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

陈桂莲

<p class="ql-block">🌈 清晨五点半,闹钟还没响,窗外的天光已悄悄爬上书桌。我轻轻推开房门,生怕惊扰了还在熟睡的小宝。茶杯里泡着昨天剩下的菊花茶,重新热过,氤氲的热气裹着一丝清苦,在晨光里缓缓升腾。书页翻到《家庭教育光有爱还是不够的》第八章,那些句子像一束光,照进我曾经固执又疲惫的育儿日常。</p> <p class="ql-block">以前总觉得,当妈就得有脾气,孩子不听话,吼两声才镇得住。可每次吼完,看着小宝红着眼眶低头不语的样子,我心里也像被什么揪着。我明明是爱他的,可为什么他感受到的,总是冰冷和责备?</p> <p class="ql-block">直到读到那句:“高情商的父母才能培养高情商的孩子。用共情打开孩子的心门。”我愣住了。原来我一直试图用“对错”去沟通,却忘了先走进他的情绪里。那天早上,小宝因为袜子穿反了闹脾气,我蹲下来,没急着纠正,只说:“是不是觉得不舒服?妈妈小时候也讨厌袜子硌脚。”他抬头看我,眼里的委屈忽然松动了。那一刻,我第一次觉得,我不是在“处理问题”,而是在“连接心灵”。</p> <p class="ql-block">这几天,我开始练习书里的方法。每天找三个时刻,认真说一句肯定的话:“你刚才自己收拾书包,真有条理!”“你帮妹妹拿水杯,特别贴心。”起初说得生硬,像在完成任务,可渐渐地,我发现小宝看我的眼神变了——多了光,也多了信任。</p> <p class="ql-block">最让我触动的是关于“慈悲”的那段话:“当一个人只看到自己身上的苦,他就会穿起铠甲……”我忽然意识到,我那些暴躁的瞬间,其实都是在保护自己——怕失控,怕被挑战,怕不够好。可当我试着把注意力从“他怎么又这样”转到“他现在需要什么”,心竟柔软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昨晚睡前,小宝趴在我肩上小声说:“妈妈,你最近不凶了。”我差点红了眼眶。原来孩子要的从来不是完美的妈妈,而是一个愿意改变、愿意靠近他的妈妈。</p> <p class="ql-block">读书,不只是读字,更是读自己。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见我的局限,也照出成长的可能。我知道,情绪的主人不是靠压制,而是靠觉察;家庭的温度,不来自控制,而来自共情。</p> <p class="ql-block">今早我又在书边写下一句话:“共情不是技巧,是愿意弯下腰,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茶凉了,可心是热的。窗外,晨光正一点一点铺满阳台,像极了那些正在悄然生长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事上练,心上磨。知行合一,久久为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