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巍峨铭青史,沂水浩荡传薪火

张启荣

<p class="ql-block">  蒙山巍巍,雄姿赫赫,铸就熠熠生辉的红色丰碑;</p><p class="ql-block"> 沂水汤汤,古韵悠悠,传唱生生不息的沂蒙浩歌!</p> <p class="ql-block">  沂蒙,是一块深植信仰的神圣土地,一片热血浸染的红色沃土,以“党群同心、军民情深”造就了伟大的沂蒙精神。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举世闻名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曾被无数革命后人誉为“两战圣地、红色沂蒙。”习近平总书记把沂蒙精神的特质高度概括为“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p><p class="ql-block">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考察时深刻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这一重要论断,不仅标定了沂蒙精神在中国革命精神谱系中的崇高地位,更赋予其穿越时空的时代使命。在沂蒙大地的红色版图上,马牧池这片浸润着革命热血的土地尤为耀眼。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它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是山东党政机关的大本营。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运筹帷幄、浴血奋战,用信仰与热血铸就了“山东的小延安”之美誉。漫步这片土地,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乡乡有红嫂乳汁救伤员的深情,村村有烈士赴汤蹈火的壮歌,每一寸肌理都镌刻着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p> <p class="ql-block">  在沂蒙大地的红色版图上,马牧池这片浸润着革命热血的土地尤为耀眼。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它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是山东党政机关的大本营。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运筹帷幄、浴血奋战,用信仰与热血铸就了“山东的小延安”之美誉。漫步这片土地,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乡乡有红嫂乳汁救伤员的深情,村村有烈士赴汤蹈火的壮歌,每一寸肌理都镌刻着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p><p class="ql-block"> 而马牧池乡的常山庄,更非同寻常,它是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是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党政军抗日活动的中心。原山东省委书记高克亭曾满怀深情地指出:“山东的中心在沂蒙,沂蒙的中心在沂南,沂南的中心在常山。”并被誉为“沂蒙精神的发源地”“红嫂精神的起源地”,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红色堡垒第一村”。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闪耀着奉献的荣光,成为了沂蒙山的形象代表、巍峨丰碑!更是沂蒙山区的精神之城、灵魂之都,令每一个走近它的人都不禁心生敬畏!</p> <p class="ql-block">  一踏入这块红色沃土,瞬间就会把你的思绪带到了上个世纪初的三四十年代。用石块铺就的一条条小路,蜿蜒曲折,凹凸不平;那一块块大大小小的石板,历经岁月的磨砺,而变得光滑锃亮;狭窄的胡同,依山就势,幽深静谧,给人一种说不出的恬静和异样的美感,是沂蒙山革命老区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p><p class="ql-block"> 巷子两旁,是一座座饱经沧桑的草屋,皆错落有致,傍山而立。那斑驳粗犷的石头墙,每一块天然石头都带着沂蒙山区独有的质朴气息,被精心琢磨干垒而成,于粗犷中见大气,简朴中显匠心,毫无掩饰地透着其清幽之美,古韵之魂。