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归之江西省博物馆

天人和

<p class="ql-block">  作为省会,江西博物馆是不能错过的。其是国家一级博物馆,有多达六万件的藏品,涵盖了古代文物的所有种类,珍稀品自然不少。</p><p class="ql-block"> 其建筑外形呈中规中矩的方盒型,整个建筑共有6层,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展陈面积2.8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被称为稀世绝品的,就是这件元代青花釉里红重檐庑殿顶楼阁式戏台,是目前发现的有明确纪年(公元1338年)的元青花釉里红瓷器,也是江西省唯一一件入选国家首批64件禁止出境的“国宝”。</p><p class="ql-block"> 正面青花书写对联一副:上联“禾黍丰而仓禀实”,下联“子孙盛而福禄崇”,横批“南山宝象庄五谷之仓”。</p><p class="ql-block"> 重檐庑殿顶建筑样式,仅用于皇宫和庙观,作为官宦之妻使用,有僭越规制的风险,而以谷仓器形式埋于地下,既规避了风险,也意在渲染出墓主的富贵。</p> <p class="ql-block">  其背面有青料书写的159字铭文,墓志铭:“夫人,故景德镇长芗书院山长凌颖山之孙女也。生而贤明,长而周淑。适同镇扬州路召伯大使刘文史口炳文悉居仁都胡同,知女孙女璧珪。夫人生于前至元癸巳年二月初九日戌时,殁于后至元戊寅五月二十三日申时,享寿四十六岁。以戊寅六月壬寅之吉安葬于南山。坐巳向亥,大江阳朝中峙葬。麓形如抚椅,龙盘虎踞,山清水秀,火星宗庙,梅花单于六秀八茸件件帽合。后日田连阡陌,朱紫盈门。谨记。”</p><p class="ql-block"> 揭示了墓主人的身份,凌氏系故景德镇长芗书院山长凌颖山之孙女,记载了谷仓主人凌氏的生平、家世、婚姻等一生经历。</p><p class="ql-block"> 凌氏死后,其家人调动景德镇的社会资源,短时间内精心烧造出福佑逝者的一批明器,青花釉里红楼阁式谷仓就是其中一件。</p><p class="ql-block"> 与谷仓同出的,还有三件釉里红瓷器,分别为元釉里红四灵塔式盖罐、元红釉青年文吏俑、元红釉老年文吏俑,都是难得的瓷艺珍品。</p> <p class="ql-block"> 1974年出土于景德镇南山被盗墓葬,通高29厘米,横宽20.5cm。</p><p class="ql-block"> 其造型独特,整件器物飞檐、朱栋、雕栏,亭楼浑然一体,造型别致,华贵绚丽,是元代中期景德镇的杰出代表作品,仿元代江南楼阁式戏台建筑,重檐庑殿顶,由二层主楼和两侧二层亭楼构成,主楼略高于亭楼,红柱,青瓦,红白相间,缀珠栏杆,四面正视,均为四柱三开间。</p><p class="ql-block"> 楼阁分为上下两段塑造。下段屋身中央板状箱式结构,面板可拆卸。四周门廊微塑各种舞蹈、奏乐、侍卫俑共18尊。</p><p class="ql-block"> 集青白釉、红釉、青花、釉里红等高温釉彩于一器,且各色彩发色清亮,铭文清晰,代表元代陶瓷雕塑最高水平,谷仓式戏台及戏剧人物塑造,均对研究元代戏剧文化有重要意义,其建筑艺术、民俗风情等方面也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 左右两侧壁分别以釉里红书写“凌氏墓用”和“五谷仓所”。</p> <p class="ql-block">  正反都有戏台,上下层可拆卸,中空则可装谷子。</p><p class="ql-block"> 上层戏台,舞俑水袖长舞,乐俑抚琴吹箫,勾栏瓦肆间生动展现了元代市井生活。谷仓造型以景德镇祠堂戏台为原型,楼阁及两侧亭楼上人物造型各异,或怀抱琵琶或吹箫弄笛,或甩袖起舞,是元代景德镇地区乡戏的缩影。</p><p class="ql-block"> 这种楼阁式谷仓的戏台与谷仓的结合,来自于元代江西农村的现实生活,雕塑艺人的做了真实还原。</p> <p class="ql-block">  古人有“事死如事生”的习俗,故以谷仓作为明器陪葬,在阴间地府用作凌氏五谷仓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元代青花松竹梅纹双耳瓶。</p> <p class="ql-block">  元代青花松竹梅纹梅瓶。</p> <p class="ql-block">  元青花莲花纹匜。</p><p class="ql-block"> 上述三件元青花,都是民间采集的。</p><p class="ql-block"> 独不见哪怕一件高安元青花瓷器,这里面一定有故事…重要文物发现和出土后,各级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争文物归属权的故事有不少……</p> <p class="ql-block"> 元代青白釉牡丹纹玉壶春瓶。</p><p class="ql-block"> 上述几件还有来源,这件虽是旧藏,但这几件都是尺寸、器物说明以及文物等级,这是博物馆文物展览的一个另类,不知道江西省博是如何考虑的,即便是文物存在争论,也可以让游客了解有关知识吧。</p><p class="ql-block"> 这让游客猜谜的做法,与文博展示的初衷——普及古代文化,是相悖的!</p> <p class="ql-block">  镇馆之宝之一的南宋吉州窑木叶纹盏。</p><p class="ql-block"> 盏内枯叶占据近二分之一,木叶边缘已搭在盏沿,十分巧妙,注水后叶影轻漾,虚实相间,古朴自然。</p> <p class="ql-block">  形制一致,称呼不同——盖瓶,耳瓶……</p> <p class="ql-block">  明代官窑,弘治黄釉还是不多见。</p> <p class="ql-block">  新干大洋洲博物馆调拨来的镇馆之宝之伏鸟双尾青铜虎——终见真容。