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海神庙,隋代始建,是中国沿海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祭祀南海神的国家庙宇。</p><p class="ql-block">南海神庙及古码头遗址位于古代广州港的枢纽位置。它们承载着深厚的海洋文化内涵,见证着多元的海神信仰,融合了丰富的岭南民俗文化元素,是中国古代海种信仰发展及广州港历史变迁的重要物证。</p> 南海立祠 <p class="ql-block">广州地处中国南大门,西、北、东江在附近汇流,背山面海,河海港兼具。南海神庙和码头遗址位于广州城区以东的珠江北岸。</p> <p class="ql-block">唐代以前,南海神庙一带为宽阔浩淼的狮子洋,韩愈称其为“扶胥之口,黃木之湾”。宋代以降,海面收窄,海岸线南移。一千多年来,珠江带来的泥沙在入海处受到海潮顶托,逐渐沉积下来,南海神庙附近渐成桑田。至近代,海岸线趋于稳定,形成了目前的海陆格局。</p> <p class="ql-block">开皇十四年(594年),隋文帝下诏于南海镇南近海立祠,此为南海神庙之始。</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广州地方社会及附近乡民通过举办“波罗诞”等活动,使自己与南海神庙有了更密切的联系。</p> <p class="ql-block">国家庙宇</p><p class="ql-block">南海神崇拜源自中国古代皇朝礼制中的“四海之祭”,隋代开创了在地方上祭祀南海神的先河。之后历代皇朝多次派遣使者或地方官前往南海神庙致祭。</p><p class="ql-block">南海神庙在中国历朝祭祀的东西南北四大海神庙中规模最大,年代最为久远。从隋唐时期至今,历朝历代官方修祠建舍,供奉南海神,以祈四海升平、海事平安,以示镇守一方、昭示正统。</p> <p class="ql-block">南海神庙前海岸线变迁推测示意图</p> 殿宇轩昂 <p class="ql-block">南海神庙始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作为祭祀南海神的主要场所,历代官方扩建、增修不断,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风格。南海神庙坐北朝南,现占地约3万平方米。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为“海不扬波”石牌坊、头门、仪门复廊、礼亭、大殿、后殿。两侧对称建有东西廊庑、碑亭。庙西章丘山上有浴日亭。</p> <p class="ql-block">建筑形制</p><p class="ql-block">在古代,作为官方祭祀的庙宇,南海神庙应由国家组织修建,建筑布局受到国家等级制度的严格控制,建筑规制应具备一般海渎庙的基本配置,如坛制、殿寝之制、门制等。但南海神庙历经千年沧桑,其原有的建筑格局已难确知,我们只能通过文献记载、考古发掘以及现有布局对过往略窥一二。</p> <p class="ql-block">扶胥浴日</p><p class="ql-block">又称“波罗浴日”,是宋元时期的羊城八景之首。人立于浴日亭中,观南海之浩瀚,赏日落日出之壮美。自宋代以来,许多文人骚客慕美景而来,留下诸多千古名篇。</p> <p class="ql-block">堂屋遗迹</p><p class="ql-block">南海神庙早期建筑格局渺然难考。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南海神庙内发现了一处宋代大型堂屋建筑遗址,并出土了一批建筑材料和生活用品,为我们了解宋代南海神庙的建筑形制提供了些许线索。</p> 万里波澄 <p class="ql-block">南海神庙及码头遗址地处广州城区以东的珠江北岸。此地唐代时为广州外港,称“扶胥港”,是广州出海必经通道,也是外来商舶进入广州内港前停泊并接受检查的地方。南海神庙因而成为历代中外商客奉祀海神、祈求远航顺利的重要地点和古代扶胥港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韩愈《南海神广利王庙碑》</p><p class="ql-block">“既富且贵,不习海事”,意思是部分官员生来富贵,不懂得海上的各类事务。“海事”一词精确浓缩,意义深刻,据考证,这是“海事”一词第一次在中文的典籍中出现。</p> <p class="ql-block">隋唐时期是开创中西方海上丝绸之路新纪元的重要历史时期。8世纪中叶,形成了一条从广州起航出发,远达波斯湾、红海,到东非沿岸的海上丝绸之路远洋航线——“广州通海夷道”。这条航线全长14000公里,历经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航线。南海神庙附近的扶胥港作为广州的外港,是广州通海夷道扬帆起航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广东海贸古港</p><p class="ql-block">从汉代的番禺港、徐闻港和唐代的扶胥港,到明清时的黄埔古港、樟林港等,它们见证着广东二千多年的海上贸易的辉煌历史。</p> <p class="ql-block">莲花塔、琶州塔、赤岗塔并称为广州的“三塔”,对明代至清代广州河道上往来的中外船舶具有航标灯塔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海事管理</p><p class="ql-block">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港口,也是外商来华贸易的重要口岸。唐代首先在广州设立市舶使和市舶使院,标志着古代对外贸易管理制度——市舶管理制度的创始。宋、元、明时期设立提举市舶司。清代粤海关的设立标志着自唐代以来一千多年的市舶制度的终结和近代海关制度的创始。