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县光德镇上漳村的乾泰楼

海纳百川

<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8日,去大埔县大麻镇接派派回来潮州,早上七点多就开车从潮州出发,顺路去光德镇上漳村的乾泰楼游玩啦!</p> <p class="ql-block">  乾泰楼在大埔县中是最圆的一幢土楼,大埔人口中90%是客家人,客家人据说其祖先来自中原黄河流域汉民族支系的后裔,于元代或明初先后由闽迁徙入饶定居后。</p> <p class="ql-block">  他们初到这闽粤交界的崇山峻岭之间,搭草寮为居,单户独舍,常遭兵匪之祸,又受狼虎为害,难以安生。</p> <p class="ql-block">  乾泰楼位于大埔县光德镇上漳村,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系郭氏第六世祖奕欣公为防御外患所建的客家圆形土楼,2019年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该建筑为郭氏第六世祖奕欣公所建,规模较大,整体布局科学合理,通风采光良好,聚式群居、功能齐全,便于防卫。</p> <p class="ql-block">  因为乾泰楼在几乎村村有土楼的客家地区并不算得出众,看来平时也没多少人来这里参观。</p> <p class="ql-block">  建筑坐西向东,高10.8米,外墙下部以花岗岩石条砌筑,上部为掺砂石、竹木筋骨的夯土结构,墙厚达1.5米,兼具防震防水功能。</p> <p class="ql-block">  整座大楼只设一个大门,门联曰:“乾元巩固山河壮,泰运宏开世界安”。</p> <p class="ql-block">  该楼原为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典型围楼,布局融合防御与生活功能。1948-1949年曾作为闽粤赣边区党委及边纵部队活动旧址,现存革命遗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建筑历经维修,至今仍保留部分居民生活痕迹,并作为民俗活动场所使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05年首次列为县级文保单位,2019年随周边旧址群升格为省级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  占地面积1885平方米,建筑面积3936平方米,该楼高三层为10.8米,外墙用花岗岩石条砌筑至3.4米高,上半节用土夯实而成。</p> <p class="ql-block">  进入单元大门后便是一个小天井,天井两边为厢房,开井后面是中厅,两侧为厢房。中厅后面又有一个小天井,最后端是后厅,两边各有一厢房。</p> <p class="ql-block">  楼外墙一、二层不设窗,仅开有呈三角形的枪眼,以防御外患,楼内分设12个小单元,每个单元呈窄长的扇形,单元内有房间8个,共有房134间。</p> <p class="ql-block">  为求生存繁衍,勤劳智慧的客家人不得不从分散独居的方式,汇集聚居筑造这种土墙高筑的连层堡寨---土圆楼。</p> <p class="ql-block">  大天井院子两边的楼房比较独特,其分设12个小单元,每个单元呈窄长的扇形,单元内有房间8个,全楼共有房134间。</p> <p class="ql-block">  进入单元大门后便是一个小天井,天井两边为厢房。每个单元都有一座小门楼,关起小门就是一个整体,门楼可以另起名字,</p> <p class="ql-block">  几十上百人,一村一族聚居于一座坚固安全的土楼,有利于感情和睦,团结协力共求发展,是客家人的一大特色。</p> <p class="ql-block">  例如其中一个单元小门楼名曰“泰裕居”,门联为“泰履家人观晋益,豫随同井比恒丰”,每个单元都像一座小四合院,一座座小四合院依次围成一个大围楼。