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三秦女子诗社副社长冰黛儿老师主讲《道德经》

杏花雨

<p class="ql-block">冰黛儿,陕西西安人,西安高校任教。中华诗词学会女工委编辑部主编兼诗教部主讲,陕西省诗词学会副秘书长兼学术部主任,三秦女子诗社副社长,未央诗词学会会长。</p><p class="ql-block"> 2025.10.08晚八时</p> <p class="ql-block">亲爱的朋友们,晚上好。我是冰黛儿。</p><p class="ql-block"> 在美好的国庆假期即将结束之际,我们迎来了《道德经》系列讲座的第二讲。</p><p class="ql-block"> 上一讲我们共同探讨了前两章的内容,今天我们将从第三章出发,继续深入老子的思想世界。我们学习的目的,是逐步理清并真正走进老子所构建的哲学体系与精神天地,理解他所推的“道”与“德”究竟指向何处。</p><p class="ql-block"> 更希望我们能学以致用,将这些古老的智慧,融入日常生活、工作实践与精神修养之中,在人生的方方面面,获得启发与参照。</p><p class="ql-block"> 现在,就让我们静下心来,一同开启今晚的分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三章</p><p class="ql-block">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与先前一样,我们先逐字逐句了解和学习本章内容。</p><p class="ql-block"> 不尚贤,使民不争;尚贤:尚,崇尚、推崇。贤,品德高尚、才智非凡的杰出人物。</p><p class="ql-block"> 不尚贤:不刻意标榜、推崇贤才的特殊地位或荣誉,避免将“贤能”变为一种争夺的目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使民不争:百姓不会为了追求“贤”之名利而陷入攀比、纷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子认为,一旦社会过度强调“贤”的标准,人们就会争强好胜、投机取巧、伪装高尚,甚至不择手段的争夺名利,太功利化。</p><p class="ql-block"> 所以这句的意思是:不过分推崇才智非凡的杰出人才,以使人民不陷入争夺名利、相互攀比争夺的境地。</p><p class="ql-block">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p><p class="ql-block"> 使民不为盗:“盗”不仅指偷窃行为,更泛指一切因贪欲而生的巧取豪夺、欺诈背叛之心。</p><p class="ql-block"> 老子认为,如果不对某种稀有之物表现出过分的珍爱和推崇,那么它在百姓心中就不会产生巨大的价值落差和诱惑力。没有极致的诱惑,人们就不会铤而走险去偷盗抢夺,消解欲望的根源。</p><p class="ql-block"> 这句意思是:不要太偏爱和推崇那些稀有的珍宝,以使人民不见利忘义、巧取豪夺,被欲望支配,沦为盗贼。</p><p class="ql-block">..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p><p class="ql-block"> 见:通“现”,出现、显露。这里指展示、炫耀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可欲:指一切能够引起、刺激人欲望的东西(如名位、珍宝、美色、权力等)。</p><p class="ql-block"> 乱:指内心被欲望搅动而产生的迷惑、动荡、纷扰和挣扎。</p><p class="ql-block"> 这句意思是:不显露、不展示那些能够诱发人贪欲的事物,可以使百姓的心境保持平静而不迷乱。</p><p class="ql-block">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p><p class="ql-block"> 虚其心: “虚”是道家核心概念,不是指空虚,而是涤除杂念、欲望和机巧智谋,让内心恢复到空明宁静的状态。这是通过前面的“不尚贤”、“不见可欲”来实现的。心“虚”了,才能安宁,不生是非。</p><p class="ql-block"> 实其腹:字面意思是让百姓吃饱肚子。引申为满足人们最基本、最自然的生存需求。这是统治者最根本的责任。</p><p class="ql-block"> 弱其志:“志”在这里特指个人野心、好胜心、占有欲。削弱它,是为了避免人们因膨胀的欲望而相互争斗、巧取豪夺。</p><p class="ql-block"> 强其骨:让百姓身体强健,筋骨结实。引申为保障人民基本的健康与劳动能力,能够自食其力,安居乐业。</p><p class="ql-block"> 所以这句意思是:因此,圣人治理天下,要净化百姓的心思,满足他们的温饱,削弱他们的争强好胜之志,增强他们的健康体魄。引导百姓回归自然淳朴的本性,从而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p><p class="ql-block"> 何为“无知无欲”?这是理解本句的关键。老子的“无知无欲”绝非后世所批判的“愚民政策”。</p><p class="ql-block"> “知”通“智”,特指为满足私欲而生的机巧、算计、伪诈之心。老子反对扰乱淳朴本性的“小聪明”、“权谋智巧”。</p><p class="ql-block"> “无欲”不是消灭所有欲望,而是“没有非分的、被煽动起来的贪欲”。没有过分的、超额的贪欲。</p><p class="ql-block"> 所以,“无知无欲”是:回归一种心灵纯净、欲望简单、不耍心机、不贪非分的自然淳朴状态。