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第一位访问陕北苏区的著名美国记者斯诺合影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八十年,足够让历史烽烟散尽,但从未让中华民族的记忆褪色。抗战胜利的里程碑矗立在历史长河第80个刻度——这一次,我们不再仅以烛火追思,而是用青春的指尖激活沉睡的档案;不再仅靠文字谈史,而是让抗战博物馆、陈列馆和历史图片倾诉血泪抗战的故事…… <br> 红军村推出“抗战ABC”系列内容,便始于这样的民族记忆。我们不想只重复宏大叙事里的硝烟与呐喊,更想俯身拾起那些被时光尘埃轻掩的重大历史关节点,重现那段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斗争历史。 <br> 这里的“A”,是“基础”——还原历史的基本脉络与关键节点,让每个中华儿女都能清晰触摸那段历史的骨架;“B”,是“背后”——挖掘宏大事件下个体的命运轨迹,让冰冷的史实因鲜活的故事而有了温度;“C”,是“传承”——连接过去与当下,探讨抗战精神在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给予我们前行的力量。<br> 我们知道,抗战历史图片是无声的证言。它是无数人用生命写就的警示,是一个民族在绝境中淬炼出的韧性。在这个系列里,我们以抗战博物馆、陈列馆为平台,努力用平实的语言、真实的画面、典型的故事,让历史鲜活起来,演绎一幕幕历史大戏,从中获得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br> 铭记抗战,是为了让曾经的苦难历史不再重演,捍卫世界和平;铭记抗战,是为了从先辈的抗争中汲取勇气,照亮未来的路;铭记抗战,是为了维护抗战胜利的成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br> 由于采编和研究水平有限,收集重大历史事件图片困难,难免挂一漏万,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br><br>第1集:九一八事变<br>第2集:一二八淞沪抗战<br>第3集:中央苏区抗日浪潮<br>第4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br>第5集:红军长征 北上抗日<br>第6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br>第7集:七七事变 全国抗战爆发<br>第8集:上海保卫战<br>第9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br>第10集:八路军挺进华北<br>第11集:新四军挺进华中<br>第12集:中国正面战场大会战之一<br>第13集:中国正面战场大会战之二<br>第14集:中国敌后战场游击战之一(八路军新四军开辟敌后根据地)<br>第15集:中国敌后战场游击战之二(八路军新四军大反攻作战)<br>第16集:中国远征军<br>第17集:美国“飞虎队”援华<br>第18集:国际友人支援八路军新四军抗战<br><br> 1936年美国医生乔治海德姆(即马海德)到达陕北。图为1939年毛泽东与马海德在延安 毛泽东和苏联记者卡尔曼的合影 毛泽东、朱德接受美国进步作家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右)采访 <h1></h1><h3></h3><h3> 国际友人支援八路军新四军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以跨越国界的国际主义精神,从医疗救治、战地宣传、军事支持、物资援助等多个维度,为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事业提供了关键支撑,其意义不仅在于直接助力抗战胜利,更在于深化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意义。<br></h3><h3><b>一、国际友人支援八路军新四军抗战的五大方面<br>(一) 医疗救治:拯救生命与培养人才的双重贡献。</b>国际友人中的医护人员是八路军新四军抗战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撑。他们不仅在前线救治伤员,还通过培训本地医务人员,提升了根据地医疗水平。八路军新四军得到了世界人民极大地关注和支持。前苏联、美国、英国、德国、奥地利、加拿大、印度等国的医务工作者,到中国抗日战争敌后与新四军指战员同甘共苦,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作出了宝贵的贡献。<br> <b> 白求恩与柯棣华:八路军中的“医疗旗帜”。