、读书、传递信息。他以纯真之眼洞察黑暗,以稚嫩之手传递光明,成为狱中党组织不可或缺的“小交通员”,在绝境中书写了不屈的童年史诗。</p>  <p class="ql-block">他虽年幼,却以超凡的勇气与智慧,在敌人的眼皮下完成一次次秘密联络。他的存在,是黑暗中的微光,是压迫下的倔强,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一段感人至深的佳话。</p>  <p class="ql-block">这位最小的革命烈士,八个月大入狱,八岁倒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在敌人的牢狱中长大,最终为信仰献出生命,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年龄最小的烈士。他的牺牲,如星辰陨落,却照亮了后来者的路。</p>  <p class="ql-block">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是无数革命先烈英勇奋斗、无畏牺牲的缩影。那稚嫩的脸庞,映照出信仰的纯粹;那弱小的身影,挺立起民族的脊梁。</p>  <p class="ql-block">渣滓洞原为华蓥山中的一处岩洞,因洞内小庙得名。重庆解放前夕,国民党军统在此关押大批革命志士,使其成为一座血泪交织的“活棺材”。1949年12月27日重庆解放后,这里揭开了尘封的悲壮篇章。近千名志士曾被囚于此,其中包括百余位中共地下党人,他们的呐喊与坚守,至今仍在山间回荡。</p>  <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7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入白公馆,狱中志士激动不已。罗广斌、陈然、王朴、毛晓初与丁地平五人,凭想象用红色绣花被面作底,剪草纸为星,以米饭为胶,缝制出一面五星红旗。红旗中央大星闪耀,四角小星环绕,象征全国人民团结在党中央周围——这是信仰的旗帜,是希望的曙光。</p>  <p class="ql-block">陈然,1923年生于河北香河,祖籍江西,原名陈崇德。他是无产阶级革命先烈,也是小说《红岩》中“成岗”的原型,用生命践行了对党的忠诚。</p>  <p class="ql-block">陈然,1923年11月出生,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与筹办《彷徨》杂志,后负责《挺进报》印刷工作,秘密传播革命火种。1948年4月因叛徒出卖被捕,囚于白公馆。面对酷刑,他坚贞不屈,写下震撼人心的《我的“自白”书》,并秘密传递情报,被称为“狱中挺进报”。1949年10月28日,他在重庆渣滓洞刑场英勇就义,年仅26岁。其事迹广为传颂,家乡建有纪念馆,精神永存不朽。</p>  <p class="ql-block">在白公馆的暗牢中,陈然饱受折磨,却始终未低头。他以笔为枪,写下《我的“自白”书》,字字如炬,句句铿锵,展现了共产党人宁死不屈的铮铮铁骨。</p>  <p class="ql-block">许建业,1921年生,四川邻水人,原名许明德,中共重庆市工委委员,工运领袖。他是《红岩》中许云峰的重要原型之一。自青年起投身工人运动,历经生死考验。1948年4月因叛徒出卖被捕,关押于白公馆与渣滓洞。狱中受尽吊打、火烙等酷刑,始终坚贞不屈。1948年7月22日,英勇就义于重庆肖家湾刑场,年仅27岁。他用生命诠释了信仰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罗世文1940年在成都被捕,辗转关押于白公馆、息烽监狱与渣滓洞,狱中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组织斗争,直至1946年8月18日在歌乐山松林坡英勇就义,年仅42岁。其事迹被列为新中国首批30位著名烈士之一,成为《红岩》中“许云峰”的原型之一。车耀先,1894年生,中共党员,1940年因“抢米事件”被捕,同样关押于息烽与渣滓洞,1946年8月18日与罗世文一同牺牲。他在狱中坚持领导斗争,其坚定形象亦融入许云峰角色之中。</p>  <p class="ql-block">宋绮云,中共党员、革命烈士,曾任杨虎城将军秘书,积极投身抗日救国运动。