</p> <p class="ql-block">广州作为世界上著名的海港,当商品运销海外的同时,也以开放的胸襟容纳了来自域外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各种异域思想。</p> <p class="ql-block">“哥德堡号”商船是瑞典东印度公司最大的一艘远洋运输船,十八世纪上半叶频繁往来于北欧和中国广州之间。据记载,仅1739年到1745年这短短几年间,“哥德堡号”就曾三次往来于中国和瑞典。每当“哥德堡号”商船返航,整个欧洲都会为之忙碌,船上的货物会在几天之内销售一空。</p><p class="ql-block">2006年7月,一艘瑞典仿古商船“哥德堡号”沿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经过九个多月的航行,终于到达广州。这是瑞典商船“哥德堡号”与广州时隔261年的重逢。南海神庙迎来了“哥德堡号”船员和瑞典国王王后一行,并举行了盛大隆重的仿古祭海仪式。</p> 名贤留迹 <p class="ql-block">南海神庙建立以来,扶胥港及庙前浴日亭以其开阔壮丽的景色引得文人墨客纷至沓来,临庙怀古,登亭观海,留下许多名篇或感人事迹。</p><p class="ql-block">张九龄(678~740年),字子寿,韶关曲江人。主持开凿大庾岭梅关通道,为岭南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著有《曲江集》,被称为“岭南诗祖”。开元十四年(726年),唐玄宗派时任太常寺少卿的张九龄来南海神庙祭祀南海神。此为南海神庙建庙132年来首次京官祭祀。</p> <p class="ql-block">《南海神庙碑附诗》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诗文作品,附于其撰写的南海神庙碑文之后。</p><p class="ql-block">南海阴墟,祝融之宅,即祀于旁。</p><p class="ql-block">帝命南伯:吏惰不躬,正自令公。</p><p class="ql-block">明用享锡,右我家邦。</p><p class="ql-block">惟明天子,惟慎厥使。</p><p class="ql-block">我公在官,神人致喜。</p><p class="ql-block">海岭之陬,既足既濡。</p><p class="ql-block">胡不均弘,俾执事枢。</p><p class="ql-block">公行勿迟,公无遽归。</p><p class="ql-block">匪我私公,神人具依。</p> <p class="ql-block">苏轼于1094年被贬惠州途经广州时,在南海神庙旁的浴日亭写下《南海浴日亭》:</p><p class="ql-block">剑气峥嵘夜插天,瑞光明灭到黄湾。</p><p class="ql-block">坐看旸谷浮金晕,遥想钱塘涌雪山。</p><p class="ql-block">已觉苍凉苏病骨,更烦沆瀣洗衰颜。</p><p class="ql-block">忽惊鸟动行人起,飞上千峰紫翠间。</p> <p class="ql-block">《题南海东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号诚斋)创作的七言诗。该诗以宋代广州扶胥镇南海东庙为核心,结合珠江口地理景观创作而成。罗浮山如万石锺,一服南走如渴龙。</p><p class="ql-block">雷奔电万遮不住,直抵海滨无去处。</p><p class="ql-block">低头饮海吐绛霞,举头戴著祝融家。</p><p class="ql-block">珠宫玉室水精殿,万水一日朝再衙。</p><p class="ql-block">青山四围作城郭,海涛半浸青山脚。</p><p class="ql-block">客来莫上浴日亭,亭上见海君始惊。</p><p class="ql-block">青山缺处如玉玦,潮头飞来打双阙。</p><p class="ql-block">晴天无云溅碎雪,天下都无此奇绝。</p><p class="ql-block">大海更在小海东,西庙不如东庙雄。</p><p class="ql-block">南来若不到东庙,西京未睹建章宫。</p><p class="ql-block">海神喜我著绮语,为我改容收雾雨。</p><p class="ql-block">乾坤轩豁未能许,小试日光穿漏句。</p> <p class="ql-block">明代陈献章赋《扶胥口书事借浴日亭韵》:</p><p class="ql-block">早春约我扶胥口,今日进舟黄木湾;</p><p class="ql-block">使君已去漫留若,水国独吟空见山;</p><p class="ql-block">老去烟波真得地,晚来风日更开颜;</p><p class="ql-block">明朝去觅南川子,与话平生水石间。</p> <p class="ql-block">明代诗人郭棐创作《扶胥口偶作》:</p><p class="ql-block">乾坤沧海功同大,庙貌文章此更神。</p><p class="ql-block">碑有昌黎千古壮,雨馀罗树万家春。</p><p class="ql-block">云边铜鼓声初动,天外金轮色转新。</p><p class="ql-block">此日负暄心独切,涓埃浑未答皇仁。</p> <p class="ql-block">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贬谪徐闻典史期间途经广州时创作的五言古诗《宿浴日亭因出小浪望海》:</p><p class="ql-block">为郎傍星纪,江湖常久居。</p><p class="ql-block">倏忽过南海,扁舟挂扶胥。</p><p class="ql-block">隐隐岸门青,杳杳天池虚。</p><p class="ql-block">培肸澹凌历,气脉流纡徐。</p><p class="ql-block">潮回小洲渚,龙鳞勒沟渠。</p><p class="ql-block">于中藏小舟,其外悬日车。