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荪先生枫桥夜泊书法

红韵轩 徐红

<p class="ql-block">《题殷荪书枫桥夜泊图》</p><p class="ql-block">墨痕如霜落纸寒,铁笔雕金石上烟。</p><p class="ql-block">钟声浸透千年纸,夜半钟声到客船。</p><p class="ql-block">注:诗作以书法作品为切入点,首句“墨痕如霜”双关原诗意境与书法线条的凛冽质感;第二句凸显金石派书法特有的刀刻斧凿之力;第三句“钟声浸纸”将听觉转化为视觉通感,暗合书法作品穿越时空的感染力;末句直接化用原诗,形成古今对话的闭环。全诗着重表现书法艺术将瞬间诗意凝固为永恒金石韵味的特质。</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幅内涵深厚、技法精湛的书法佳作,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点评:</p><p class="ql-block">一、 书家功力:以学术底蕴滋养笔墨,金石之气溢于纸面</p><p class="ql-block">殷荪先生首先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书法史论家,尤其对古代砖铭等民间书法有精深的研究和收藏。这一独特的学术背景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书法创作。</p><p class="ql-block">• 金石韵味:在这幅草书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种超越一般帖学草书的古朴、苍劲之力。笔画线条并非一味追求流滑,而是在奔放中蕴含迟涩与顿挫,这正源于他对数千种古代砖铭文字刀刻斧凿之气的长期浸淫与消化。这种“金石气”使他的草书在流畅之外,增添了沉雄厚重的质感,避免了浮滑之弊。</p><p class="ql-block">• 学养支撑:他的草法并非凭空臆造,而是有深厚的文字学功底作为支撑,点画使转皆有来历,展现了学者型书家的严谨与内涵。</p><p class="ql-block">二、 艺术表现:草书韵律与诗歌意境的完美交融</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最成功之处在于,书家通过草书的艺术语言,生动地“翻译”并升华了原诗的意境。</p><p class="ql-block">• 节奏与情绪:通篇笔墨的浓淡枯湿、轻重疾徐变化丰富,完美对应了诗句的情感起伏。</p><p class="ql-block">◦ 起首“月落”二字,笔触可能相对沉稳,墨色较浓,仿佛夜幕低垂。</p><p class="ql-block">◦ 至“霜满天”,笔势可能渐次放开,线条连绵,似有寒霜弥漫之感。</p><p class="ql-block">◦ “夜半钟声到客船”作为结尾,笔势或许在纵放后略有回收,余音袅袅,与钟声的悠远意境相合。</p><p class="ql-block">• 空间营造:草书特有的章法布局——字的大小错落、行的蜿蜒摆动——共同构建了一个动态的、充满张力的视觉空间。这个空间感恰好映射了诗中所描绘的:广阔的天空(月落)、近处的江枫渔火、远处传来的钟声,形成一幅立体的、有声有色的音画。</p><p class="ql-block">三、 文本内容:经典诗篇与知音馈赠</p><p class="ql-block">• 《枫桥夜泊》本身已是千古绝唱,其清冷幽远的意境为书法创作提供了极佳的文学母题。殷荪先生选择书写此诗,也体现了其高雅的艺术品味。</p><p class="ql-block">• 落款“佩荪同志正之”,表明了这是一幅馈赠知己之作。在书法创作中,这样的作品往往倾注了书家更多的情感与诚意,使其不仅是艺术展示,更是一份情谊的载体,增添了作品的人文温度。</p><p class="ql-block">四、 总体评价</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殷荪先生的这幅《枫桥夜泊》草书作品,是一件学术素养、艺术才情与经典文学意境高度统一的精品。它不仅仅是文字的简单抄录,更是一次成功的艺术再创造。