</p><p class="ql-block"> 器物通长53.5厘米,通高25.5厘米,体宽13.0厘米,重6.2千克。因“双尾曲卷、背伏小鸟”的独特造型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这是迄今发现体量最大的青铜虎,被誉为“虎王”。其造型生动,纹饰繁复,展现了商代青铜艺术的巅峰,可能是“虎方国”的图腾。</p><p class="ql-block"> 器物为立体圆雕,内空无腹底。虎整体呈伏蹲欲纵之态,虎首抬头平视,双目圆凸,直背,凸脊,腹部略垂。</p><p class="ql-block"> 不同角度可见其不同神态,既有呆萌憨态,也有獠牙怒呲,活灵活现展示猛虎动静之间的神态,极具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  青铜虎出土时,少了一颗牙齿,7年后因缘巧合被发现疑似,结果真对上了,修复如初。</p> <p class="ql-block">  文摘——我在前篇新干大洋洲博物馆已经谈过青铜虎的学界争鸣,在此转载23年8月7日《当代江西》的网文:</p><p class="ql-block"> 商代新干大洋洲青铜文化的虎崇拜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除了双尾虎,大洋洲还出土了50余件带有“虎”造型的青铜器,在青铜鼎上有卧虎、足上有扁虎,青铜戈、青铜杖上有虎头……虎的数量最多、样式最多、造型最丰,成为大洋洲青铜文化的重要符号。</p><p class="ql-block"> 有趣的是,大洋洲遗址的发现,还为“虎方”国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p><p class="ql-block"> 古文字学者从“……贞,令望乘暨举途虎方,十一月……”等甲骨文入手,发现“虎方”是商代存在于南方的一个方国——殷商之外的地方政权,但对于“虎方”国的地属却始终无定论。</p><p class="ql-block"> 有学者从大洋洲出土的大量与“虎”有关的造型分析,认为这里最有可能为虎方核心活动区域,而这只青铜双尾虎可能就是“虎方”的图腾。</p><p class="ql-block"> 在与墓葬相距仅2.5公里的地方,还发现了一座商代城邑——牛头城。从地理空间、文化属性来看,“虎方”和牛头城应是一个政治体,可以认为一个是都城,一个是王陵。</p><p class="ql-block"> 或许这里就是曾经的虎方国,大洋洲商墓的主人就是生活在牛头城的王……</p><p class="ql-block"> 我以为,在没有其他证据佐证“虎方”地望的情况下,这个推论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p> <p class="ql-block"> 镇馆之宝之商代唯一双面青铜面具——新干大洋洲出土。</p><p class="ql-block"> 器物通高53.0厘米、角距38.5厘米,重4.1千克。商双面神人青铜头像采用泥范分铸而成,头像中空扁平,双面人首造型,两面相同对称,额部宽,颌部窄,呈倒置的等腰梯形。</p><p class="ql-block"> 造型独特,双面人首,眼球圆凸,嘴张齿露,两面对称,神秘威严。它采用中空造型,上管下銎,管銎相通,头顶的圆管可插羽冠,下部的方銎则能装木柄。</p><p class="ql-block"> 上管圆、下銎方的造型和古人天圆地方的理念相通,寓意神人贯通天地的能力,反映了商代南方独特的信仰崇拜,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网图文摘。</p><p class="ql-block"> 商代青铜面具在各地遗址也有出土,造型互异,有各自地域特征,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各式青铜人像或面具,造型上与大洋洲神人头像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皆为单面,唯独大洋洲神人头像为双面造型。</p><p class="ql-block"> 双面造型,表明它非佩戴之用,而是王权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镇馆之宝之立鹿耳四足青铜甗——新干大洋洲出土。</p><p class="ql-block"> 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青铜甗,被誉为“中华甗王”,高105厘米,重78.5公斤。</p><p class="ql-block"> 甗通常是三足,大洋洲共出土了3件青铜甗,2件为三足,此件为四足形制。甗耳上各立一只小鹿,一雌一雄,回首相望。</p><p class="ql-block"> 甗身上纹样具地方特色,除了常见的兽面纹,还有独特的燕尾纹。它是商代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的杰出代表,除最上部的鹿耳之外,其余部分皆一次浑铸成型。</p> <p class="ql-block">  商乳钉纹虎耳方鼎——新干大洋洲出土,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 该鼎通高97.0厘米、口横58.0厘米、口纵49.3厘米、足高28.3厘米、重49.0千克。</p><p class="ql-block"> 新干青铜方鼎的“全分铸”工艺形式和郑州的四件大方鼎惊人地一致,且分铸铸接成形工艺在新干青铜器群中相当普遍。</p> <p class="ql-block"> 鼎体呈长方斗形,平唇大立耳,深腹平底,下承四足,四足中空,呈柱状。</p><p class="ql-block"> 沿立的双耳上各伏一虎,老虎造型生动,具有浓重的江西地方青铜文化特色。