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第三单元 龙衍九州)

晓鸥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三单元 龙衍九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一部分 玉礼</p> <p class="ql-block">钺形玉璧</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1991年辽宁建平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23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这件钺形玉璧为淡青色玉质,有片状瑕疵,表层大部分钙化泛白,背面有土渍痕迹。玉璧中心有一个直径为3.1厘米的圆孔。直边一侧靠近边缘部位有两个小孔,两孔之间磨有系沟。</p><p class="ql-block">经过多年考古发掘和研究,学者们对红山文化遗址性质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目前认为红山先民具有中国古代天、地、神、人分层的宇宙观,走的是以通神取得政治权力的文明发展道路。与此同时,对于和红山文化有关的文明起源问题讨论仍有许多,其中就包含关于“神权与王权”的讨论。</p><p class="ql-block">从史前时期至早期青铜时代,玉石钺是军权的象征。但这类器物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数量很少,牛河梁遗址只出土了2件石钺,且都是较小型墓葬,高等级墓葬中不见有钺随葬。因此,有学者认为红山文化“有祀无戎”。</p><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还展出了一件近年出土于辽宁朝阳半拉山墓地12号墓的石钺,它的形制特点与同时期其他考古学文化,如崧泽文化和凌家滩文化,十分接近。同墓出土的还有玉璧和玉龙,形制都较大,为“钺、璧、龙”的组合,且钺的柄末端还有兽首装饰。因此,也有学者认为红山文化有着从军权到王权的演变过程。</p> <p class="ql-block">异形玉璧</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2014-2016年辽宁朝阳半拉山墓地39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这件玉璧为青色玉石质,略带糖色,局部有白色瑕斑,体表有两道自然的裂纹,整体质地细腻润泽,通体磨制光滑。璧体平面近圆形,璧体外缘三等分处,各凸出一个形制相似、大小不一的月牙形耳饰。</p><p class="ql-block">玉璧是红山文化玉器的典型器物。半拉山墓地出土了大量玉器,其中又以各种形制的玉璧数量最多,有圆形璧、椭圆形璧、方形璧、双连璧、三连璧、异形璧等。这些玉璧的雕琢工艺精湛,抛光技术先进,这不仅说明红山人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制玉经验,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状况。只有人们拥有较为丰富且充足的食物资源,才能进一步推动手工业的分化和发展。</p><p class="ql-block">祭祀活动在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随之也出现了一批具有独特祭祀功能的玉器,这件半拉山墓地出土的异形玉璧,应是为满足祭祀礼仪活动的需求雕琢而成,它或许曾是墓主人生前使用的祭器或神器,是用于沟通神灵和祖灵的媒介。</p> <p class="ql-block">龙凤玉佩</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1991年辽宁建平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23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这件玉器的正面以减地阳纹与较粗的阴线雕出一龙一凤,中间以一桃形孔相隔。龙凤纹都以头部雕刻为主,身体简化,整体图案十分紧凑又疏密适度。它的背面无纹饰,有3组隧孔,或可系戴。</p><p class="ql-block">正面横置可见一龙首,圆目较鼓,吻部较长,吻端圆而上翘,有圆窝状鼻孔,额与吻边以短阴线表现皮毛,顶后部有斜长突尖为双角,龙体外卷。</p><p class="ql-block">正面立置又见一凤鸟,勾喙尖锐,圆目外鼓,顶冠以短阴线表现羽毛,背有下垂状的三尖突,似为凤鸟的长羽,凤体亦外卷,与龙体相对相接。</p><p class="ql-block">这件玉器出土时横置于墓主人的腹部。根据牛河梁同类墓葬中玉器出土位置显示,腹部往往是出高等级玉器的地方。它所用的玉料,与红山文化玉器中常见的淡绿色玉不同,颜色以泛淡灰的白色为基本色调,有多处红褐色间白色瑕斑,可能是原玉料所遗皮壳。</p><p class="ql-block">据研究,异体动物合雕过去只见于商周玉器,1987年在安徽省凌家滩遗址发现有两端各装饰龙首与凤首的玉璜,虽十分简略,但已是这种异体动物合雕新造型的露头。而红山文化的龙凤玉佩,不仅龙与凤的形象都已相当成熟,而且描绘出了龙凤并存共融的神话意境。</p> <p class="ql-block">玉凤首</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1987年辽宁建平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出土</p><p class="ql-block">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这件玉凤首为滑石质,呈淡黄色,表皮间深褐色。整体为片状,正反面不同。正面以较粗的阴线雕出凤鸟的勾喙。凤目的造型像臣字。四周阴刻波状斜线或直线。头顶以扉棱作冠羽,延伸至头后部。背面磨平,中部有穿孔。</p><p class="ql-block">牛河梁遗址自1981-2003年发掘以来,出土玉器多达183件,其中有2件凤造型的玉器。除了此件玉凤首,另一件是第十六地点4号墓出土的大型玉凤。这件凤首尽管只有头部,但是与大型玉凤对比,仍能发现较大差别。最明显的区别是它的羽冠不如大型玉凤凸显,而且勾喙短尖,不似大型玉凤勾喙呈长扁状。