书家以其深厚的史学功底,将金石韵味融入狂草笔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苍茫浑朴的风格;同时又以精妙的笔墨节奏,生动刻画出诗的画意与愁绪,达到了“书为心画”、“诗书合一”的至高境界。对于欣赏者而言,观此作,既是享受草书的奔放之美,也是在感受一场跨越千年的诗意对话。</p><p class="ql-block">此殷荪书法,尺寸为94.5x38 cm,殷荪先生是我国著名书法史论家,与砖有缘,甚而成痴,从1983年1996年,数次到陕、甘、川、豫、鲁、皖、鄂、湘、江、浙、两广、京、沪等地搜求砖铭原拓精品,花光了所有的积蓄,甚至举债和变卖祖传遗珍,得拓片7000余幅,从中遴选出3226幅(始于东周下至清代),成此空前巨制,称得上是一部异彩纷呈,鲜活天然的中国古代民间书法史。出版有《中国砖铭文字徵》《中国砖铭》《中国书法史图录》《中国历代书法经典》等。</p><p class="ql-block">殷荪书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佩孙同志正之,殷荪。”此诗出自唐张继的《枫桥夜泊》诗,写得极好,千古传诵,日本人很早便把它写进了教科书。 </p><p class="ql-block">诗中把旅途中的愁容与周围幽美的深秋景色,如音画般地描绘了出来。弯月、客船、江枫、渔火、乌啼、钟声,有明有暗,有静有动,有音有画。短短的28个字,写出了一个悠远旷达、逼真深刻的意境。全诗没有出现一个桥字,但全篇都是紧紧围绕着桥来写。这首诗成为千古绝唱,也使枫桥名声大振,中外闻名。 </p><p class="ql-block">其创作背景为: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这是作者行旅途中,夜半泊舟姑苏城(今江苏苏州)外枫桥时的留咏,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片淡淡的、朦胧的忧伤情绪。</p><p class="ql-block">夜半泊舟,凭舷独坐,百无聊赖,信目而眺,首先见到的是什么呢?自然是夜空远水了,因此首句便写仰首所见之远景。“月落”谓夜之深而暗,“乌啼”觉夜之凄而寂,“霜满天”感夜之冷而廓,这样一开始便为全诗创造了一种寂寞伤感的气氛。次句为平望之近景,为首句那清冷的基色作了一番点染。江枫、渔火皆为偏暖偏亮的红色,正如“鸟啼山更幽”中的山之更幽,是因为静中略添微响的缘故,这里冷中稍暖,愈觉其冷,静中微动,愈觉其静,形成冷对暖、静对动的包围压迫,如此,则夜行客子的形单影只之感便不言自明了。另外,渔火是渔家之代称,这就似乎暗喻了诗人生涯的飘泊无定。“对愁眠”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之妙。这样,不仅渔火为愁,江枫亦愁,于是一种无法排遣的百无聊赖之感便从其中逗出。三、四两句则从耳之所闻落笔,可留意者一为“寒山寺”,二为“夜半钟声”。寒山寺位于枫桥镇,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唐初寒山、石得二僧曾居于此。这里寒山寺显然非诗人当时目力之所及,只是作为一种声源而存于诗人的联想之中。于是,那袅袅而鸣的夜半钟声所起的作用就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清越悠远的声响而反衬夜之岑寂,而且更使这种个别的行旅之愁升华为普遍的人生之愁。个别的行旅之愁可以脱解,而普遍的人生之愁却无从脱解,于是夜半钟声的不绝之余响便变成不绝之余绪,不仅袅袅于耳,更袅袅于心了。 </p><p class="ql-block">全诗抓住一个“愁”字展开。如果说“月落鸟啼霜满天”多少透示着凄清悲凉,那么“江枫渔火”难道不给诗人一点光明与温暖吗?然而,“对愁眠”却凸现在人们面前。旅途的孤独、寂寞,牵起诗人的满怀愁绪,更遇上残月街山、乌鸦悲啼,满目寒霜洒遍江天,一个迷茫、凄清、寂寥的背景己经形成,莫定了全诗以“愁”为中心的基调。人在逆境中(从诗的字里行间可以品味出来),最忌的是景物伤怀,诗人泊船于枫桥之下,本来心情就已凄恻,却偏逢残月。外出旅游者(也许作者不是旅游家)往往会对家人无限牵挂,可谓归心似箭:盼望与家人团圆,然而,他却客舟孤苦、愁怀难遣。人生起起落落,但不论你是春风得意马蹄疾,还是破帽遮颜过闹市都应该发现并欣赏身边的每一处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