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承运--(2)本溪关山湖

L宁静致远

<p class="ql-block">编创:宁静致远</p><p class="ql-block">ID: 33720858</p><p class="ql-block">地点:辽宁 本溪</p> 霞落瑶池染画盘,千峰叠锦镜中澜。<br>  扁舟载得丹霜去,一叶禅秋枕碧寒。 10月3日清晨,从沈阳辽中区的辽旅宾馆启程,驱车前往本溪市关山湖景区。一路走来,不知不觉已从昨日的辽西步入今日的辽中腹地。晨雾未散,高速路两旁一望无际的玉米地一片枯黄,在秋日微光中静静铺展。 8:31 穿越本溪市区。这里是世界文化遗产桓仁五女山城,是高句丽的发祥地。境内的本溪水洞为世界最长充水溶洞,这里枫叶景观众多,被誉为“中国枫叶之都”。 进山之后,山谷间雾气越发浓重。 随海拔攀升,晨雾如轻纱般悄然退散,眼前的画卷豁然铺展。太阳跃出天际,一树红叶斜出崖畔,将整片青黛山色点燃,群山披上斑驳的霞光,关山湖景区就在前方。 十点刚过,晨光穿透琉璃质感的秋空,关山湖入口处银杏与枫林交织成金色甬道。 歩入景区首先进入关山湖溶洞。水汽携12℃恒温包裹周身。钟乳石在幽蓝射灯下幻化成冻结的瀑布,石笋如定格的雨幕,岩壁石英折射出七彩流光,恍惚穿越亿年地质纪年。触摸冰凉石壁想及:人类痴迷雕琢永恒,而自然却以缓慢的侵蚀成就了真正的永恒。 拾级而上,岩壁被红叶浸染,槭树绛红如血,柞木鎏金灼目,桦叶浅黄透光——三种色阶在阳光下层层晕染,宛如大地挥毫的渐变油画。 最抢眼的色彩必须是枫树。忽见山风卷起叶浪,纷飞的红蝶掠过刻有努尔哈赤传说的箭场石雕,历史蹄声与自然私语在此共鸣:绚烂终将归于泥土,而文明在凋零中重生。 乘船驶向湖心,惊起白鹭掠过水面。船舷两侧红叶倒影被波纹揉碎,又重组为流动的火焰。船娘遥指"龟寿峰"讲述:清代高僧曾在此观红叶悟生死,留诗"一叶一劫一轮回"。俯身掬水,见掌中浮叶随波旋转,顿悟生命如飘萍却暗含方向——水的流向即是归宿。 路遇一位本溪老哥,他说:往年国庆期间,这里漫山遍野层林尽染。今年天热,才红了三成。而我却觉得恰到好处。 深入碧泉谷野人地带。藤蔓遮蔽天光,岩缝滴泉成冰——此地因地下寒泉得名。苔藓覆盖的岩画隐约可辨狩猎图腾,树皮小屋与兽骨遗存暗示渔猎文明痕迹。山洞石壁回响风声似埙鸣,仿佛远古祭司的吟唱。暗忖:文明与野蛮仅一线之隔——我们用景区规训自然,而野性始终在石缝间呼吸。 扮演洞中野人的小哥因长期被游客投喂,长脸变成了圆脸,照此下去他住的草庐洞窟估计也快被压塌了。 时间关系,走过野人谷便折返下山。 沿公路步行下山,时而车辙碾着秋意缓缓沉落,崖壁如被秋神揉皱的红绸,从顶至脚层层铺展开丹色的浪。<br> 最顶端的枫林先蘸了霞火,红得像烧过的云,卷着些金红的边,在风里轻轻晃,像谁把天上的霞剪了片挂在山间。往下一层是浅红的槭树,叶瓣像半开的红荷,叠成一浪浪粉霞,落在崖壁的褶皱里,像给山穿了件带花边的红裙。再往下,石罅间的爬山虎,红得像凝住的朱砂,点点缀在青灰的崖石间,像撒了把红珍珠,又像谁在崖壁上绣了朵朵红梅。<br> 风过处,红叶层层颤动,像浪涛拍打着崖壁,把红意一浪一浪推到游客面前。夕阳斜照下来,光斑在红叶间流转,每一片叶子都泛着金红的光,像把整个秋天的阳光都揉进了叶纹里。偶尔有几片红叶飘下来,打着旋儿落在车顶上,像红蝶停在那里,把秋的消息轻轻递进来。<br> 风里飘来枫香的甜润,混着山涧的清冽,漫过鼻尖。望着崖壁上层层叠叠的红,像看一幅会动的画——画里有霞落、有枫舞、有山的呼吸,每一层红都藏着秋的秘密,等着下山的人,慢慢品读。 “燕东第一关”之名暗喻穿越时空的意境。行走其间,光影在岩壁投射出枫叶旋舞、水波荡漾的抽象图案,呼应关山湖“山、水、枫、湖、洞”的自然魂魄。隧道尽头的微光引导前行,仿佛从远古地质秘境步入现代科技梦境,暗合本溪“燕东胜境”古今交融的山水文脉。 漫步“燕东第一关”时光隧道(亦称星空隧道),仿佛坠入了一场超现实的星河幻境。这条蜿蜒近千米的山体隧道,以精妙的灯光艺术将自然洞穴转化为光影交错的奇幻长廊。 隧道内壁被五色激光编织成流动的星图:靛蓝与深紫的穹顶宛如宇宙深空,银白光束如流星疾驰而过,暖橙与绯红光斑则似星云缥缈聚散。灯光随步移景异,时而如极光倾泻,时而若萤火纷飞,洞顶垂落的珠帘灯串更似银河倒悬,每一步都踏碎一地星辉。<br> 行至出口,一道橙红霞光刺破幽暗,与隧道尽头“山海绘新卷”的镂空艺术题字交融。题字以燕塞湖石河水库的拦河坝为灵感,钢架结构嵌入暖黄灯珠,宛如烽火台余烬未熄。回望渐远的隧道,灯光如流星尾迹没入群山,方才的时空交错感犹在心底震颤。 据说这里曾是关陇古道的隐秘分支。千年前,商队的驼铃穿过枫林,蹄印深深嵌进青石板;戍卒的烽火照亮过寒夜,把枫叶染成血一样的红。老人说,枫花岛的每一片枫叶都藏着故事:有是唐代诗人路过时的题咏;有明清商客的乡愁;有近代游子的回望。 关山湖的“关”,不是普通的山水屏障,是历史的“节点”——它见过商道的繁华,见过战乱的动荡,见过太平的烟火,像一位沉默的老者,把千年的故事都藏在枫树下、泉水里、山涧的风里。当我乘船游过红叶湖,风吹过耳际,仿佛听见千年前的驼铃与今日的笑声重叠,忽然懂了:历史从不是遥远的过去,而是活着的现在——它在枫林的呼吸里,在泉水的流动中,在游客的脚步声里,从未离开。 此刻我感觉,山水从不是“风景”,而是“老师”——它用山教我们“坚守”,用水教我们“包容”,用枫教我们“绽放”,用洞教我们“沉淀”。站在半山腰俯瞰整个关山湖时,忽然懂了:所谓“旅行”,不是看多少景点,而是与山水对话,让自然的哲思照进心灵——你看,山从不会因为风雨而改变形状,水从不会因为阻碍而停止流动,枫从不会因为秋深而放弃绽放,这难道不是生命最本真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