被捕后在狱中坚持斗争,不屈不挠。他是小萝卜头的父亲,一位为革命事业献出一切的坚定战士。</p>  <p class="ql-block">地牢不足六平方米,低矮阴暗,通风极差,位于半山腰,一旦遇险难以疏散。如今白公馆开放区域仅限主楼与辅楼,地牢因安全风险被永久封闭,静默诉说着那段窒息的岁月。</p>  打卡瓷器口古镇  <p class="ql-block">磁器口原名白岩场,因白岩寺得名;明建文帝曾隐居于此,改称龙隐镇;清初因瓷器产业兴盛,成为嘉陵江畔重要转运码头,遂称“瓷器口”,后演为“磁器口”。民国时期水运繁荣,商贾云集,一度成为商贸重镇。20世纪末经保护开发重焕生机,2006年获评国家AAAA级景区,成为山城文化名片。</p>  <p class="ql-block">磁器口之名源于清代瓷器产业的兴盛,“瓷”与“磁”相通,故称“磁器口”。其历史可追溯至宋真宗咸平年间,初名白岩场,后因建文帝隐居改称龙隐镇,最终因瓷业繁荣而得名,承载千年文脉。</p>  <p class="ql-block">磁器口古镇🏞️,一座被历史厚待的小镇,青石板路蜿蜒,吊脚楼依山而建,至今仍保留着大量明清古建与巴渝风貌,仿佛时光在此停驻。</p>  <p class="ql-block">磁器口位于沙坪坝区东北部,前临嘉陵江,背倚歌乐山,拥有“一江两溪三山”的独特地貌。“一江”为嘉陵江,“两溪”是凤凰溪与清水溪,山水相依,风景如画。</p>  <p class="ql-block">重庆人民广场留念。位于渝中区人民大礼堂旁,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音乐喷泉随乐起舞,绿意盎然,常举办大型演出与市民活动。与三峡博物馆、人民大礼堂共同构成重庆文化地标群,彰显山城气度。</p>  百年重庆茶馆看川剧变脸  <p class="ql-block">在重庆,想沉浸式体验川剧变脸,首选鲁祖庙民国茶馆剧场、山城曲艺场、洪崖洞原声社演艺茶馆、磁器</p>  <p class="ql-block">川剧变脸是川剧表演的核心特技,通过瞬间变换脸谱揭示人物内心情感,起源于明朝,成熟于20世纪,以“抹脸”“吹脸”“扯脸”等手法著称,被誉为“东方魔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表演手法,变脸技术主要分为三类,需演员长期训练以确保动作隐蔽流畅:</p><p class="ql-block">抹脸:将油彩涂于面部特定部位,用手一抹即变色,适用于惊恐或愤怒等情绪突变。</p><p class="ql-block">吹脸:粉末状化妆品置于小盒中,演员伏地时吹气扑脸,适合快速情绪转换。</p><p class="ql-block">扯脸:最复杂的技术,将多张绸缎脸谱系丝线贴于脸上,通过舞蹈动作掩护逐层扯下,可大变(全脸变换)或小变(局部变换)。</p>  打卡洪崖洞  <p class="ql-block">洪崖洞是位于重庆市渝中区嘉陵江滨江路88号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以其独特的13层吊脚楼建筑群、璀璨夜景和巴渝文化底蕴闻名,免费开放,开放时间为11:00~23:00,被誉为“现实版千与千寻”和重庆的城市名片。</p>  <p class="ql-block">入夜后灯光点亮,建筑群化为“金色宫殿”或“星河”,灯火倒映江面,与游船灯光交织,营造梦幻氛围。内部业态丰富:</p>  <p class="ql-block">洪崖滴翠飞流彩,山城汉阙踏梦来”:刻画洪崖洞的翠绿景观与流光溢彩的夜景,象征山城重庆的梦幻氛围。</p>  李子坝轻轨穿高楼🚇  <p class="ql-block">李子坝穿楼轻轨是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的李子坝站,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李子坝正街39号商住楼6-8层,是中国首座与商住楼共建共存的跨座式单轨高架车站,以“单轨穿楼”的独特设计成为全球知名的网红地标。</p>  <p class="ql-block">谢谢各位朋友们的关注点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