</p><p class="ql-block"> “夫知者”的“知”,与“无知”的“知”是同一个字,指那些心怀机巧、企图用智诈手段谋取私利的人。</p><p class="ql-block"> 这句意思是:使百姓保持一种没有机巧伪诈之心、没有非分、过分贪婪之欲的状态,这样,即使那些心怀智巧的人也不敢肆意妄为,社会才会安定团结。</p><p class="ql-block"> 为无为,则无不治。</p><p class="ql-block"> 无为:指不违背自然规律(道)、不强行干预、不施加个人意志的“妄为”。</p><p class="ql-block"> 治:治理,含有将天下治理得太平之意。</p><p class="ql-block"> 这句意思是:只要遵循无为的原则,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这句意思是:只要遵循无为的原则,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三章 回顾</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译文:</p><p class="ql-block"> 不过分推崇才智非凡的杰出人才,以使人民不陷入争夺名利、相互攀比争夺的境地;不过分偏爱和推崇稀有的珍宝,以使人民不见利忘义、被欲望支配,占有欲强生,沦为盗贼;不显耀能够诱发贪欲的东西,以使人民的心境保持平静不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国家的原则是,简化和净化人民的思想,满足他们的温饱,弱化他们争强好胜的精神,强健他们的筋骨体魄。总是要让人民处于没有算计、欺诈和非分欲望的状态,从而保持内心宁静空明,让人民在满足基本需求后,能自发地保持淳朴和安宁,这样就使那些有才智和心怀机巧的人也不敢妄为制造事端。只要遵循无为的原则,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解读:</p><p class="ql-block"> 老子认为,体现“道”的“圣人”,要治理百姓,就应当不尊尚贤才异能,以使人民不要争夺权位功名利禄。要注意,在老子的观点中,不包含贬低人才、否定人才的意思。而是说,执政者不要给贤才过分优越的地位、权势和功名,以免使“贤才”成为一种诱惑,引起人们纷纷争权夺利。</p><p class="ql-block"> 按照老子的人生哲学,人性本来是纯洁素朴的,犹如一张白纸。如果社会出现尚贤的风气,人们对此当然不会视而不见,那么人们就难以保持“无知无欲”的纯洁本性;如果社会出现贪欲的风气,肯定会挑起人们的占有欲、追逐欲,从而导致天下大乱。</p><p class="ql-block"> 许多人认为,老子“常使民无知无欲”的主张是愚民思想,其实不然,事实上老子并不主张去除人的正常欲望,他实际是主张“少私欲,视素保朴”,他的目的是使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他的这一主张对我们的立身处世也有重大的指导意义。</p><p class="ql-block"> 使人们无欲,当然不是要剥夺人们的生存权利,而是要尽可能地“实其腹”、“强其骨”。使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温饱,身体健壮可以自保自养;此外要“虚其心”、“弱其志”,使百姓们没有盗取利禄之心,没有争强好胜之志。这样做,就顺应了自然规律,使人人都回归纯洁的、无知无欲的自然本性。这样无为而治,天下自然可以得到治理了。</p><p class="ql-block"> 老子理想社会中的人民,四肢强健,思想质朴,没有奢侈的物质享受欲望,也没有被各种令人头晕目眩的文化或知识困扰的烦恼。在老子的眼里,让人们在一种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中保持人类纯朴天真的精神生活,与自然之道相契合的社会制度,比物质文明虽然发达但充满着危机、争斗、谋杀和阴谋的社会制度更契合人类的本性。</p><p class="ql-block"> 老子所说的无为,并非不为,而是不妄为、不非为。在老子看来,历史的发展有其一定的自然规律。这规律不由上帝安排、操纵,也不受人的主观意志支配,而是客观的、自然的。顺其自然,既是无为。</p><p class="ql-block"> 以上是第三章的内容,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第四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四章</p><p class="ql-block">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p><p class="ql-block"> 我们先逐一理解:</p><p class="ql-block">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 宗。</p><p class="ql-block"> 冲:本义是器物虚空的样子,引申为虚空、虚无、不可见。这是描述道的体性,它没有固定的形状、颜色、声音,是虚无的。</p><p class="ql-block"> 用之: 指道的作用、功能。</p><p class="ql-block"> 或不盈:或是语气词,有又、却的意思;盈是满盈、枯竭。不盈指永不充满,也永不枯竭。</p><p class="ql-block"> 渊: 深渊,比喻深邃、幽远、不可测度。</p><p class="ql-block"> 似万物之宗:宗是祖宗、本源。意思是好像是万物的始祖。