</p><p class="ql-block"> 四面侧壁上腹宽带纹正中为一细线鼻的展体兽面,相邻两面旁边以角为轴装饰简略的兽面纹;每面两侧和下边装饰以乳钉排列而成的宽带纹;四角饰羊角兽面纹,四足表面也装饰着高浮雕的羊角兽面纹。</p><p class="ql-block"> 造型雄伟,装饰华丽,纹路清晰,将立体雕塑与平面纹饰完美结合,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水准。体现了商代晚期赣江 - 鄱阳湖流域青铜冶铸业的高超技艺,是该地区青铜文化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  甗是古代炊器,上部为甑和下部为鬲,相当于现代的蒸锅。由陶甗为原型演变而来,商代后期及西周早期较为盛行。在这一时期,甗既有作为日常生活炊具的功能,又有作为礼器的功用。</p><p class="ql-block"> 青铜甗的外底部和足内侧在出土时还有厚厚的烟炱痕迹,佐证了其曾被使用过。</p><p class="ql-block"> 江西各地遗址中广泛出土了商代陶甗或甗形器,也说明甗作为饮食器在当时被普遍使用。</p> <p class="ql-block">  兽面纹提梁方腹青铜卣——新干大洋洲出土。</p><p class="ql-block"> 通高28厘米,重量约为2.3千克。采用分铸法,盖、提梁、蛇形环钮分别铸造,器体浑铸,然后通过销子等铸接于一体,各种经典纹饰布满全身乃至提梁,<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誉为商代青铜器代表作。</span></p><p class="ql-block"> 其腹部有正十字通道,圈足上托夹层底,要一次浑铸成形,关键在于使卣腹内芯、“十”字形通道泥芯,夹层底泥芯和圈足内泥芯与外侧4块泥范的组合尺寸相当准确,这体现了极高的工艺技巧。为保证各泥芯间距,使用了铜芯撑,在其他一些青铜器上也发现了铜芯撑遗迹。</p><p class="ql-block"> 它被认为是目前已知最早专门用于加热水温酒的器具之一。方卣可以放置在热水中加热酒液,通过腹部的槽孔增加冷酒与热水的接触面积,从而快速提升酒温,使饮酒更加舒适畅快。</p> <p class="ql-block"> 双面齿云雷纹青铜钺——新干大洋洲出土,商代最大的青铜钺。</p><p class="ql-block"> 体扁近长方,上厚下渐薄。上方正中伸出厚内,其中有一穿,两旁肩上亦各有一穿。两侧渐张,弧刃最宽。</p><p class="ql-block"> 上边和两侧饰目雷纹,侧脊浮凸鱼形几何纹。钺中央镂出大口,上角翘,下角圆,上下各布1排利齿,口围一周鱼形几何纹。 肩下及周边均饰目雷纹带,纹中宽凹线中有嵌饰红铜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钺是长柄弧刃的砍杀兵器,同时也是刑具,是贵族的权利象征,墓葬中的钺是一种君权或军事权力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鱼形扁足青铜鼎——新干大洋洲出土</p><p class="ql-block"> 立耳设计独特,扁足呈鱼形,是新干大洋洲独有的造型。</p> <p class="ql-block">  虎耳虎形扁足青铜圆鼎——新干大洋洲出土:有九件,其中一件是体量最大的,通高25.1厘米、口径16.4厘米,重1.6KG,具有独特的造型。</p><p class="ql-block"> 纹饰奇特精美,造型端正秀逸,精致难得。</p> <p class="ql-block">  镇馆之宝之玉羽人——新干大洋洲出土的改写历史神器。</p><p class="ql-block"> 来自新干大洋洲墓葬,是玉器精品。 </p><p class="ql-block"> 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玉羽人,也是唯一的商代羽人玉佩饰,同时也是最早的活链玉器,在中国玉器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它的身体亦人亦鸟,头部呈乌形,头顶佩戴扉棱状高凸冠,顶后部连系三个环环相扣的活链。这个活链采用了高超的掏雕工艺,利用羽人后面多余的玉料掏出了形状、大小、粗细几乎相同。 </p><p class="ql-block"> 玉羽人造型独特,技艺高超,人与鸟集一身,构思精巧、工艺难度大,由一整块玉琢制而成,集浮雕、圆雕、镂孔掏雕技法于一体,赋予神秘色彩,是三千多年前无可比拟的艺术珍品,也为我们展示了江西先民的精神信仰。</p> <p class="ql-block">  兽面纹青铜温鼎——新干大洋洲出土</p><p class="ql-block"> 通高27、口部长21.4、口部宽18、足高8厘米,重4.5千克。</p><p class="ql-block"> 腹部各面饰有上下二层环柱角展体兽面纹,两旁纵向共目夔纹。纹饰线条宽平,图案简明,一侧宽面横开一口,口前置门,门可上下转动启合.还设置了用来固定闭门的插销。外底之上5.5厘米处的腹腔设有内底,内外底间形成夹层,起着炉灶的作用,在夹层里放上炭火,保持所盛食物常温不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云雷纹青铜瓒——新干大洋洲出土。</p><p class="ql-block"> 通高16.5厘米,重1.35千克,可与青铜罍配合使用。</p><p class="ql-block"> 瓒是特殊场合使用的挹酒勺子。盛大祭祀时,君主用瓒从罍等大型贮酒器中挹取鬯酒,缓缓注于地上以祭享祖先,此为裸礼。</p><p class="ql-block"> 瓒杯形体饰一周云目纹,腹足交接处斜出圭状的尖首柄,饰云纹,其间有二对凸目,造型奇异,此前有玉质品,但未见青铜器物。</p> <p class="ql-block">  形制独特的青铜钺,新干大洋洲独有。