那古朴厚重的外观,是沂蒙人民智慧与勤劳的结晶;那斑驳沧桑的纹理,无声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动人故事。</p> <p class="ql-block">  走一走,看一看,那一座座拙朴旷达的石桥、一台台厚重坚实的石碾、一盘盘饱经风霜的石磨,还有那一处处静谧清幽的院落,每一处都散发着浓郁的历史韵味,让人不禁沉浸其中,遐想无限,拍照纪念。</p><p class="ql-block"> 看着曾经运过蔬菜军粮、推过棉被衣裳、送过弹药、救过伤员的那一辆辆碾过岁月风尘的破旧木轮小推车,那“吱吱呀呀”的声音又在耳畔回响。车身上的每一道裂痕,都是历史的铭纹;每一处磨损,都是岁月的钤印,共同沉淀着“小车推出来的胜利”的厚重分量。陈毅元帅曾深情地慨叹:“我就是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是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推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倘若试探着推一下,瞬间会感觉到,那不是冰冷的陈列品,而是鲜活的红色丰碑,是千万双托举着新中国黎明的铁手,是镌刻着军民一心的红色记忆!</p><p class="ql-block"> 山东省青代会旧址、红嫂故居、战时托儿所、战时总医院……这些遗址就像一部部无言的史书,默默见证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随意漫步其间,便能真切地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沧桑气韵,心灵被这简陋古朴的历史风貌所深深震撼。</p> <p class="ql-block">  常山庄,绝非一座寻常的山庄,它是一座深深浸染着红色基因的精神家园,恰似英雄马牧池那炽热跳动的心脏,于沂蒙老区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中闪耀着夺目光芒,书写着不朽传奇。这里的每一棵草、每一棵树,都饱经岁月霜雪的淬炼;每一滴水、每一块石,皆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每一针、每一线,都见证了往昔那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这片土地,曾直面炮火纷飞的残酷,历经枪林弹雨的洗礼,真切地见证了在共产党的引领下,沂蒙人民踊跃支前的无私无畏,以及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时那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英雄事迹。</p><p class="ql-block"> 拾阶而上,缓步走进展室,那一块块展板,皆似一位位历史的讲解员,深情地向拜访者诉说着沂蒙人民的伟大与纯朴。每一位红嫂的动人故事,都是普通人在非凡时代里绽放出的不凡光芒。漫步于展馆之间,仿佛能真切听到红嫂们温柔而坚定的话语,能清晰感受到她们那如春风般温暖的情怀。让人在回首往昔间,触摸到历史的脉络,铭记那些为家国奉献的英雄,心中涌起无尽的敬仰之情。</p> <p class="ql-block">  那一块块承载着热血与信念的展板,一幅幅洋溢着激情与力量的画面,一张张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图片,一幕幕令人热泪盈眶的场景,一个个震撼心灵的壮举,于平凡中孕育着伟大,于质朴中蕴含着力量。无不淋漓尽致地彰显着沂蒙人民的伟大与纯朴,诠释着光辉闪烁的沂蒙精神。</p><p class="ql-block"> 从这个院落移步那个小院,一尊尊英模人物的塑像,仿佛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栩栩如生,令人为之动容。你看那尊铜像,一位年轻妇女,一手小心翼翼地托着年轻伤员的头部,一手毅然掀开衣襟,义无反顾地在给那位伤员喂奶。这尊饱含深情与大爱的铜像,刻画的就是那位被后人尊称为“沂蒙红嫂第一人”的明德英。她用自己质朴而伟大的行为,诠释着沂蒙红嫂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p> <p class="ql-block">  1960年,作家刘知侠以她为故事的生活原型,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这部作品后来又被改编为京剧《红云岗》、舞剧《沂蒙颂》等艺术形式,让她的事迹迅速传遍全国,赢得了人们的敬重与爱戴。</p><p class="ql-block"> 明德英用奶水救伤员的感人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却很少有人知道,在那段烽火岁月里,她与丈夫李开田曾以血肉之躯为八路军战士筑起“隐秘防线”的另一段传奇。