</p> <p class="ql-block">  这种整齐有序的大屋中的小屋,大门楼里的小门楼,如同花蕊之层层储香隐玉,展现客家文化之文心雕龙之精妙,这是乾泰楼建筑弘大之中的精巧绝轮之处,实乃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  土楼的建造用料很独特,其高大楼壁,都是用生土佐以砂石,用木条和竹片作筋骨,经过反复揉打、碾压,层层夯筑而成,厚1.5米,基宽2米,墙基奠石块。</p> <p class="ql-block">  这种土墙比石条还坚韧,不怕水浸,防震性能特别好。所以经过数百年的风吹雨打,土楼仍然可以住人。</p> <p class="ql-block">  为求生存繁衍,客家先民高筑土墙成堡寨式的土圆楼,从分散独居到汇集聚居,几十上百人,一村一族聚居于一座坚固安全的土楼,有利于感情和睦、团结协力共求发展,这是客家人的一大特色。</p> <p class="ql-block">  乾泰楼规模宏大,整体布局科学合理,通风采光良好,聚式群居而功能齐全,且便于防卫,堪称客家土圆楼建筑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据了解,乾泰楼为郭氏第六世祖奕欣公所建。奕欣公原先在福建做工,家境并不是很富有,建造此大屋需要大量的资金,从何而来呢?村里一直有奕欣公得到“两桶金”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奕欣公得到第一桶金的传说:郭姓祖先曾是福建某富商家的雇工,为人厚道,勤勉本分。主人家的三姨太看上了一位平日路过家门口的挑货郞担的生意人,两人相识多时,情投意合,约好某日的夜晚准备携家中钱财一起私奔。恰巧那个晚上挑货郞担的生意人睡过头了,错过了约会的时间,而这位雇工(乾泰楼的祖先奕欣公)因肚子疼痛想去上茅房,主人家的三姨太误以为他就是前来约会的情郎,趁着茫茫夜色,就把银子用箩筐装好,从楼上吊下来,郭姓祖先奕欣公莫名其妙地接到如此多的银子。三姨太怕事情败露,老爷会杀死她,将错就错,便与郭姓人逃跑了,后来两人回到大埔结为秦晋。</p> <p class="ql-block">奕欣公得到第二桶金的传说:这对私奔的夫妻生活美满,后来生了个儿子。在一次回福建娘家返回来大埔的路上,调皮的儿子一边走一边毫无目的乱扔石头,把乱坟地上摆着装尸骨的金瓮打破了,妻子心里感到很不安,就叫丈夫回到集市买回几个金瓮换放回去,安抚被她儿子打扰了的阴魂。出乎意料的是,他们换回来的几个破金瓮里装的全部是白花花的银子,这对夫妻兴奋不已……于是,他们就拿这些银子建造了这座气势雄伟的乾泰楼。</p> <p class="ql-block">  “两桶金”的传说可谓原汁原味,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每个客家山村,都有许多典故、故事、佚事和传说,皆为是客家文化的组成部分。毋庸讳言,客家乡村流传的民间文学,并非全是阳春白雪, 应客观评价,切勿离开时间、地点、条件地苛求其高大上。姑且勿论奕欣公“两桶金”建成乾泰楼传说的思想性有多高,这传说表明建造乾泰楼实属不易,偏远小村庄里的一座大土圆楼,在人们观念中、意识里,反差太大了,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  然而,这又是事实。由此,可以想象到,正是客家先民付出了许多血泪和艰辛,才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客家历史。</p> <p class="ql-block">  客家土楼是客家先民用血泪和汗水在蛮荒篝火中夯筑的精神文化围城。客家土楼的高墙,夯筑着客家历史的纵深、厚实、深沉和凝重,夯筑着客家文化的博大气派、精深气质和人文理想。</p> <p class="ql-block">  墨绿琉璃瓦边唇上嵌镶着的花卉图案,还有滴水檐璧上的花鸟虫鱼水墨画,椽梁上的木雕,走廊上的图案,门楣上的文字,木墙上的诗句,无不展现客家耕读文化之遗风余韵,大有客家凤凰涅槃精粹全集于斯之感慨,而油然萌生出务必珍爱保护这座客家大土圆楼的殷切期望。</p> <p class="ql-block">  由乾泰楼,大家更深刻地感悟到客家精神文化之真义,这就是返朴归真之精神,这就是尚简崇拙之文化,这就是土圆楼高墙固守着的反本追远的客家魂。</p> <p class="ql-block">  因深刻的感悟而心中无限感慨:读不完的客家先民迁徙史,是读不完的血泪,是读不完的悲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