</p> <p class="ql-block">  青铜铙,出土于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年代约为商王武丁时期,是目前出土最早的大铙。</p><p class="ql-block"> 通高76.8厘米,铣间距46.2厘米,重109千克,是目前所见商代铜铙中最大者之一。</p><p class="ql-block"> 使用方法:青铜铙开口朝上,下面安装木质手柄支撑,另一手持木槌敲击,也被称为持钟。</p><p class="ql-block"> 用途功能:既用于军事,如“击鼓鸣金”里击铙意味着退军;也用于礼仪或宴飨活动——以大铙为主。</p><p class="ql-block"> 铙是殷商礼制代表性乐器,对探索殷商乃至周初礼乐制度的确立和推行意义重大,体现了当时的文化、礼仪和社会制度。</p> <p class="ql-block">  兽面纹羊首青铜罍——新干大洋洲出土。通高52.8厘米,口径28.3厘米,商代晚期盛酒器。</p><p class="ql-block"> 整器造型规整,庄重沉稳,体现了商代青铜器大气雄浑的风格特点。其器型为敛口、广肩、深腹、圈足,这种设计既符合力学原理,保证了器物放置的稳定性,又具有较大的容量,适合作为酒器使用。</p><p class="ql-block"> 四肩部等关键部位装饰有立体羊首,造型逼真,羊角弯曲有力,羊目圆睁,仿佛具有生命力一般,为整器增添了灵动的气息。</p><p class="ql-block"> 它融合了中原文化与当地土著文化的元素,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对于研究商代时期南方地区的文化发展和文明进程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  兽面纹立鸟青铜镈——新干大洋洲出土。</p><p class="ql-block"> 通高36.5厘米,重11.7千克,乐器。</p><p class="ql-block"> 镈体呈合瓦形,上宽下窄,这是青铜镈较为典型的外形特征,利于发声。舞部(镈的顶部)平坦,有半环形的钮,方便悬挂。</p><p class="ql-block"> 镈的顶部站立着一只小鸟。小鸟造型生动,昂首挺立,仿佛在引颈鸣叫,为庄重的青铜镈增添了一份灵动与生机。立鸟可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或许与当时的图腾崇拜、宗教信仰相关。</p><p class="ql-block"> 其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纹饰使其成为一件艺术珍品。立鸟与兽面纹的搭配,动静结合,既展现了神秘庄重的宗教氛围,又不乏生动活泼的艺术气息,反映了商代晚期南方地区青铜艺术的独特风格和卓越成就。</p> <p class="ql-block">  新干大洋洲出土的鱼龙纹青铜匕,器型独特,土著文化特色鲜明。</p> <p class="ql-block">  青铜虎首戈——新干大洋洲出土,配有玉璠,或为戈柲装饰。</p> <p class="ql-block">  鱼首曲内青铜戈,介绍词后“应为鱼首”这样不能确定的描述,可能是对此戈命名存在争议吧,我看着怎么像象首,长鼻上扬显而易见啊!</p> <p class="ql-block">  青铜虎纹萁形器——新干大洋洲出土。</p><p class="ql-block"> 从名字可见其具体用途不明,是新干大洋洲独有——中国古代文化的汪洋恣肆,有多少谜至今不能解。</p> <p class="ql-block"> 新干大洋洲出土的青铜器残件,器型独特,至今无法准确识别其器型形状和具体功用。</p> <p class="ql-block">  蝉纹青铜刀——新干大洋洲出土。</p><p class="ql-block"> 通长31.2厘米,身宽4.8厘米,厚0.4厘米。</p><p class="ql-block"> 刀身呈长条状,刃部较为锋利,刀尖微微上翘。刀背弧度造型流畅。刀身中间起脊,这种设计增强了刀的强度和耐用性。</p><p class="ql-block"> 蝉纹刻画细腻逼真,显示出工匠们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创造力。铸造过程中可能采用了分铸法等先进工艺,以确保刀身和纹饰的质量。</p><p class="ql-block"> 蝉纹可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在古代文化中,蝉常常被视为复活和再生的象征,这或许与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和精神追求有关。</p> <p class="ql-block">  造型独特的青铜豆——新干大洋洲出土。</p> <p class="ql-block">  青铜铧犁——新干大洋洲出土。</p><p class="ql-block"> 长9.7、肩阔12.7厘米。</p><p class="ql-block"> 整体轮廓:平面呈三角宽体式,外形近似等边三角形。</p><p class="ql-block"> 刃部特征:两侧带有薄刃。</p><p class="ql-block"> 正面结构:正面中部拱起,形成截面为钝三角的梁部。</p><p class="ql-block"> 纹饰情况:两面均饰有简体式云雷纹。</p><p class="ql-block"> 关键穿孔:梁部正中有一穿对通。</p><p class="ql-block"> 江南出现如此早的农具,说明历代对这里的认知是肤浅的,江南农业并不输于所谓正统的殷商王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新干大洋洲出土的农具,还包含了耜、臿、犁、镰等,且犁有不同的类型。