因此判断这两件玉凤可能并非来源于同一种动物,纵观这件玉凤首的外形,其造型与鹰更为相似。鹰作为一种猛禽,双翅巨大,能够灵活自由地在天空飞翔,使人深之向往。它们勇猛地捕食,堪称“鸟中之王”,使古人无比敬畏,因此对其产生崇拜。</p> <p class="ql-block">玉龟壳</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1989年辽宁建平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21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这件玉龟壳呈现淡绿色,一侧边缘有褐色瑕斑。龟背隆起,以阴线刻出龟背纹。龟背的周边磨薄,显示裙边。头与尾处的背甲和腹甲作出凹口,腹甲的凹口较宽,背甲以双阴线表现尾部,以单短阴线表现头部,或许表现的是乌龟将自己的头尾收缩于体内的状态。</p><p class="ql-block">拓展阅读</p><p class="ql-block">位于安徽省含山县的凌家滩遗址出土过与此件玉器造型相似的玉龟。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龟大多比较抽象,且都呈现中空状,腹腔内一般有1-2枚玉签。唯有1987年凌家滩遗址M4墓出土的玉龟是由背甲和腹甲组成,背甲上琢磨出背脊和龟纹,较为具象。但出土时,它的背甲与腹甲之间也夹着一块长方形的刻纹玉版。而红山文化的玉龟则大多以圆雕的技法表现出写实性,也没有发现玉版或玉签等组合配件。这显示出它们在使用方式与功能方面有着明显区别。</p><p class="ql-block">有学者提出,凌家滩文化(距今约5800-5300年)和红山文化的龟灵信仰或许都是受黄淮地区,尤其是海岱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影响后才逐渐形成的。在距今约6000-5000年间的大汶口文化早中期,龟甲器十分流行,以龟甲器随葬的现象集中见于鲁南和苏北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墓地,且大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凌家滩遗址的玉龟和大汶口文化的龟甲器,在出土位置和功能用途上都表现出共性。这说明凌家滩文化的玉龟是以玉料仿制大汶口文化龟甲器的特殊器类。而红山文化前期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龟灵信仰,因此这一信仰很可能也是受大汶口文化影响后才逐渐形成的。但其表达方式则完全不同,更加注重写实,更多体现出协助巫觋沟通天地的神异动物的特征。</p><p class="ql-block">透过这一现象,我们可以遥想,在距今五千年以前,中国不同地理单元的区域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并广泛传播。而这也促成了“龙山时代”的来临,为夏商周三代的辉煌奠定了基石,从而在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扮演着特殊而重要的角色。</p> <p class="ql-block">斜口筒形玉器</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2014-2016年辽宁朝阳半拉山墓地出土</p><p class="ql-block">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这件玉器为深绿色玉石质,体表几乎布满白色沁斑。造型呈扁圆喇叭筒状。一端为稍窄小的平口,截面近椭圆形,两侧面近平口端,各单面钻一细孔;另一端为宽大的斜口,截面近圆角梯形,斜口端外边缘磨薄似刃,边缘有破损疤痕。整体磨制光滑,略显光泽。</p><p class="ql-block">斜口筒形玉器是红山文化极具代表性的器类之一,工艺复杂,制作难度大,是红山文化玉礼器中的重器。关于其功能的研究,是红山文化玉器研究中分歧颇大的问题,对此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解释包括束发器、贯通天地的祭祀用具、象征龟壳的占卜工具、寄托灵魂观念的昆虫形象的抽象表现等。但因尚未发现直接证据,因此尚无定论。</p> <p class="ql-block">勾云形玉器</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辽宁凌源牛河梁遗址采集</p><p class="ql-block">辽宁省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勾云形玉器是红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玉器器类之一。它的造型奇异,纹饰独特,具有极强的神秘色彩。这类玉器主要有三种形制:一种是长方形,四角呈弯钩状;一种为长条形,其中一条长边雕琢似齿状;还有一种是长条形的简化形式,体型较小。由于其造型较为抽象,关于其原型,尚存争议。</p><p class="ql-block">这件勾云形玉器为同类中体形较大、较为规整的一件。玉呈淡绿色,造型由中心及四角卷勾组成,上下、左右近乎对称。正背面区分明显,正面琢磨出与形制相应的浅凹槽形纹路,背面平整、无纹饰。</p><p class="ql-block">关于勾云形玉器的用途,学者们有不同看法。</p><p class="ql-block">牛河梁遗址有五处墓葬中的勾云形玉器的摆放位置都是竖置,且背面朝上。有学者认为这与史前时期到早期青铜时代,玉石钺经常放置的位置相同,加之勾云形玉器还有边薄似刃的特点,故而推想它的功能可能与执于手上的斧钺有关,很可能是作为通神权杖一类的器物被使用和随葬的。</p><p class="ql-block">也有学者提出勾云形玉器上没有可以承接装柄的设计构造和装柄的痕迹,加之牛河梁遗址还有三处墓葬中的勾云形玉器是斜置的,有一处墓葬中的勾云形玉器是横置的。出土时,勾云形玉器穿孔的位置也并不固定。这或许说明当时葬仪主持者摆放勾云形玉器有随机性,也或许说明勾云形玉器有多种使用方式。因此认为,不能根据勾云形玉器的出土位置和摆放方式来确定它的使用方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二部分 龙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