</b>加拿大医生白求恩1938年率医疗队赴晋察冀边区,行程750公里,实施手术300余次,救治大批八路军伤员。他提出“把手术台设在离火线最近的地方”,并创办晋察冀卫生学校,培养了数百名医务人员。1939年,白求恩因败血症牺牲,毛泽东题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赞誉其精神。印度医生柯棣华1938年随援华医疗队来华,后到晋察冀边区,担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救治军民数千人。他积劳成疾去世,毛泽东题词“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称其精神“永远不应忘记”。</h3> <b> 罗生特:新四军的“洋医生”</b>。犹太裔奥地利医生罗生特1939年到上海,后赴苏北新四军,担任新四军卫生部顾问。他不仅救治伤员,还创办华中卫生学校,培养了100多名医疗卫生人才。陈毅赞誉他为“新四军的白求恩”。<br> <b> 汉斯·米勒:延安与国际和平医院的“外科骨干”</b>。德国医生米勒1939年到延安,加入八路军,后任延安国际和平医院内科主任。他不畏艰险,主动前往前线,为八路军战士和群众治病。1989年,他被中国卫生部授予“杰出的国际主义白衣战士”称号。<br> <b>奥地利医生傅莱</b>,在担任华北军区卫生部顾问时,在延安成功地研制出粗制盘尼西林,缓解了抗日前线我军药品奇缺的困难,挽救了众多伤员的生命,为此受到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的嘉奖并通报全军,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白求恩式的大夫”。<br> <b> 宋庆龄组织的“保卫中国同盟”,</b>向国内外宣扬中国八路军、新四军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伟大贡献,同时在海内外募集资金购置药品、医疗器材等物品支援八路军新四军。<br><b>(二)战地宣传:打破封锁与传递真相的“笔杆子”。</b>国际友人的战地报道与国际宣传,打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向世界揭露了日本法西斯的暴行,展现了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精神与根据地的民主建设。20世纪三十到四十年代,以斯诺为代表的一批记者云集中国,其中有美国记者海伦·斯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艾格尼丝·史沫特莱,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风瑟·斯坦因,德国记者汉斯·希伯,苏联记者孙平等。他们走进抗日根据地,走向抗日最前线,去探究中国革命的真相、去追寻中国共产党人的足迹,用他们手中的笔和镜头将清贫而廉洁的共产党员,装备低劣却坚持奋战在民族解放第一线的人民军队呈现在世人面前,许多可歌可泣的抗日壮举得以为世人所知晓。<br> 1936年,为了争取舆论的支持和理解,粉碎国民党的政治“抹黑”,让外界了解苏区真实的情况,中共中央开创性地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方针,主动邀请、欢迎中外正直人士来到陕北访问。宋庆龄得知此消息后,通过中共上海党组织与陕北中共中央取得了联系,决定让<b>斯诺和马海德</b>前往陕北,黄华担任翻译。6月,经宋庆龄介绍,斯诺、马海德与在上海从事中共中央特科秘密情报工作的“王牧师”——董健吾接头,手持K·V·先生(即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刘少奇)授权密码写给毛泽东的介绍信,由东北军护送进入陕北苏区,斯诺成为第一个进入陕北苏区的西方新闻记者。7月13日,他们到达当时中共中央驻地保安(今志丹县)。当晚,毛泽东还专门去看望了斯诺等人。次日,保安举行了欢迎斯诺和马海德大会,毛泽东出席大会并讲话。7月15日,毛泽东正式会见了斯诺,就中国抗日的世界性问题与其进行了交谈。此后,双方分别就中国抗日的形势、苏维埃政府的对内政策、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以及苏联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多次交谈。1936年8月,斯诺在保安采访了长征老战士徐特立、林伯渠、谢觉哉。当斯诺和马海德抵达红军西征前线宁夏预旺堡时,彭德怀还为他们举办了欢迎会。返回保安后,9月24日,毛泽东同斯诺谈联合战线问题。