</p><p class="ql-block"> 仅从这些甚至可能领先中原地区的农具,就足以改写商周时期江南地区被视为蛮夷之地的历史,证明远在三千多年前赣江 - 鄱阳湖流域就已拥有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p> <p class="ql-block">  这几件青铜器,是土著文化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  绿松石蝉出土于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是中国古代玉雕艺术珍品,兼具装饰与文化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 该蝉长4.55厘米、宽1.55厘米、厚1.5厘米,翠绿色,腹部有瑕疵。采用圆雕工艺,体瘦长,圆弧头顶两侧有凸起长方形双目,颈微束,有凸棱一道,背部有脊棱,双翅短且收敛,尾部较长,阴刻5组双线人字形纹,腹底渐平,头额下部斜钻一孔直透腹部,便于系挂佩戴。 </p><p class="ql-block"> 此蝉采用实心锥钻孔技术,翠绿色泽与阴刻羽纹展现早期写实风格,反映了当时的雕刻工艺水平和审美观念,是研究商代玉雕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p><p class="ql-block"> 墓葬的蝉代表重生永生:蝉的蜕壳特性与“五德”观念结合,发展出“重生永生”的丧葬信仰,汉代常用于贵族含蝉葬俗。</p> <p class="ql-block">  语焉不详的“斧形器”——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对古代所有已发现的器物,皆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也可见中国考古事业的任重道远。</p><p class="ql-block"> 以上的新干大洋洲出土青铜器,成为省博的重要看点,不仅是有数件国宝,更是因为其改写了江南三千年历史和华夏文明史。</p> <p class="ql-block"> 网图文摘。</p><p class="ql-block"> 这是从天津博物馆借展的有关“虎方”的甲骨文实物,这件器物出土于殷墟妇好墓,其上详细记载了商王武丁曾三次计划征伐名为“虎方”的国家。</p><p class="ql-block"> 从目前残存的文字里,专家进行了解读,6行62个字里有五次提到了虎方这个国家,商王武丁曾派遣将领“望乘”在征讨虎方国之前,命贞人“争”向“大甲”“丁”“祖乙”等祖先占卜问吉。</p> <p class="ql-block">  拓片里的红字就是“虎”字,可惜不甚清晰。</p> <p class="ql-block">  查资料发现,江西省博物馆有十大(亦说六大)镇馆之宝,遂搜索一番,以飨读者。</p><p class="ql-block"> 网图文摘。</p><p class="ql-block"> 镇馆之宝之东周云雷纹兽首提梁黑陶盉,酒器。</p><p class="ql-block"> 年代为东周(公元前 770—公元前 256 年),通高 19.8、口径 7.2、足高 5 厘米,1979 年江西省鹰潭市龙虎山崖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此盉仿铜器造型,扁圆体,敛口,肩上置弓形提梁,前腹有流,后腹突尾,体下有兽蹄形三足。流作龙首形,圆眼,卷角 ;提梁上前后各有一段锯齿状的扉棱做脊,脊面刻云纹,脊前凸起双角,脊后贴塑S形附饰。龙首、梁体与后尾共同形成一条弧曲、凌空飞动的龙。口上配盖,中央环钮。盖与体均饰绹纹,纹间刻云纹。器物规整,制作精细,刻划与捏塑技法综合运用,造型与纹饰互相协调映衬,似有一条龙翱翔于云霄之巅。</p><p class="ql-block"> 国宝标签 ·</p><p class="ql-block"> 1、器形工整,造型独特,刻划、捏塑技法细腻,表现出高超的陶艺水平。</p><p class="ql-block"> 2、仿青铜器造型,是陶文化与青铜文化 的 完美融合。</p><p class="ql-block"> 3、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是研究东周时期南方地区越人历史文化和生活习俗的重要实物。</p> <p class="ql-block">  网图文摘——隋代洪州窑青瓷象首流净瓶。</p><p class="ql-block"> 高22.8、口径1.5、底径7.8厘米,1975年江西省新建县乐化公社出土。江西省新建县乐化公社出土。</p><p class="ql-block"> 特征:长束颈,浑圆腹,圆饼足。口上盖封粘合,安一小盂为口,座饰菊瓣。肩部塑象首形流口,昂首卷鼻。表面施釉,釉色青黄,开冰裂细片。净瓶为佛家容水用具,梵语音译军持。此瓶形制新奇,造型优美,釉色莹润,属洪州窑的产品,是迄今所见最早的青瓷净瓶,经科学发掘出土,非常珍贵。</p><p class="ql-block"> 国宝标签 ·</p><p class="ql-block"> 1、来源可靠,是目前所见最早的青瓷净瓶。</p><p class="ql-block"> 2、造型优美,工艺精湛,为隋代洪州窑的精品。</p><p class="ql-block"> 3、象形流首,蕴含了浓厚的佛教思想。</p><p class="ql-block"> 此件洪州窑青瓷象首流净瓶的最大亮点在于流口的象首造型。象与佛教的关系渊源流长,象被尊为瑞兽,寓意吉祥,佛教里赋予其神圣的地位。在佛教中,象永远是道德高尚、智慧贤明的佛的化身。</p> <p class="ql-block">网图文摘——唐代炼形神冶铭八瑞兽纹铜镜。</p><p class="ql-block"> 直径 20.5、钮高 1.6、缘高 1.5 厘米,重 1.5 千克,1975 年江西省九江县狮子公社出土。</p><p class="ql-block"> 特征:大圆钮,莲瓣钮座,周边饰连珠纹。