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推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惯常的对季节变化的描述,特别是秋天,常常关注树叶、河川鸟类等变化为主,而川端康成的《初秋四景》却是用了四个可触、可听、可嗅的微观信号,将夏秋交替的暧昧期的变化,非套路地展现出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腿脚显得略洁白些——<b>“秋从海上来”</b>;</p><p class="ql-block">草坪上放焰火、松林里听秋虫——<b>“秋从地底来”</b>;</p><p class="ql-block">月光与海风令女子掩襟——<b>“秋从天降”</b>;</p><p class="ql-block">出租房告示牌次第出现——<b>“秋在街角翻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再说秋意</b>,是从趾甲的光泽来的;</p><p class="ql-block"><b>秋意</b>,是灰蒙蒙的雨令人肌肤发冷;</p><p class="ql-block"><b>秋声</b>,先于人入耳,但世上却有没有秋天凄凉感觉的存在,也有人类反季节的“斗志”;</p><p class="ql-block">从而引出“情感季节”和“艺术季节”,引人深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作者笔下,1931年的初秋是如此的特别:</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轻到没有故事,只是皮肤上提前降温了;</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短到没有哀愁,却能找到现代稀释剂!</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用“超短篇幅+日常切片”把物哀的烈酒调成一杯度极低的冷泡清酒,味道还在,但已不会让人醉倒——这就是<b>“现代稀释剂”。</b></p><p class="ql-block"><br></p> <div><b>原文:</b></div><div><br></div><div><br></div><b>初秋四景</b><br><br>一<br><br>水比往常冷了少许,我游在水中的腿看似比以往白了少许。难道是湛蓝的海底有什么雪白冰冷的东西在流动?由此我想,所谓的秋,是从海里来的。<br><br>庭院的草坪上正放着烟花,少女们在沙滩连绵的松林里搜寻着秋虫。间或传来的虫鸣给烟花声平添了一丝寂寥,仿佛夏日的残影。所谓的秋,我想,正如虫鸣,是从地底冒出来的。<br><br>尽管不同于七月的,只有月光,可一有夜晚的海风吹来,女人便悄悄拢紧了胸口。由此我想,所谓的秋,是从空中来的。<br><br>海边的小镇上,又多了出租房屋的新牌子,好似崭新的秋的日历页。<br><br><br><div>二<br><br>秋也是从足底的颜色来的,也是从趾甲的光泽来的。入夏之前,赤一回足吧!入秋之前,收起赤足吧!夏日里,把趾甲修整干净吧!<br><br>初秋之际,趾甲稍微带些污垢,想来更暖。为了秋天借臂当枕,还提前把手臂晒黑了。<br><br>入了秋,若是没有十足的胃口,想必有些无聊。那些积了耳垢的人,都是不懂秋的人。<br><br><br>三<br><br>纪念大震灾已成了东京每年入秋的重要活动。今年九月一日上午,还有十五万人参观被服厂的遗址,举行了全市的紧急消防演习。我家里也听见了上野美术馆的鸣笛。与此同时,还有水泵的警铃响起。我去参观被服厂的惨状,应当是在九月几日吧。<br><br>就在前一日或是更前一日开始了露天火葬,却依旧尸横成山。那一日,残暑余威仍甚。猛然间,下起了一场雷雨。我在那野火烧过的荒原上无处躲雨,也不知逃往何处,最终被淋成落汤鸡。仔细一看,薄薄的和服上竟沾了些浅黑色的污点。原来,是那些焚烧尸骸产生的烟雾将雨滴染成了灰色。见过太多的死尸,反而早已不为所动的我,霎时间感受到这灰蒙蒙的雨令人肌肤发冷的秋意。<br><br><br>四<br><br>秋声先于人入耳,有此性者多可悲!<br><br>这是啄木的一首和歌。诚然,确实如此。我家里养了五六条狗,而其中一条对音乐比寻常的人类还要敏感。不只是听见欢快的音乐时欢天喜地,听见悲伤的音乐时愁眉苦脸,它还会跟着留声机发出吠叫,甚至“手舞足蹈”。可它却对秋日的寂寥无动于衷。似乎,动物感知得到季节的温度,却不大感知得到季节的情感。<br><br>然而,事实上,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是本能地随着季节变迁而生存的。尽管试图反季节生存的只有人类,正如夏饮冰、冬生火,人类却是受到季节情感左右最多的。因而,想想看,人类的季节情感里,人工的部分竟是如此之多,着实令人惊叹。<br><br>据说,在南洋的群岛上,由于气候终年不变,要通过观星来得知季节。夏季可观夏季的星,秋季可观秋季的星。能够如此忘却近在咫尺的季节而生存,该是何等地健康?并且,没有所谓“艺术季节”之类的人工的季节。<br><br>(1931年9月)</div> <div><b><br></b></div><div><b>作者介绍</b></div><div><br></div><div>川端康成(1899年6月14日-1972年4月16日),日本新感觉派作家,1968年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他的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哀愁的美感和独特的东方美学著称,深刻探讨了人性、孤独与死亡的主题。<br>川端康成(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1899-1972),毕业于东京大学,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坂。幼年父母双亡,其后姐姐和祖父母又陆续病故,他被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div><div><br></div><div>在东京大学先是在英文系学习然后转入国文专业学习,在学习国文时他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次)杂志。1924年毕业。同年和横光利一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div><div><br></div><div>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鹤》、《古都》以及《睡美人》 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亦是首位获得该奖项的日本作家,也是第一位亚洲作家。</div><div><br></div><div>1972年4月16日在工作室自杀身亡。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川端担任过国际笔会副会长、日本笔会会长等职。1957年被选为日本艺术院会员。曾获日本政府的文化勋章、法国政府的文化艺术勋章等。</div><div><br></div> <div><b>译者简介</b></div><div><br></div>陈德文 <br>1940年出生,江苏邳州人,日语翻译家、学者。曾任北京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代表译著 《挪威的森林》《雪国·千只鹤》《阴翳礼赞》《日本文学史》等,荣誉 中国翻译协会“资深翻译家”称号。<div><br>其译文风格以忠实原意、用词简洁克制著称,在川端康成、谷崎润一郎、三岛由纪夫等日本经典作家作品的译介上影响广泛。</div><div><br></div><div><br></div> <b><font color="#ff8a00">2025年10月8日于北京</font></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