之后,在斯诺的再三要求下,毛泽东向斯诺讲述了长征的经过以及个人的经历,这是毛泽东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向他人谈及自己的个人经历。在4个月的时间里,斯诺考察了苏区的各项政策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情况,他从毛泽东打满补丁的衣服,朱德用马尾毛做的牙刷,彭德怀用降落伞布做的背心,林伯渠用绳子缠着一条腿的眼镜中看到了一种独特的力量,他把这种力量称作“东方魔力”,并断言这是中华民族的兴国之光。1936年11月底,斯诺回到北平,以客观真实的态度和生动的笔触将自己在陕北的所见所闻写成系列报道发表在国内外的报刊上,使国际社会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核心的真实面貌。他还向清华、北大,燕京大学的学生介绍了陕北的见闻,使国统区的学生看到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红军将领的形象,看到了红旗下的中国。1937年10月,斯诺将自己的系列报道汇编成册,以《红星照耀中国》为名由伦敦戈兰茨公司首次出版,并在当年连续再版五次,译成十多种文字,成为当时最畅销的书籍之一。1938年2月,《红星照耀中国》以“复社”名义在上海租界出版,因为事业如同一颗闪亮的红星照耀着中国。<br> <b>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b>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和社会活动家1929年以《法兰克福日报》记者身份来到中国,并把自己和中国革命事业紧紧地联结在一起。在中国期间,除了大量撰写介绍中国革命斗争的文章外,史沫特莱还积极参加各种进步社会活动,也因此结识了宋庆龄,并与鲁迅等左翼作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后,她第一时间在电台用英语向全世界作了报道。1937年1月,她作为战地救护工作者应邀到延安。3月1日,史沫特莱采访毛泽东,最终写成了《中日问题与西安事变》。16日,《新华日报》第二版刊登了“中日问题与西安事变毛泽东与史沫特莱的谈话要点”。<h3> 1937年9月中旬,史沫特莱来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随后史沫特莱跟随八路军总部转战五台山、吕梁山一带,在抗战前线进行采访。9月25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首战平型关,歼灭日军1000余人,击毁敌汽车79辆。她采访报道了平型关大捷,以及八路军开进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的事迹。1938年1月9日,史沫特莱来到武汉,以英国《曼彻斯特卫报》记者和中国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身份工作。10月,史沫特莱乘坐军用救护车从武汉经长沙、南昌前往皖南,11月到达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在皖南的10个月,史沫特莱访问了新四军后方留守医院,以及长江以南新四军三个支队的20个医疗队。其间,她不仅把稿费全部捐给新四军医院,还写信给上海的英国朋友鲍威尔、克拉克女士、卡尔等人,请他们帮助前去上海购买和募捐医药器材的沈其震等人。1939年9月,史沫特莱随军部的一支医疗队北渡长江,到达驻皖中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受到张云逸、赖传珠等人的热情欢迎。在7天的时间里,史沫特莱随医疗队到各部巡视,参加地方召开的妇女工作会议。她还专门看望江北指挥部教导队的学员,为学员们检查身体。1940年初,史沫特莱到达鄂中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先后采访了李先念、陈少敏、陶铸等纵队领导人。史沫特来收集了新四军抗战的第一手资料,并向外界发出许多报道,如《中国在反击》《随军漫记》等文章。她关于中国抗战的报道,被公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出色、最感人的报道。1941年5月,史沫特莱回到美国,继续向世界介绍中国抗战情况并进行募捐,还为朱德作传《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br>希伯:为抗战牺牲的“外国八路”。德国作家、共产党员希伯1939年两次访问新四军,深入皖南、苏北根据地,采访周恩来、陈毅等领导人,撰写了《中国团结抗战中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等文章。