一道环圈形突棱将整个纹区分成内外二部分。内区 8 只瑞兽绕钮分布,似狮如虎,近豹肖狐,或低首张口、弓背跳跃,或昂头回顾、缓步行走。外区纹带 11 只禽兽围成一圈,间隔花朵。禽展羽翅,曳尾飞翔。兽身修长,生动活泼。外区一周楷书铭文:“炼形神冶,莹质良工。如珠出匣,似月停空。当眉写翠,对脸傅红。绮窗绣晃,俱含影中。“</p><p class="ql-block"> 国宝标签 ·</p><p class="ql-block">1、铸制精良,保存较好,具有典型的“黑漆古” 外观。</p><p class="ql-block">2、图文并茂,纹饰吉祥,诗文配镜,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3、图文呈现出转变时期唐代铜镜的鲜明特点。</p><p class="ql-block"> 镜铭释读</p><p class="ql-block"> “炼形神冶,莹质良工。如珠出匣,似月停空。当眉写翠,对脸傅红。绮窗绣晃,俱含影中。”前四句竭力赞扬这枚铜镜精工高质,如玉一般细润,像月光一样明亮。此镜逾历千年,仍漆黑发亮,言不虚传。后四句描写了闺阁女子对镜临窗,粉饰梳妆,人在镜前,像映镜里,形影交辉,情绪滋生的情景。这是一枚专为女子铸制的高贵铜镜,如是少女照容,则催生情窦绽开;如是少妇照容, 则勾起思盼之情。</p> <p class="ql-block">  网图文摘</p><p class="ql-block"> 镇馆之宝之北宋镀金荔枝纹银带板,</p><p class="ql-block">国家一级文物,1978年江西省遂川县枚江郭知章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这套金带板共13块,总重量943克,满面装饰宋代流行的锤揲工艺制成的高浮雕花卉纹。这种花果纹北宋名为御仙花,因其表面錾刻细密凸点纹,形似荔枝,南宋时去枝叶仅存果,故又称为荔枝纹。该套带板宋制二十五两重,纹样级别高,是目前所见等级最高、时代确切、物主清楚,最为精美的宋代金带板,有“宋代第一带”之称。</p><p class="ql-block"> 带板采用宋代流行的锤碟高凸花工艺。出土时革带已腐蚀殆尽,现存的十三块大小、形状不同的铊尾、方板、带扣,存世的宋代镀金银带板中,此带板物主身份级别最高,时代确切,且保存较为完整。</p> <p class="ql-block">  网图文摘。</p><p class="ql-block"> 镇馆之宝之明代四爪团龙纹黄锦袍</p><p class="ql-block"> 1979年江西省南城县明益宣王夫妇合葬墓出土。长127、通宽220、袖口18、腰宽55厘米。</p><p class="ql-block"> 此袍原系明代益宣王朱翊鈏所用。龙袍黄锦,右衽胡袖,胸、背与两肩上织有一条四爪龙纹。龙形硕大,头为侧面形象,位于前胸。前后襟上织有十二条小龙,龙间以如意云纹相隔。龙纹均张口露齿,上唇较厚,两鬓前飘,圆眼丫角,发向上后,背有齿脊,身披鱼鳞,脚有四爪,肘生长毛。面料高贵,做工精美,金线龙纹,织工细腻,保存良好,色彩灿烂,再现了明代藩王的奢侈华贵生活。</p><p class="ql-block"> 明代袍服存世稀少,皇家袍服罕见,此袍保存完好,制作精美,是研究明代皇家舆服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做工讲究,工艺复杂,集纺织、染印、缝制、绣织等多种工艺于一身,是目前明代皇家服饰最为精美者之一。</p> <p class="ql-block">  这是道教正一派龙虎山天师及天师府使用的法印,与法剑、经箓一起,作为象征天师掌教权威的法器。道教文献记载历代天师均掌此印,并将其作为信物传授下一任天师。</p><p class="ql-block"> 这枚印象征天界、神仙权威,为历代天师袭用,在上章、表奏符压等场合都会使用。</p> <p class="ql-block"> 江西是道教发源地,龙虎山天师府更是有“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之美誉。</p><p class="ql-block"> 自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在龙虎山炼丹传道始,开创天师道,后人世袭道统63代近1900年。</p> <p class="ql-block"> “阳平治都功印”铭玉印是张天师府法物中的一件。</p><p class="ql-block"> 道教创立之初,以“治”为教区,主要有“二十四治”,各治设立“都功”总领治内事务。“阳平治”指四川省青林县阳平山,其居道教“二十四治”管理中心之首,由历代张天师担任“都功”。</p> <p class="ql-block">  网图文摘——元代“阳平治都功印”铭玉印红章。</p><p class="ql-block"> 国内外博物馆都有大量藏品,一般都是定期轮还展出,特别是重要文物,轮展时期可遇不可求,下面文摘供参考:</p><p class="ql-block"> 江西省博物馆六大镇馆之宝及索引</p><p class="ql-block">1伏鸟双尾青铜虎(二楼2展厅A)</p><p class="ql-block">2双面神人青铜面(二楼2展A)</p><p class="ql-block">3立鹿耳四足青铜甗(yan)(二楼2展A)</p><p class="ql-block">4活环屈蹲玉羽人(二楼2展A)</p><p class="ql-block">5“阳平治都功印”螭龙钮白玉印(二楼2展B)</p><p class="ql-block">6青花釉里红楼阁式人物谷仓(三楼6展厅)</p><p class="ql-block"> 备注:博物馆布展会有周期调整,请以博物馆实际布展为准。</p> <p class="ql-block">  网图文摘——南宋持罗盘立人陶俑。