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话说兴平“清梵寺”,是历史上第一座民间佛教寺院,始建于东汉明帝十年,距今已一千三百多年,比河南洛阳白马寺早建一百年,寺院规模宏大,占地约六十余亩,前后五座大殿,两边建有钟、鼓楼以及4座偏殿等其它建筑。寺内青松古柏绿树成荫,古刹风貌清净壮严,人来客往香火旺盛。宋代“兴国三年”(978年),曾改名为“保宁寺”。</p>  <p class="ql-block">  清梵寺内建有南塔和北塔两座,北塔始建于唐贞观元年(627年),平面呈八角形。各面刻有佛像十余尊,向东一佛神态更为端庄慈祥秀丽,塔体为空心楼阁式七层砖塔。每层南北两面各辟有拱洞券门或假券门,各层间真假卷门相间,塔第一、四、五、六层每角都有仿木结构的砖砌柱,第二,三层有砖砌转角及斗拱。塔底每边长4.35米,塔高38.6米,塔壁厚2.8米,塔一层南北两面各有拱洞券门,人可步入塔内,塔体内原有木制螺旋式塔梯,人步登可达各层,现时塔梯已损毁,故而无法登塔。当地民间口语形容北塔,七层子八棱子,二十四个窟窿子。</p>  <p class="ql-block">  南塔始建于唐,平面呈方形,砖塔共七层,塔体高耸入云,秀丽美观,明嘉庆时地震时曾崩毁,天启年间重修,门上有四字“文崇开端”。塔根有一碑记“堪舆相传”,以西域地势稍低,故为塔以镇子。只可惜在上世纪的一九六三年,因塔体严重倾斜而被迫拆除,现仅有塔顶放置于兴平市博物馆(文庙)内,时至今日南塔尚未在重修,无不让人为之叹息!</p>  <p class="ql-block">  唐时北塔寺前有山门,依次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后台基上建有五间“万寿宫”,内祀三佛,后有塔院,院内树木成荫,花香鸟语。</p>  <p class="ql-block">  在此之前,人们习称兴平县为双塔县,上世纪八十年代,兴平县的“双塔”牌冰棍儿,曾经是家喻户晓誉满兴平,双塔也曾经是兴平县一大美誉和秀美景观。千百年来,“胡燕闹塔”乃是兴平一大美景奇观,每逢春夏之季,北塔总会迎来数以千计的胡燕聚此嬉戏,鸣啾之声清脆响亮不绝于耳,它们围绕塔体时而旋转翻飞,时而直冲云霄,日暮时分一群群胡燕甚为盛情活跃,曾有诗句赞云:南北双塔今成单,群燕喧飞夕阳天。</p>  <p class="ql-block">  岁月流逝,时过境迁,由于各时代的原因清梵寺屡遭不幸,千年古刹荡然无存,现实仅留一座孤零零的北塔尚在。2014年经文物管理部门抢救性修葺,他那高大庄严的塔容美姿仍巍然屹立雄伟壮观,它饱经千年风霜雪雨,默默的诉说着千年历史的沧桑巨变。一九五七年八月,兴平清梵寺塔被陕西省公布为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零一三年三月五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七年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来陕时,为保护清梵寺及北塔曾作重要指示,并为清梵寺题书寺名匾额。</p>  <p class="ql-block">  今兴平清梵寺东门,往日两只仰头相望且灵秀可爱的小狮子青石门墩,也曾于2015年10月19日夜惨遭破坏而被盗,到如今仅剩下石门墩下半部,而残存于塔院内。</p>  <p class="ql-block">  原大门石狮子门墩遭损坏被盗后,清梵寺大门重修后之景像。</p>  <p class="ql-block">  唐风汉韵,人文兴平,汉清梵寺,唐北寺塔,巍巍独峰,雄伟壮观。</p>  <p class="ql-block">  风雨昔日几千秋,南看南塔,北见北塔,南来北往,南北双塔相映。</p>  <p class="ql-block">  沧桑今朝数十载,南无南塔,北存北塔,南望北瞧,只见北塔孤守。</p>  <p class="ql-block">  古昔今朝年轮转,岁月无情,时过境迁。可惜可叹,兴平南塔北塔。</p>  <p class="ql-block">  太平盛世之年,兴平人民期盼着能重修南塔,让兴平重现南北双塔景像,让兴平双塔美誉重返兴平大地,到那时此功必将载入史册,名传千秋万代。究竟何年何日,又有何人有此壮举完成此愿呢?!勤劳善良的五十八万兴平人民举目以待!</p>  <p class="ql-block">  撰文编辑:  牛怀永</p><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