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书成为习惯》

行者

<p class="ql-block"> 《让读书成为习惯》</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被光荣的批准到农村插队。地点是离家不远的钵池吕庄,就是现在的市政府附近,大卡车把我们送到大队部就回去了,生产队派人拉着破平板车来接我们,我的被褥行李比较多,一个小木箱专门装着书,显得有点沉,队里派去的人叽咕一句:“城里人书真多。”谁知道破平板车路过生产队仓库旁边小桥时,我的箱子里书被颠翻在小水渠里,看着自已心爱的书被弄潮了,我心痛的不得了,到了仓库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书摆开来晒,引得生产队小孩们围住看热闹。</p><p class="ql-block"> 到了生产队第二天,我欣然投入到紧张的劳动中,挥舞着大木掀扬起麦粒,青春的力量使我一点也不觉得累。到了晚上我靠着柴油灯,阅读自已带去的书,有时候书中情节引人入胜,我渐渐的忘记了时间,到天亮起床的时候,我的鼻子里都是烟尘,一块块烟尘小饼子从我鼻子里流出,早晨洗洗干净后又去上工了。晚上的生产队,四处没有电灯的乡村,是黑漆漆的一片,靠着月光下的影子,当地人还可以勉强的走路,我这个刚到的知青,则沉浸于读书的快乐中了。俄国文学“列夫.托尔斯泰”和 “阿.托尔斯泰”的文学名著,《复活》《战争与和平》《苦难历程》等文学书籍,在当时文学还没有完全开放的时代,能读到外国文学精典作品,我确实有一种高兴的感觉。每次读到这类书我都十分珍惜,所以每次回家,我就去当时的市图书馆,从众多的书籍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书。随着农村生活的枯燥乏味,我陷入到精神上的迷茫,开始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若是不下放插队农村,过着有规律的城里人生活多好。每天夜晚的读书,使我渐渐的忘却了农村生活苦闷,因为有读书的快乐,帮助我渡过了最艰难时期。坦率的说,在当年插队农村内心和身体苦不堪言的时代,如果没有书籍陪伴我,我的精神可能会是另一种结果的。因为有书籍的陪伴,我渡过那几年的艰苦岁月。</p> <p class="ql-block">  从农村回城上班后,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繁荣的前夜。我记得各个省文学杂志相继创刊,从北京的&lt;&lt;人民文学&gt;&gt;&lt;&lt;当代&gt;&gt;,到各个省的&lt;&lt;雨花&gt;&gt;&lt;&lt;小说林&gt;&gt;&lt;&lt;青年作家&gt;&gt;等文学杂志,文学出现了空前的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让人有一种目不暇接的状态,读书也遇到了空前的好时机,已经可以看到陆续解禁的优秀文学作品,一种汲取新鲜知识的快感油然而生。我开始订阅&lt;&lt;小说月报&gt;&gt;&lt;&lt;人民文学&gt;&gt;等几本优秀文学杂志,那时候要提前到邮局排队,去迟了订不到,特别是创刊号,显得更加珍贵。我可以读到上面新时期的小说和诗歌,能看到文学名人优秀作家的作品,对学习写作的我,有着很大的帮助,从矇胧不清和一鳞半爪的文学知识,逐步走上熟悉文学体裁的轨道,特别是在当时市文化馆创作培训班学习后,几位老师的指导让我如获至宝。写作和阅读是一对好姐妹,阅读帮助了写作,特别是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那里面的语言应用,作品的结构,都是初学写作的典范;写作本身就是阅读作品后的练习,通过调动知识和生活积累,完成一篇感人至深的作品,每个人汲取知识的不同,对完成主题作品的程度,展现了写作的不同风格。在系统学习写作刚开始的日子,我的诗歌“大吊车”和“搅拌车”,被赵恺老师选择登上地市级报纸淮阴地区文艺演唱材料,短篇小说《后妈》也被成都《青年作家》采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收到並参加了哈尔滨《小说林》杂志社去秦皇岛北戴河改稿笔会,都使我认识到读书和写作的重要。</p> <p class="ql-block">  我记得那时候,如饥似渴的我,和许多文学爱好者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我们分成诗歌散文和小说两个班级。每天傍晚,我们从各个方向聚集在一起,听老师讲解创作知识,优秀文学作品是我们手中的教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我们上课的气氛,为了讨论一篇作品的文学风格和写作特点,我们常常忘记时间,伴着灯光围坐在老师的周围。记得老师在讲巴金作家时,强调生活积累的重要性,写自己身边事和熟悉的事,写一篇作品要熟悉作品里的时代,抒发出内心最深切的感受,离不开自己平时的阅读和写作练习。以巴金“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为例,剖析了作品的语言风格和框架结构,这是巴金最核心的文学成就,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丰碑,深刻揭露了封建家庭的衰败与青年一代的觉醒。老师同时针对每个人的习作,提出了修改意见,使我们参加学习的人受益匪浅。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虽然没有成为文艺界专业工作者,但长期的阅读和写作练习,培养了他们高尚的情操和文学素养,练就了工作中的观察和文字功底,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有的成为机关里秘书,有的成为部门负责人。我有一位朋友,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发表诗歌,他青春气息浓浓的诗经常发表在报纸刊物上,他的诗读后让人焕发出力量,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保持着文人的清高,鹤立于周围,有一种不入群的气质。他在某单位任办公室主任,这本是他能发挥文字功底的岗位,但由于领导人喜欢任付职的女主任,把办公室正常工作交给这个女付主任,只让他负责对外宣传,他整日无所事事。我去拜访他,闲聊中知道后替他不平,他笑容不语,后来在市里某付处级岗位公开竞聘时,他以丰厚的知识和应变能力取胜,最后一直升至正处级干部离休。</p> <p class="ql-block">  我相信这么一段话:“读书,世界就在眼前;不读书,眼前就是世界。读书是改变命运的通道,书中知识是前人总结出来的结晶,能使人在人生之路少走很多弯路!”如今的社会,有一种物欲横流的暗潮,一种以显示物质富丽堂皇的习俗,让天下不少人趋之若鹜。但我依然坚持读书、买书,骨子里的读书情结,一直伴随着我。或许读书,无法让我一生富有,但可以让我的灵魂、我的精神富甲天下。</p><p class="ql-block"> 我的朋友,有时间去读读书吧。在书籍里寻找相同的自己,找到生活中无法解决的答案,那里可能有与你思想同频的另外一个世界,在喧闹纷乱的世界里,让我们的内心静下来,明白人生不止是追求物质,更需要心灵的滋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