</p><p class="ql-block"> 是现知世界最早的旱罗盘造型实物,将旱罗盘发明的时间提前了近400年,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  网图文摘——套鎏金青铜编纽钟。 </p><p class="ql-block"> 是国内罕见、工艺精美的西汉实用鎏金青铜编钟,包括14个钮钟和5个甬钟,反映了西汉王侯礼乐制度。</p> <p class="ql-block">  网图文摘——清代洋红地洋彩万国来朝图瓷尊。</p><p class="ql-block"> 记录了乾隆时期外国使节前来中国的历史,是古代中国盛世景象及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实证,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和瓷都景德镇制瓷巅峰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  慈禧太后五十大寿烧制的渣斗,用来放果壳之类的垃圾。</p> <p class="ql-block"> 网图文摘。</p><p class="ql-block"> 清代黄安平绘《个山小像》图轴,是现存唯一的八大山人(49岁时)真实画像,揭秘了八大山人身世。</p><p class="ql-block"> 画中有多处八大山人的题跋,史料价值高,以真、行、草、隶、篆体书写,体现了精妙深厚的书法功力。</p><p class="ql-block"> 朱耷(1626年—约1705年),谱名朱统鐢,字刃庵,号八大山人、雪个、个山、人屋、道朗等,出家时释名传綮,汉族,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p> <p class="ql-block">  网图文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对外宣言》。</p><p class="ql-block"> 布告见证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和工农民主政权的诞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  网图文摘——八角楼的油灯。</p><p class="ql-block"> 它见证了光辉伟大、艰苦卓绝的中国第一块革命根据地井冈山的斗争历史。在这盏油灯下,毛泽东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照亮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  明亲王妃鎏金银封册——国内首见。</p><p class="ql-block"> 按明制,亲王妃在受册、助祭、朝会等盛大场合,穿戴以九翟冠和大衫霞帔为主的宗室妇女礼服,其造型隆重庄严,为身份等级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镶宝石金冠,长轴7.5厘米,短轴6.5厘米。由帽圈、帽盖、帽簷和帽舌四部分组成。于1958年江西南城长塘街明益庄王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益庄王朱厚烨(1498年10月25日—1556年6月28日),是益端王朱祐槟的嫡第一子,明朝第二代益王。此墓系朱厚烨及其元妃王氏、继妃万氏的三人合葬墓。</p><p class="ql-block"> 墓葬陪葬品丰富,其中包括大量金银珠宝、瓷器、玉器等珍贵物品。</p><p class="ql-block"> 其中朱厚烨棺内共出金器9件, 玉器20件,王妃棺内共出金银器79件,万妃棺内所出器物最多且最精美,有金器122件,玉器121件,包括玉圭、浮雕龙纹玉带,还有水晶珠等饰物140余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件金冠是万妃随葬,令人惊叹的是,这顶金冠镶嵌了55颗宝石,各色宝石闪烁着不同的光芒,简直就是“古代珠宝界的超级明星”。宝石包括红色的红宝石、绿色的翡翠、蓝色的蓝宝石、黄色的黄玉等,色彩丰富,光彩夺目。</p><p class="ql-block"> 冠上还留有簪孔,原配金簪柄上压印着“银作局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十月造金五钱”的字样。“银作局”是明代皇室直属的金银加工机构,专门负责皇室的金银饰品制造。</p> <p class="ql-block">  这套龙纹玉带是用精美的透雕工艺制作的,共计二十块,是益庄王朱厚烨生前所用之物。</p><p class="ql-block"> 玉带饰包括长方形铊尾板两块,长方形带板八块,小长条形带板四块,桃形带板六块。玉带饰正面雕刻有开光云龙纹和花卉纹,底纹为钱纹、“卍”字纹和花卉纹,背面则较为平整。采用多层透雕技法,形成两三层的花,俗称花下压花和仿雕漆效果。</p><p class="ql-block"> 这套龙纹玉带饰其镂雕特别精细,线条流畅技艺高超,是明代玉器工艺中的珍品。其玉质也非常优良,纹饰雕刻更是非常精湛,具有明代嘉靖时期显著的工艺特征。</p> <p class="ql-block"> 奇特的三联楼阁金簪——1958年,出土于江西抚州南城洪门镇明代藩王益庄王朱厚烨墓继妃万氏棺中。</p><p class="ql-block"> 设计巧妙,簪头为三座楼阁并列相连而呈弧弯排列式,整体造型是以益庄王的王府建筑为模板。楼阁分上下两层,重檐九脊顶,下层正面阔三间,两侧各一间,正中间有一踏步,两边周绕勾栏,并且各间内均有一尊女造像。整体以金片、金丝制层楼高阁、神殿树木,又以花丝背底。</p><p class="ql-block"> 为使“楼阁金簪”中楼阁形制和人物逼真,明代匠人们多次使用了传统的累丝工艺。先将金银拉成细丝,然后将其编成辫股或各种网状组织,再焊接于器物之上,谓之累丝。属于金属工艺中最精巧者,其前身是唐代金银平脱工艺,但起源于春秋战国的金银错工艺。