1941年,他在山东反“扫荡”中牺牲,牺牲时手中仍紧握着枪。毛泽东评价他“用手中的笔,向全世界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行径”。<br> <b>爱泼斯坦:向世界传递“延安声音”</b>。波兰裔记者爱泼斯坦1937年到延安,采访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撰写《人民之战》《中国未完成的革命》等著作,向世界揭露日本法西斯的暴行,宣传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业绩。1957年,他加入中国国籍,成为“中国通”。<br> <b>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b>,美国著名作家、记者,一生出版了40多部著作,曾六次来中国访问。1946年7月31日,斯特朗乘美军观察组飞机第一次来到延安。8月6日,毛泽东在杨家岭会见了她,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她在访问日记中这样写道:“党的负责干部住着寒冷的窑洞,凭借微弱的灯光,长时间地工作。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物质享受,但是住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br> <b> 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美国专家阳早和寒春、英籍教授林迈可、越南将军洪水以及朝鲜音乐家郑律成等也都来到了延安。</b>郑律成从1937年到1942年,一直生活、战斗在延安。著名的《延安颂》(原名《歌唱延安》)就是他和莫耶合作的。之后他与公木合作,创作了《八路军大合唱》,其中的一首《八路军进行曲》后更名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在隆重的开国大典上,这支名曲回响在天安门广场上空。后来又被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h3><h3><br></h3> 1939年10月,德国进攻波兰,点燃了欧洲战火。中国战场直接关系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前途。各国都把希望投向延安。图为毛泽东、朱德在延安会见美国记者里夫(左二)。 毛泽东在王家坪与中外记者的合影。前排左起:武道、普金科、爱泼斯坦、福尔曼;后排左起:夏南汉、斯坦因、毛泽东。 毛泽东与美军观察组合影。前排左起:林伯渠、谢觉哉、彭德怀、朱德、克劳姆莱、谢伟思、包瑞德、卡斯伯格、惠特塞、毛泽东;后排左起:谢富治、彭真、飞行员、雷米尼、斯特尔、钱皮恩、多姆克、飞行员、高林。 <b>(三)军事支持:战术指导与国际视野的注入</b>。国际友人的军事支持,包括战术指导、军事训练与国际舆论支持,提升了八路军新四军的作战能力与国际影响力。<br><b> 卡尔逊:八路军敌后游击战的“传播者”。</b>美国军官卡尔逊1937年两次进入八路军敌后抗日根据地,考察游击战争。他从八路军的游击战术中看到“日本必败、中国必胜的前景”,并向罗斯福总统寄去八路军的日军文件、日记和皮军衣,呼吁援助八路军。他是第一个向美国总统赞扬八路军、呼吁援助的美国军人。<br><b> 林迈可:新华社英文广播的“元勋”</b>。英国学者林迈可1937年到燕京大学任教,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赴晋察冀边区和延安,担任八路军无线电技术指导顾问。他参与创建新华社英文广播部,帮助新华社1944年正式开播英文电讯,让世界听到“延安声音”。<br><b>(四)物资援助:缓解困境的“雪中送炭”。</b>国际友人的物资援助,包括药品、医疗器械、资金等,缓解了八路军新四军根据地的物资匮乏问题。<br><b> 贝熙叶:法国医生的“自行车驼峰航线”</b>。法国医生贝熙叶1913年到中国,抗战期间冒着生命危险,开辟自行车“驼峰航线”,将药品运往八路军抗日根据地。他还救治当地百姓和八路军战士,被称为“法国白求恩”。<br><b> 汉斯·希伯:为新四军筹集医药用品</b>。希伯1937年在上海沦陷前后,筹款购买医药用品,化装成医生和护士,运往新四军地下交通站。他的行动为新四军提供了急需的医疗物资。<br><b>(五)美军观察组:客观地反映中国共产党抗战的积极贡献。</b>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终于把美国推上了与德、日、意对抗的第一线。中共中央、毛泽东十分重视对美英的统战工作,呼吁建立太平洋一切抗日民族的统一战线、坚持抗日战争至完全的胜利。