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经验】十年体重稳如秤,慢养身心方是真

董国建

<p class="ql-block">昵称 :董国建</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34897292</p><p class="ql-block">文:董国建</p><p class="ql-block">图:部分选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退休这两年,我总爱坐在阳台翻旧照片,看着十年前工作时的自己,再瞅瞅镜子里现在的模样,身高一米八的我,体重始终稳稳停在120到125公斤之间,虽还属“肥胖”型,每年体检血脂、血糖等指标都亮着“绿灯”。这份“稳”,可不是天生的,而是踩过减肥的坑、摸透了健康的理,才慢慢熬出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年轻时我也犯过“急功近利”的错。那会儿办公室有个小姑娘为了减肥保持好身材,硬是连着七天只啃黄瓜番茄、喝几口杂粮粥,结果第六天就脸色惨白地晕在工位上,送医院查出是低血糖加电解质紊乱。我当时还觉得“她太极端”,可转头自己也栽了跟头——因为十多年前患高血压,为了快速瘦下来,跟风买过不少减肥药,胶囊、冲剂、代餐粉换了七八种。刚开始确实见效快,一周能掉三四斤,可停药没俩月,体重“噌噌”往回涨,比之前还重了五斤,后来再吃那些药,身体竟没了半点反应,反而总觉得心慌乏力。现在才明白,减肥药减的不是脂肪,是水分和健康,反弹只是早晚的事。</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真正懂“减重”不如“稳重”,是退休后慢慢悟出来的。我不再盯着体重秤上的数字较劲,而是把心思放在了“吃”和“动”上。饮食上,我从不搞“极端节食”,而是照着“均衡”来:早餐用红豆、绿豆、燕麦、莲仔、小米、枸杞这些粗粮熬粥,配一个水煮蛋;午餐必有一盘时令蔬菜,比如春天的菠菜、西兰花、夏天的冬瓜、苦瓜、丝瓜、秋天的白菜、芹菜、葱头,再搭二两牛羊肉或一小份鱼虾,偶尔用豆腐、豆干代替肉类,既能补蛋白,又不添负担;晚餐简单些,多半是清炒时蔬配半块杂粮馒头或小碗米饭。水果也挑着吃,苹果、梨是常年备着的,香蕉选熟透的,圣女果、猕猴桃、橙子及坚果当零食,草莓、葡萄等时令水果上市时也会买上一些,每天总量控制在两三个拳头大小,很少吃荔枝、榴莲那些太甜的品种和油炸、腌制食品。</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动起来也得“顺心意”,不能跟自己较劲。我不爱剧烈运动,就把养生操和走路当成了日常。每天上午,跟着小区里的老伙计们练40分钟养生操,伸伸胳膊、扭扭腰,浑身都舒展开;晚饭后歇半小时,就绕着小区走一圈,慢慢走,不赶时间,有时候边走边听戏,一个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遇到节假日天气好,约上老伴和姐妹几家去周边短途旅游,爬爬不高的山、逛逛公园,既赏了景,也动了身。有人问我“为啥体重没大变化却身体好”,我觉得是肌肉没掉、代谢没垮——比起猛减体重,这种“稳”更让人踏实。</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去年的体检报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现在看着身边不少年轻人,减肥时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么饿到眼冒金星,要么跑完一次步就歇半个月,最后总抱怨“减肥太难”。其实哪儿是难,是没找对路。减肥从来不是“冲刺跑”,而是“持久战”,管住嘴不是不吃,是吃对;迈开腿不是猛动,是坚持。就像我这十年,没刻意追求瘦,只是把科学的饮食、规律的运动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体重没大起大落,身体却越来越硬朗。</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说到底,管理体重就是管理生活。不用急、不用慌,把每一口饭吃好,把每一步路走好,保持一份平和的心态,身体自然会给你最好的回馈。这十年的“稳”,就是我给健康最好的答案。</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今年的体检报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下面分享一下我的养生经验,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大家都知道有病要就医,可真正的健康预防却总被忽视。要知道“疾病发展几十年,致残致死一瞬间”,现在因肥胖引起的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病症之一,还呈明显年轻化趋势,而绝大多数疾病如心梗、脑梗等,其实都能提前预测和预防的——人类告别癌症可多活3年,若能告别心脑血管疾病,寿命则能延长10年左右,这份健康差距足以说明预防的重要性。</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预防这件事上,运动是基础。一定要坚持日行八千步(根据自身体质制定目标),走路是最简单经济、安全有效的运动方式,对老年人的关节、肌肉、韧带损害小,给心脏带来的负担也相对较轻。除此之外,平时可以练练小哑铃、橡皮带等锻炼力量,选太极拳或瑜伽提升身体灵活性,慢跑、扭秧歌、打乒乓球等也很适合体质较好的中老年人。记得遵循有氧运动的“1357”原则:每天运动1次,每次持续不少于30分钟,每周确保运动5天,把运动真正落到实处并坚持下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饮食上要把握“饭吃八分饱,保持适度饥饿感”的原则,做到总量控制八分饱,营养搭配不过分。每天食盐摄入量别超过5克,尤其东北地区饮食偏咸,更要主动减盐;尽量少吃或不吃超市里的熟食,吃方便面时调料包只用三分之一,避免热量、盐分摄入超标;减少膳食脂肪,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五谷杂粮,适量吃些瘦肉、鸡肉、鱼肉,海鲜也要控制量;鸡蛋每天1个就够,若胆固醇高或有冠心病,每周吃4~5个即可。要是到了中午或下午四五点,能感觉到轻微饥饿,就说明当天的食量刚刚好。</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烟酒习惯更是关键,吸烟不只是嗜好,更是一种疾病,烟草中的尼古丁成瘾性极强,而戒烟是降低心血管病风险最经济的方式,能降低36%的死亡率。至于喝酒,网传“适量喝酒保护心脏”并无确切科学依据,想升高体内好胆固醇,走30分钟路或做点运动就能实现。如果本身不喜欢喝酒,完全不用主动去喝,更别轻信“买酒保健康”的商业广告;若确实喜欢喝,男性每天可在1两白酒、2两葡萄酒、300毫升啤酒中三选一,女性则需减半,孕妇绝对不能喝酒。</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还要记住一组“爱心数字”:血压要控制在140毫米汞柱以下,空腹血糖要降到6毫摩尔/升以下;血脂方面,低危人群总胆固醇须低于5毫摩尔/升,糖尿病患者或吸烟者要低于4毫摩尔/升,有多项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则必须控制在3毫摩尔/升以下;同时要做到零吸烟,腰围上中国男性需控制在2.8尺以下,女性在2.6尺以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另外,换季时很多老人会想着定期输液来稀释血液,这种做法其实非常荒谬。身体本身是无菌环境,输液属于有创操作,不仅无效还存在安全风险,对身体毫无益处。要是真觉得血液黏稠,多喝白开水就能解决,没必要花钱买风险去吃药输液。</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后想对老年朋友说,要学会淡泊名利,多广交朋友、多做实事,更要善待自己。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妨常想“一二”美好,少思“八九”烦忧。过去“人活七十古来稀”,但现在活到90岁本该是常态,我们都该树立这样的人生目标:“不过99,轻易不能走”,向着100岁的健康目标迈进,在好好生活的过程中寻求真理、认识人生真谛,这样才算没有白活一生。</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