</p><p class="ql-block"> 这句意思是:道本身是虚空无形的,但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永不枯竭。它是如此深邃,好像是万物的本源。</p><p class="ql-block">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p><p class="ql-block"> 挫 :消磨。</p><p class="ql-block"> 挫其锐:挫磨掉尖锐的棱角。收敛锋芒、锐气。</p><p class="ql-block"> 解:消解。</p><p class="ql-block"> 纷:矛盾、纷争。</p><p class="ql-block"> 和:调和,隐蔽。</p><p class="ql-block"> 光:优点、才华、成就。</p><p class="ql-block"> 和其光:调和他的光芒。韬光养晦。</p><p class="ql-block"> 同其尘:混同于尘世之中。</p><p class="ql-block"> 这句意思是:道磨去锋锐棱角,化解了各种纷争纠缠,调和和隐去自身的光芒,混同于尘世之中。最终目标是“和光同尘”,即内在虽有光芒(智慧、德行),但外在与尘世万物浑然一体,不显山露水。这是一种极高的修养境界, 也是道本身的特征:它无处不在,生成万物,却又从不彰显自己。</p><p class="ql-block"> 这也是成语“和光同尘”的来源</p><p class="ql-block">湛兮似或存。</p><p class="ql-block"> 湛:深沉、沉静,此处用来形容“道”隐于幽暗,不见形迹,但又确实存在的状态。</p><p class="ql-block"> 似或存:似乎存在。</p><p class="ql-block"> 这句意思是:道是隐没不见,无形无相、无法察觉,仿佛存在又仿佛不存在。超越感官、若有若无的方式,成为宇宙最真实、最根本的基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p><p class="ql-block">象:似。</p><p class="ql-block"> 这句意思是: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它好像在天帝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p><p class="ql-block"> 老子的“吾不知”也体现了一种深刻的谦逊。面对宇宙的终极奥秘,真正的智慧是承认人类的认知局限,而不是妄下断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四章回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原文:</p><p class="ql-block">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译文:</p><p class="ql-block">大道虚空无形,但它的作用又似乎没有极限,无穷无尽,永不枯竭。渊深得像是万物的本源。它磨去了棱角收敛了锐气,化解了各种纷杂,调和和隐去了自身的光芒,混同于尘世。它深湛难知,像是时刻若有若无地存在于万物左右。我不知道它是由谁生发而出的,好像在天帝出现之前它就已经存在了。所以,道才是万物的根本,本源。是所有产生的依据和因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解读:</p><p class="ql-block"> 老子认为,“道”是虚体的,无形无象,人们视而不见,触而不着,只能依赖于意识去感知它。虽然“道”是虚体的,但它并非一无所有,而是蕴含着物质世界的创造性因素。这种因素极为丰富,极其久远,存在于天帝产生之先。因而,创造宇宙天地万物自然界遵循的也是道,天帝也由道而来。这样,老子从物质方面再次解释了道的属性。</p><p class="ql-block"> 老子称颂“道”虽然虚不见形,但不是空无所有。从“横”的角度谈,“道”无限博大,用之不尽;再从“纵”的角度谈,“道”又无限深远,无以追溯其来历,它好像是自然万物的祖宗,又好像是天帝的祖先。从此说来,天帝造物,“道”先生于天帝,继生万物。“道”才是宇宙至高无上的主宰和先驱。</p><p class="ql-block"> 在本章里,老子通过形容和比喻,对“道”作了具体描述。老子认为“道”是不可以名状的,实际上“道可道,非常道”就是“道”的一种写状,可道的非道。真正的道不可名状。这里又进一步描写“道”的形象。</p><p class="ql-block"> 他把“道”喻为一只肚内空虚的容器,是对其神秘性、不可触摸性和无限作用的最直观与最形象的比喻。哲理的揭示,只有扎根于形象,才会使蕴含的丰富性、概括性、抽象性和外延性得到能动并富于想象力的发挥。</p><p class="ql-block"> 老子说,道是空虚无形的,但它所能发挥的作用却是无法限量的,是无穷无尽而且永远不会枯竭的。它是万事万物的宗主,支配着一切事物,是宇宙天地存在和发展变化必须依赖的力量。在这里,老子自问:“道”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呢?他没有作出正面回答,而是说它存在于天帝现相之前。既然在天帝产生以前,那么天帝也就无疑是由“道”产生出来的。由此,研究者们得出结论,认为老子确实提出了无神论的思想。</p><p class="ql-block"> 天地万物,一切产生,皆源于“道”。</p><p class="ql-block"> 这是第四章的内容,因为时间的关系,今天就讲到这里,也才讲了两章。下次我们尽量快速一点,尽量讲三章内容。朋友们,我们下次见,晚安[玫瑰][玫瑰][玫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