1944年7月22日和8月7日以美军陆军上校戴维、包端德为组长的美军观察组共18人、分两批乘飞机抵达延安、前后有30余人。主要任务一是收集日军情报,为美军轰炸日本服务,并防止日本飞机袭击美军,寻求对日作战的更有利的基地;二是“与中国新力量合作”,了解中共的实力在对日反攻中的作用,准备与中国的民王新军和抗日劲旅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合作抗日;三是了解中共与苏联的关系及中共的建设方向,确定战后美国是否与中共合作。为了做好外国记者团和美军观察组来边区访问和考察的工作,中共中央还专门成立了中央军委外事组,国际友人马海德任顾问。中国共产党对美军观察组的到来采取主动争取和热情欢迎的态度。毛泽东、朱德等亲自到延安机场欢迎美国陆军观察组的到来。8月15日,《解放日报》发表《欢迎美军观察组的战友们》的社论,表示他们到达延安“是中国抗战以来最令人兴奋的一件大事”。周恩来、叶剑英、林彪、彭德怀、杨尚昆等也接见了美军观察组成员。彭德怀向美军观察组组长包瑞德介绍了敌后抗日前线军事态势。美军观察组通过对南泥湾、晋绥和晋察冀等根据地的考察,发表了许多调查报告,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实际情况。据不完全统计,到抗日战争结束时,延安方面提供给美军书面情报120多份,营救美军人员102人。同时,美军观察组在人员往来及紧缺物资的运输方面给延安提供了帮助,特别是观察组成员呈送的报告,对美国政府对华政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1938年2月12日,国际反法西斯大会在英国伦敦开幕,一致谴责日本侵略中国的罪恶行径 共产国际驻延安联络员兼任塔斯社记者彼得·巴菲诺维奇·弗拉基米洛夫(中国名字叫孙平) 1937年5月,朱德、萧克与美国女作家海伦·斯诺在交谈。 1937年底,白求恩率医疗队来华支援八路军抗战。图为加拿大医生白求恩为八路军伤员做手术 1937年底,加拿大和美国共产党组织“援华委员会”派白求恩大夫为首的医疗队来华。琼·尤恩担任护士和翻译。1939年1月,她受史沫特莱的托付,从上海把国际友人捐赠的一批医疗物资运送到新四军军部,并帮助培训战地医务人员,同年6月返回加拿大。这是尤恩(右)在云岭陈家祠堂。后站立者为新四军敌工部部长林植夫。 1938年6月,宋庆龄在香港发起组织“保卫中国同盟”,对外广泛联络世界各国友好人士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对内开展募捐运动,为抗日前线特别是为八路军、新四军募集药材和医疗器械等物资。这是宋庆龄和保卫中国同盟委员会委员合影。左起:爱泼斯坦、邓文钊、廖梦醒、宋庆龄、克拉克、法郎士、廖承志。 1938年7月2日,毛泽东在延安接见世界学联代表团,申明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方针和策略 1939年1月,陈毅、栗裕与来新四军工作的外国友人在军部合影。左起:德国记者汉斯·希伯、陈毅、加拿大护士琼·尤恩、粟裕、美国记者史沫特莱。 1939年1月,中国经济学家张语寰在新四军军部接受与德国记者汉斯·希伯采访。 1939年3月15日,毛泽东(左五)会见印度援华医疗队合影(左起:巴苏华、柯棣华、木克华、爱德华、卓克华等) 1939年,印度援华医疗队成员柯棣华在延安拐節八路军军医院为患者做手术 1939年5月,美国合众社记者乔治·何克翻阅八路军缴获的日军重要文件。左起:邓拓、何克、刘珂(翻译)、聂荣臻。 1939年12月,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左2)与新四军副官处处长黄序周(左1)等在皖南合影。 1939年12月,美国作家、新闻记者艾·史沫特莱,于1938年8月10日抵达云岭新四军军部访问。这是同年12月她在新四军军部的留影。 1939年元旦,史沫特莱(前排左3)参加新四军直属队干部合影。前排左起第5人是女作家安娥。 1940年,陈少敏(右2)欢迎史沫特莱(右1)到豫鄂挺进纵队司令部驻地采访。 1941年刘少奇、陈毅在苏北与奥地利医生罗生德尔合影 刘少奇和美国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合影 美国专家阳早、寒春夫妇在安定县(今子长市)瓦窑堡 任弼时(右)与苏联医生阿洛夫 新四军军医处医务主任宫乃泉(左4)与加拿大护士尤恩(左2)为伤员作手术。 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左一)与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延安办事处工作人员的合影 英籍林迈可教授给无线电训练班学员讲课 在新四军军部,宫乃泉(右)与德国卫生博士莱杜为战士演出。 