而这对革命夫妻在战火中的默契守护,正是沂蒙精神中“党群同心、军民情深”的鲜活注脚。</p> <p class="ql-block">  1943年初,年仅13岁的八路军山东纵队看护员庄新民,在反“扫荡”作战时,不顾个人安危,一边奋力救护伤员,一边全力掩护伤病员突围。在夜间转移途中,庄新民不幸走散掉队,与众多避难群众一同落入了日军的魔掌。相处中,李开田见他年龄尙小、周身是伤,怜爱之心油然而生,在平时便对他照顾有加。在日军的强迫下,他们大约做了一个月的苦力后,在山东泰安被释放。</p><p class="ql-block"> 当时,庄新民伤口已化脓,高烧不退,李开田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便决定先把他带回自己家里养伤。途中,因庄新民伤势严重、行走艰难,李开田就背着他翻山越岭,历经艰辛才回到家中。</p><p class="ql-block"> 夫妇俩对庄新民悉心照料,体贴入微。为了让庄新民早日恢复健康,明德英还将家里唯一一只生蛋的老母鸡杀了,熬成鸡汤给他滋补身体,并四处寻医问药为他疗伤。在他夫妇俩的精心呵护下,庄新民的伤口慢慢地愈合了,直到完全康复后,庄新民才重回部队。临走前,庄新民跪在明德英夫妇面前,深情地说道:“爹、娘,您是我的再生父母,如果我能活到解放的那一天,我一定会回来看望您!”随后,他眼里噙着眼泪,依依不舍地踏上了回归部队的征程。</p> <p class="ql-block">44年后的1985年,已从正厅级岗位退下来的庄新民,带着妻子、孩子一家老小,千里迢迢,回到那片曾给予他第二次生命的热土,跪谢救命恩人。当庄新民一脚迈进明德英的家门,目光触及到明德英的瞬间,往昔那救命之恩如汹涌潮水般瞬间漫上心头。一时间,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情感,泪水不受控制地簌簌而下,继而“扑通”一声,双膝重重地磕在地上,声音颤抖地哭喊道:“娘!儿来看望您了!”那一刻,空气仿佛凝固,时光好似静止,周遭的一切都被悄然按下了静音键,唯有那悠悠思绪,在这静谧中飘向那充满艰辛却又满是温情的过往。所有在场的人,目睹眼前这一幕,心中无不感慨万千,情感如脱缰野马难以自抑,泪水夺眶而出。庄新民——当年的小战士,用至真至纯的情感生动演绎了一则如“鸦反哺,羊跪乳”般满含感恩之情的感人故事。</p> <p class="ql-block">  步入“沂蒙母亲”王换于纪念馆,首先闯入眼帘的是她那慈祥的面容。这张脸,是岁月拓印的年鉴,是母性与信仰镌刻的史诗,是以坚强的蒙山为笔,以坚韧的沂水为墨,在时光褶皱里洇染出的生生不息的年轮。透过纵横交错的皱纹、霜雪染白的鬓角,那一帧帧忙碌奔波的画面,正从岁月深处风尘仆仆地向我们走来……近了,更近了,触手可及的大爱突然有了温度,在眸光交汇的刹那熠熠生辉。恍惚间,身影在时光里重叠,感觉到那颗滚烫的赤子之心仍在跳动,那鲜活的生命,正以另一种姿态,在沂蒙大地的山水间、血脉里,绵延不绝。</p> <p class="ql-block">  凝视这张布满岁月痕迹的脸,思绪不由得飘向那烽火遍野的年代——烽烟似狰狞巨兽,疯狂撕咬着中华大地,所到之处皆成疮痍废墟。硝烟如浊浪翻涌,将天空泼染成灰色,日军铁蹄所到之处,山河破碎,哀鸿遍野。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工作人员和革命烈士的孩子们,如狂风暴雨中漂泊的浮萍,陷入无人照料的困境。王换于看着孩子们流离失所的模样,眉头紧锁,眼底满是疼惜,那是一位母亲最本能的心疼。她毅然决然担起了照顾这些孩子的重任,在当地党组织的协助下,战时托儿所成立了。那小小的托儿所,成为了孩子们的避风港,也成为了王换于用爱铸就的温暖家园,它仿佛一座坚固的堡垒,用砖石般的母爱为孩子们筑起了坚不可摧的庇护所。</p><p class="ql-block"> 当时,机关里有27个孩子,加上外地陆续送来的,最多时达40多个。这些孩子年龄不一,最大的七八岁,最小的才刚刚出生3天。她看到那几个吃奶的孩子,因没有奶水吃,饿得瘦骨嶙峋,哭声微弱,就像风中的烛火,随时可能熄灭,王换于的心剧烈抽搐,如同被寒冬的冰棱刺穿。于是,她毫不犹豫地将幼小的孩子抱回家。对着正在哺乳期的二儿媳真切地说:“他二嫂啊,这几个孩子你拉扯着吧。这是烈士的后代!让他吃奶,让咱的孩子喝糊糊。咱的孩子要是有个三长两短的咱能再生,如果烈士的孩子没了,就断根了!……”为了这些革命后代,王换于一家省吃俭用,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们尽量吃饱吃好。</p> <p class="ql-block">  从1939年秋到1942年年底,在这三年的时间里,王换于将无尽的母爱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这些革命后代。