</p><p class="ql-block">云影苍梧来,咸池相卷舒。</p><p class="ql-block">孟冬犹星河,淡月沾人裾。</p><p class="ql-block">阴阳荡挥霍,精色隐踟蹰。</p><p class="ql-block">濯足章丘余,沐发扶桑初。</p><p class="ql-block">清辉临洧盘,若木鲜芙蕖。</p><p class="ql-block">西顾连崦嵫,东眺极扶余。</p><p class="ql-block">小浪亦莞尔,大波始愁予。</p> <p class="ql-block">清代诗人李绂游南海神庙后写下的《南海神庙致祭恭纪五章》的第一章。</p><p class="ql-block">唐祀时修立夏先,龙旗四月到飘翩。</p><p class="ql-block"> 正逢海宇清和候,来告天家孝德虔。</p><p class="ql-block"> 南次祝融神最贵,火行烟怒气方然。</p><p class="ql-block"> 庙门五夜星辰烂,万里波澄御榜悬。</p> 民间祭祀 <p class="ql-block">南海神庙作为官方庙宇与国家祭祀的重要场所,是国家正统的象征。至明清时期,地方大族通过捐赠祭田对南海神庙进行直接控制,附近乡民亦通过创造种种故事、举办游神赛会等方式获得南海神庇佑,强调正统,同时分享沙田带来的经济利益,南海神庙逐渐与地域乡村社会密切相关。</p> <p class="ql-block">“海不扬波”出自《韩诗外传》,比喻天下太平,像大海一样,风平浪静,也比喻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秩序良好。该装置艺术设计以这一意象为创作立意,表达世界和平与安定的愿景,通过艺术化的空间叙事,展现风平浪静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波罗诞</p><p class="ql-block">又称南海神诞、南海波罗诞,是珠三角地区盛大的民间传统庙会之一,会期为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一日至十三日,十三日为正诞。庙会期间,南海神庙方圆数十里的民众前来“游波罗”,当地俗语有云,“第一游波罗,第二娶老婆”。</p> <p class="ql-block">《波罗外纪》记载:“至花朝节以后,男船毕退,女舸渐登,进而红粉村姑,山花插髻。”</p> 见证腾飞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南海神庙继续见证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篇章。</p><p class="ql-block">黄埔港临港区,从以商贸业、手工业为主,转为以工业为主。依托港口提供的便利仓储及运输条件,“菠萝庙船厂”(今广东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成功乒乓球厂”(今广州双鱼体育用品集团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在南海神庙旁创业并发展壮大。南海神庙见证了他们的艰苦创业,也见证他们的辉煌腾飞。</p> <p class="ql-block">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p><p class="ql-block">1968年,在广州黄埔区南海神庙旁,波罗庙船厂(原名波罗庙航修站)正式投产。在新老职工的共同拼搏之下,1988年波罗庙航修站总产值由5.5万元增长到891万元。</p><p class="ql-block">2017年,波罗庙船厂与广东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重组整合为广东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致力于建设中国领先、世界一流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及服务企业。</p> <p class="ql-block">“波罗庙”旁“煮汤圆</p><p class="ql-block">1959年,容国团获得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全国掀起乒乓球运动热潮,乒乓球的需求剧增。在这一乒乓热溜之中,位于南海神庙(波罗脂)旁的成功食品化工厂利用原有的简陋厂房和设备,以及毗邻港口、便利运输的优势转产乒乓球。1960年,该厂改名成功乒乓球厂,并革新技术。60年代,成功乒乓球厂搬迁到海珠区工业大道炮楼岗(今燕子岗)地段,扩建厂房,开始规模化工业生产,并逐渐发展壮大。在“波罗庙”旁“煮汤圆”的数年象征着双鱼人艰苦创业的精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1日,“双鱼体育”荣膺新一轮“中华老字号”荣誉。回顾创业七十载的风雨征程,“波罗庙”精神仍激烈着新一代双鱼人对乒乓球运动的热爱和技术革新的执着。</p> <p class="ql-block">来跟奥动冠军马龙击个掌吧!</p> <p class="ql-block">广州位于珠江入海口,作为中国南部沿海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从秦汉至今,这里百舸连樯,四海汇聚,两千多年来一直是中外商贾云集之地。</p><p class="ql-block">南海神庙,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从国家祭坛到民俗祭祀,经千年而不衰。南海神庙,历经千年沧桑,仍巍然屹立于国之南巅,文化的传承更让它在新世纪焕发出新的光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