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河的淤泥线

虚空婆婆

<p class="ql-block">长安持续了半个多月的连阴雨,终于在国庆小长假的最后一天,短暂小气地撕开了一道口子。上午的阳光像一位久违的贵客,携着澄澈的蓝天与棉花糖似的云朵,不请自来。</p><p class="ql-block">我们被这突如其来的恩赐击中,几乎带着一种赎救般的心情,驱车前往灞河生态湿地公园,想要呼吸一口名为“晴朗”的空气。</p><p class="ql-block">果然,雨后的世界被彻底清洗过。每一片树叶都绿得发亮,空气清冽得像含着薄荷,吸入肺腑,便涤尽了连日的阴郁与沉闷。久违的阳光穿过云层落在皮肤上,暖意不烈,却足以熨贴身心。</p> <p class="ql-block">我们收获了预想中的清新怡人,但灞河,却给出了另一个答案。当我们走近河岸,预期的闲适散漫却被眼前的景象瞬间击碎——灞河,不再是夏日那条可以涉水玩耍的温婉河流。</p><p class="ql-block">只见灞河水位暴涨,曾经清可见底的潺潺流水,已然化作一股湍急而浑黄的巨流,裹挟着泥土与未知的力量,不容置疑地奔涌向前。而更令人心惊的,是那片熟悉的湿地木栈道。</p><p class="ql-block">它静静地躺在那里,却满目疮痍。浑黄的淤泥,像战争结束后未能清理的战场,厚厚地堆积在栈道两侧,逼近了护栏;连同连根拔起的水草在护栏上缠绕而成的绳结,形成了一道触目惊心的淤泥线。这道线,是洪水留下的唯一宣言,标记着它曾君临的高度。</p> <p class="ql-block">湿地的草丛齐刷刷地向一侧倒伏,形成壮观的绿色瀑布,仿佛亿万臣民在同一瞬间俯首。那清晰的倒向,是一目了然的冲刷痕迹,记录着水流曾经漫过的方向与强度。</p><p class="ql-block">踏上栈道,大部分淤泥已被及时清理,脚下是淤泥干涸后龟裂的纹路。栏杆上,洪水褪去时留下的泥沙,在我的指尖留下粗糙而真实的触感。</p><p class="ql-block">我忽然感到一种渺小。</p><p class="ql-block">我们总在天气宜人、水流平缓时来此漫步,将此地视为一个温顺的、供人游憩的后花园。我们赞美它的清澈,它的宁静,却几乎忘了,它的本质是一条河。而河,自有其奔腾咆哮的脾性与改天换地的能量。这半个多月的雨,便是它一次力量的苏醒。它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重新规划了岸的边界,重塑了湿地的容貌。</p> <p class="ql-block">这满目狼藉,并非破坏,而是大自然的一场“格式化”操作。淤泥会带来新的养分,倒伏的草木将在休憩后重新萌发,被冲刷的河道将拥有新的形态。这一切,都在自然的律法之内,井然有序。</p><p class="ql-block">我们觉得惊诧,只因我们生命的尺度,远远丈量不了自然轮回的轨迹。而这道淤泥线,丈量出了我们认知的肤浅与河流真实力量之间的鸿沟。</p><p class="ql-block">同行的友人不无惋惜地说:“栈道弄成这样,真可惜。”我却觉得,我们何其有幸。我们不仅沐浴了久违的阳光,更见证了一场力量退潮后的现场。我们看到的,不是一片狼籍的公园,而是一条真正活着的、有呼吸的河流。</p> <p class="ql-block">午后的阳光洒在浑黄的河面上,竟反射出比平日更厚重的光泽。那条淤泥线在光影中,宛如大地崭新的刻度。我们带走一身晴光,也带走一份对自然最原始的敬畏。</p><p class="ql-block">今日的灞河,未曾给予我温柔的诗意,却赠予我一篇雄浑的史诗。那漫过护栏的淤泥线,便是它亲手写下的,最深刻的一行。而我们,只是恰好路过的见证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