在她的悉心照料下,战时托儿所的40多名孩子都安然地一天天长大。</p><p class="ql-block"> 然而,命运对她却是如此的残酷,令人痛心疾首的是,王换于自己的四个孙子,都因营养不良,先后夭折。看着孙子们一个个相继离去的身影,王换于心中满是悲痛。可即便如此,她也从未有过一丝后悔,依然坚定地守护着那些革命后代。</p><p class="ql-block"> 斗转星移,光阴荏苒。新中国成立后,当年被王换于奶奶喂大的孩子们,像漫山遍野的蒲公英,飞到了全国各个地方。但是,不管他们身在何处,从未忘记这位给予自己第二次生命的伟大母亲,纷纷回到充满温情的沂蒙土地,看望可亲可敬的沂蒙母亲。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上将为她亲笔题词:“缅怀沂蒙母亲,教育后世子孙”。</p> <p class="ql-block">  像明德英、王换于这样伟大的女性,在沂蒙老区绝非个例,她们是千万沂蒙儿女的缩影。沂蒙红嫂,是沂蒙女性英雄群体的总称。她们是烽火岁月里铺天盖地的星辰,是漫山遍野向阳而生的映山红。</p><p class="ql-block"> 1947年,孟良崮战役前夕,李桂芳带领32名妇女毅然跳入冰冷河水,以血肉之躯化作桥墩,扛起门板,架起“人桥”,助部队顺利渡河,奔赴前线。祖秀莲,冒着生命危险,帮助抗大一分校掩藏文件和物资,并同妇救会其他人员一起积极救护和疏散八路军伤员,是抗日英雄吴瑞林的救命恩人。……你再看,来自不同村落的一支支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汇成一股气势磅礴的力量。哪怕山路崎岖峥嵘,哪怕深陷血雨腥风,推小车,送军粮,车轮滚滚,勇往直前;不惧前方硝烟弥漫,不顾头顶敌机轰鸣,抬担架,救伤员,舍生忘死,奋勇当先,谁说女子不如男?!送子参军,送夫支前;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这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军民鱼水情!她们以大仁大义,大忠大勇,支持抗战的实际行动,演绎了一段段撼人心扉,催人奋进,拥军支前的千古传奇。她们共同构成了沂蒙山区伟大的女性群体,用柔弱的身躯,扛起了保家卫国的重担!她们是沂蒙妇女的杰出代表,是千千万万沂蒙儿女的精神旗帜。</p> <p class="ql-block">  时光悠悠流转,岁月悄然变迁。如今,沂蒙精神如参天大树,深深扎根沂蒙这片红色土地,汲取着先辈们的精神养分,在历史的风雨中葳蕤生长。一代又一代沂蒙红嫂,传承着先辈的精神血脉,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的血脉基因代代延续。</p><p class="ql-block"> 新时代沂蒙红嫂朱呈镕,始终心系人民子弟兵与困难群众,兴业不忘报国,倾情回报社会。她不辞万里辛劳拥军,爱意遍洒军营;矢志传承红色基因,践行沂蒙精神,绽放独属于红嫂的熠熠光彩。</p><p class="ql-block"> 于爱梅,于2004年自教师岗位离岗后,就毅然踏上了拥军优属之路,组织成立了“红嫂拥军协会”,怀着对党和人民军队的特殊情感,对沂蒙精神的深刻理解,走进机关、学校、企业……满怀热忱地宣传红嫂事迹,用自己的执着与奉献,将沂蒙精神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在沂蒙这片浸染着先烈热血、满载红色记忆的热土上,沂蒙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培育下,以钢铁之躯挺膺担当,以豪迈之姿冲锋陷阵,以赤诚之心浴血拼搏,用一腔热血、炽热情愫,诠释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深刻内涵。</p><p class="ql-block"> 历经岁月洗礼,往昔的战火硝烟虽已散去,可沂蒙人民的信念从未改变,奋进的热忱始终高涨。在新时代波澜壮阔的征途上,在科技浪潮奔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伟大沂蒙精神,于时光深处散发出愈加耀眼夺目的光芒。它似一座璀璨的灯塔,照亮着沂蒙儿女奋进新时代,筑梦新征程。</p> <p class="ql-block"><b>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张启荣,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罗庄区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散见于《中国自然资源报》《沂蒙晚报》《丑小鸭文学》《青年文学家》《中国乡村》等报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