中央军委卫生部顾问马海德博士、周苏菲夫妇与苏联医生阿洛夫博士(左一)在延安王家坪 捷克牙科大夫罗别愁(中) 德国医生汉斯·米勒在为病人做透视检查 奥地利医生傅莱为八路军伤员治病 洪水(越南)将军与妻子陈剑戈的合影 1944年,朱德在延安王家坪桃园设宴招待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 1944年,叶剑英向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介绍八路军、新四军抗战的情况。 1944年,彭德怀向美军观察组组长包瑞德介绍敌后抗日前线军事态势。左起:彭德怀、叶剑英、杨尚昆、黄华、包瑞德 1944年,叶剑英陪同美军观察组组长包瑞德在南泥湾考察 1944年,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叶剑英与美军观察组合影。前排左起:周恩来、彭德怀、包瑞德、朱德、谢伟思、叶剑英;后排左起:杨尚昆、国民政府某官员、斯特尔、卡姆皮恩、多姆克、惠特塞、克劳姆莱、科林、机组人员甲、机组人员乙、雷米尼赫、苏联外科医师、卡斯伯格。 1945年2月,美军观察组成员亨利·C·惠特塞中尉在太行根据地被日军杀害后,八路军总部将美军观察组食堂命名为“惠特塞纪念堂”,匾额系朱德手书 1944年,美军观察组成员参与修建延安机场 1945年陕甘宁边区交际处工作人员翻译柯柏年、唐亮等与普金科(左五)福尔曼(左六)武道、爱泼斯坦等外国记者在延安机场 <b>国际友人支援八路军新四军抗战的历史贡献和重要意义</b><br><b>一是直接助力抗战胜利:缓解医疗与宣传困境。</b>国际友人的医疗救助,拯救了大量八路军新四军伤员,提升了根据地医疗水平;他们的战地宣传,打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向世界传递了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真相,争取了国际舆论的支持。例如,史沫特莱的文章让世界了解到新四军的抗战精神,希伯的牺牲让更多人关注到山东根据地的困境。<br><b>二是深化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连接中国与世界。</b>国际友人的参与,深化了中国与世界的反法西斯合作。例如,卡尔逊向罗斯福总统呼吁援助八路军,推动了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林迈可的新华社英文广播,让世界听到了“延安声音”,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抗战的了解。这些行动,连接了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成了“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的共识。<br><b>三是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跨越国界的国际主义精神</b>。国际友人的贡献,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早期实践。他们不顾个人安危,跨越国界,为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奉献力量,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国际主义精神。例如,白求恩放弃优渥的生活,赴中国抗战;希伯牺牲在山东根据地,用生命践行了“为自由世界而战”的信念。这些精神,至今仍激励着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br><b>四是历史记忆的传承:铭记与致敬的永恒主题。</b>国际友人的贡献,被中国人民永远铭记。例如,白求恩、柯棣华的陵墓位于中国,成为中加、中印友好的象征;希伯的墓碑上刻着“为国际主义奔走欧亚,为抗击日寇血染沂蒙”,纪念他的牺牲。这些记忆,传承了国际主义精神,成为中外交往的珍贵遗产。<br> 国际友人支援八路军新四军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医疗救助、战地宣传、军事支持与物资援助,直接助力了抗战胜利;他们的参与,深化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早期实践;他们的精神,至今仍激励着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 我们应铭记历史,传承国际主义精神,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br>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