</p><p class="ql-block"> 累丝工艺制作繁复,包含掐、填、攒、焊、编织、堆垒等传统技法,绝非寻常人家可佩戴之物。</p> <p class="ql-block">  金乡县主专题展——西安博物馆借展。</p><p class="ql-block"> 此为金乡县主墓志铭。</p><p class="ql-block"> 说到唐代金乡县主,几乎无人知晓;说到其父李元婴,了解滕王阁的应该略知;但说到唐太宗李世民,那是人知其名,这金乡县主就是李世民的亲侄女。 </p><p class="ql-block"> 她的父亲滕王李元婴是唐代开国皇帝李渊最小的儿子,也是李世民的弟弟。她出生于唐高宗永徽二年(651),是李元婴的三闺女,卒于玄宗开元十年(722),一生历经中宗、睿宗、武周、玄宗数朝,见证了唐王朝从开疆拓土走向全盛的辉煌历程。</p> <p class="ql-block">  网图文摘。</p><p class="ql-block"> 1991年8月5日,在西安市东郊灞桥镇吕家堡村于家砖厂,推土机取土时,发现一座古墓。8月6日至17日,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对此墓进行发掘,包括墓道、天井、过洞、小龛、甬道和墓室,出土《唐故金乡县主墓志铭》和《大周故朝散大夫于君墓志铭》。由此推断,这里是金乡县主与丈夫于隐的合葬墓。</p><p class="ql-block"> 该合葬墓出土了女性金冠残件、文武官俑以及大量仪仗俑、狩猎俑、伎乐俑和男装胡服的侍女俑等文物,堪称唐代彩绘陶俑艺术的巅峰之作,每件都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p> <p class="ql-block">  根据墓志铭记载,金乡县主“言笑有则,德行可观。窈窕生兰麝之香,敷愉挺绮罗之艳。”</p><p class="ql-block"> 她在20岁时,嫁给了北周开国功臣燕国公于谨的五代孙31岁的于隐,时任蜀州司法参军,是地位比较低微的基层文官。18年后,丈夫逝世,金乡县主没有再嫁,最终以71岁的高龄辞世,并与于隐合葬。</p> <p class="ql-block">  她的封地平面图。</p><p class="ql-block"> 虽然她丈夫是个五品小官,但按照辈分,她是唐玄宗的姑奶奶,以二品命妇的身份下葬,墓室内部陈设、随葬品都根据金乡县主的品级进行了更换。</p><p class="ql-block"> 开元十二年(724),安葬金乡县主的时候,将她与丈夫合葬于此,虽然保留原本的墓葬形制,但是重新换上了跟县主身份相符的随葬品。</p><p class="ql-block"> 墓葬有百余件仪仗、伎乐、狩猎、百戏及墓主人生前家中的各种人物陶俑,把金乡县主的生平和她生前享受的荣宠显示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牙雕鹦鹉。</p> <p class="ql-block"> 这件花冠男装女立俑通高44.8厘米,面庞圆润,粉面朱唇,戴耳套。头上戴的黑色幞头非常精致,上罩花冠,有彩绘及描金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金乡县主生活的时代,是大唐国运最昌盛、城市生活异常活跃的时代,贵族女性社会地位相对较高,她们着男装、穿胡服,参加宴饮、游猎,日常生活极其丰富。</p><p class="ql-block"> 唐代诗人李白《幽州胡马客歌》中的一段:“妇女马上笑,颜如赪玉盘。翻入射鸟兽,花月醉雕鞍。”展示了唐代女子活泼开朗的精神面貌,反映了唐代女性在社会上较高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这些看似普通的陶俑,可是唐代甄官署专门为皇室宗亲烧制的“东园秘器”,代表了唐代最高水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还有现代艺术家邓希平的作品——郎窑红釉美人肩。</p><p class="ql-block"> 她是景德镇颜色釉领域唯一的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她在2012年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景德镇传统颜色釉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被誉为景德镇陶瓷颜色釉“女王”。</p><p class="ql-block"> 从事景德镇传统颜色釉研究开发三十六年,先后创造新型颜色釉30多种,并创作了许多颜色釉艺术珍品,在国内外频频获奖,并被著名的博物馆收藏。其中陶瓷彩虹釉获国家发明奖、第39届尤里卡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个人荣获比利时王国骑士勋章。“大件郎红釉新配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p><p class="ql-block"> 这件就是她的郎窑红代表作。先后有300件郎红釉美人肩花瓶,被选作国家主席出访礼品,其中有一件收藏在日本天皇宫中。</p> <p class="ql-block">  2019年11月,邓希平入选2019“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候选名单。</p> <p class="ql-block">  玫瑰紫釉福桶瓶——国博收藏。</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大国工匠的作品,是对中华悠久历史文明和传统技艺的传承、发扬、光大,是值得收藏和传颂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