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昵称:且行且珍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篇号:3577359</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在国庆七十六周年华诞前夕,我与女儿,怀着一份近乎朝圣的心情,踏入了绍兴的鲁迅故里——那是一座精神的道场。当我们来到鲁迅故里,一种古朴而庄重的气息扑面而来,那略显斑驳的墙面仿佛在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我们于此特殊时节前来,只为寻访一种能烛照后世、激励来者的力量;于青瓦白墙间,亲身丈量一位伟人从世家子弟到民族魂的精神足迹;探寻那份穿越百年依旧滚烫的“碧血丹心”。</p> 鲁迅祖居——望族荣光的底色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的寻访,从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 开始。这里是鲁迅祖辈世居之地,建于清乾隆年间,为绍兴保存最完好的清代台门建筑之一。主体为四进院落,这是周氏家族煊赫历史的起点,一座格局严谨、气象恢宏的深宅大院。“德寿堂”、“香火堂”、“座楼”次第展开,无不彰显着簪缨之族、诗礼传家的气派。女儿驻足于“翰林”匾额下,轻声感叹:“原来鲁迅先生出生在这样一个‘钟鸣鼎食’之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福禄欢喜长生无极,仁爱笃厚积善有徵”这是德寿堂的对联,正是这深厚的家学渊源与望族荣光,为鲁迅的“丹心”铺就了最初的底色。一颗未曾见识过文明之高远的心,或许难以对愚昧产生如此刻骨的悲愤;一个未曾浸润于传统文化精髓的灵魂,也难以锻造出那般犀利如手术刀般的笔锋。站在这方庭院中,我忽然想起了刘禹锡的《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历史的无常,已在此处埋下伏笔。</p> 鲁迅故居——家道中落的淬炼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继续向前走,来到鲁迅故居(周家新台门),周家新台门始建于清嘉庆年间,鲁迅1881年在此出生并度过青少年时代。建筑共六进,含80余间房屋,卧室、书房保留原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台门德寿堂的对联为“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体现理学修身理念,强调道德坚定与性情平和。这里的建筑规制虽仍在,但内里的气息已与祖居的雍容大相径庭。导游的叙述将我们拉回那个风雨飘摇的岁月:祖父周福清科场案发,父亲周伯宜一病不起,家庭的重担骤然压在了少年鲁迅的肩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当铺与药店”的展板前,我的眼眶第一次湿润了。我仿佛看见那个瘦弱的少年,在比他高出许多的柜台前,接过典当家中物什换来的钱,面对伙计的冷眼,默然走向药铺,为父亲购买那最终也无济于事的“原配的蟋蟀”。女儿挽住我的手臂,低声说:“妈,从云端坠入尘泥,这份落差足以压垮一个人。他却把这份痛楚,化作了洞察世态人情的眼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鲁迅在《呐喊》自序中的这句话,此刻重若千钧。家道中落,于他而言,是一场人生的淬火。苦难没有让他变得卑琐,反而锻造了他最可贵的品质——坚韧。这份坚韧,是“丹心”在现实寒夜中守护的不灭火焰,也是他日后“横眉冷对千夫指”那副硬骨头的精神钙质。</p> 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初心与启航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压抑的故居后门走出,便是那片著名的百草园。秋日的园子略显寂寥,皂荚树依旧高大,石井栏依旧光滑,但碧绿的菜畦已换了模样。女儿不再是那个只会寻找“像人形”的何首乌的孩子,她看到的,是鲁迅天性中最后一片自由烂漫的保留地。她说:“如果没有百草园赋予他的野性与生机,后来斗士的鲁迅,或许会少了许多生命的张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穿过一条街,我们来到鲁迅笔下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的三味书屋。那张刻着小小“早”字的书桌,它静默着,却仿佛在诉说一个少年在家庭变故后,于学业上愈发自律、发愤的决绝。那棵见证小小鲁迅成长的二百岁的腊梅依然枝叶茂盛。在这里,他读的是“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但窗外祖国的风雨声、家庭的哀叹声,是否已悄然潜入他年轻的心湖,与书声交织成了未来的使命?从百草园的天然乐园,到三味书屋的规范启蒙,再到父亲病逝后的残酷现实,他的人生轨迹被强行扭转。最终,他怀揣母亲筹集的八块银元,“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这一刻的离别,已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悲壮前奏。</p> 鲁迅纪念馆——碧血化文的征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行程的终点,是鲁迅纪念馆。这里以宏大的叙事,完整展现了他从绍兴到南京,从日本到北京、厦门、广州,最终定居上海的战斗一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日本仙台医专的展板前,我们再次驻足。那张改变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幻灯片”被清晰地呈现:一个中国人被日军以间谍罪名砍头,而周围围观的,是一群神情麻木的中国人。女儿凝视良久,沉声道:“我明白了。他弃医从文,并非厌恶医学,而是因为他发现了更致命的‘病灶’在民族的精神里。‘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纪念馆里,他的手稿、书信、著作,如同一把把永不卷刃的投枪与匕首。《狂人日记》的呐喊,《药》的沉郁,《记念刘和珍君》的悲愤……字字句句,都是他为唤醒沉睡民族而呕出的“碧血”。何为“碧血”?《庄子》云:“苌弘化碧。”它象征着为信仰与正义所倾注的生命。鲁迅先生,他以文为戈,以笔为剑,他的整个生命都已化作墨迹,泼洒在近代中国的历史画卷上,成为永不褪色的“碧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泪水再次潸然。这一次,是为那份“吾行吾道,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孤绝与勇毅。他身处“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铁屋子”里,却硬是要做那第一个醒来并奋力呐喊的人。这份铮铮铁骨,这份文化脊梁,真正当得起“丹心照汗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女儿挽着我,我们一同在鲁迅先生的塑像前静立。她已是新一代的知识青年,此刻的沉默,是两代人之间一次无声而深刻的精神交接。她轻声说:“妈,以前读他的文章,觉得他冷峻、尖刻。今天走过他生活过的地方,才懂得他那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背后,是何等炽热与深沉的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一次寻踪,是一次精神的溯源。我们从象征家族荣耀的祖居出发,历经家道中落的淬炼,感受天真与启蒙的交织,最终抵达一位文化巨匠以笔为戈的壮阔征程。这条清晰的游踪,也正是鲁迅先生从“世家子”成长为“民族魂”的精神地图。</p><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虽未能亲眼见到他为之奋斗终生的新中国,但他那“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诚,已融入我们民族的血脉,化作今日国旗下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底色。碧血已荐,铸就民族独立与解放的丰碑;丹心永照,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砥砺前行。这,便是我与女儿此行最珍贵的收获,也是对国庆最好的献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