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行(16)南非 开普敦-风光无限《1》

子明

今天起了个大早,赶早班飞机,从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飞往南非的约翰内斯堡,再继续飞南非的开普敦,开普敦作为南非第二大城市,位于南非西南角,拥有桌山、好望角等标志性自然景观,有众多保存完好的历史建筑和多元的文化,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飞机机翼上南非国旗标志格外醒目,下方的城市景致逐渐清晰可见,约翰内斯堡,这座南非第一大城市,如同一座巨大的、充满活力的迷宫,大片的建筑群错落有致,彰显着它作为南非经济中心的蓬勃生机,那些纵横交错的道路,像是城市的血管,约翰内斯堡是世界著名的 “黄金之城”吸引着无数人怀揣梦想而来,铸就了城市的繁荣。 历经两次航程,下午到达开普敦,天气阴沉,乘坐旅车行驶在路上,目光不自觉被远方的桌山吸引,桌山是开普敦的象征,它高1067米,因山顶如桌般平坦,好似是用刀削平一般而得名桌山,而此时,桌山似一位沉稳的巨人,而云雾如灵动的纱幔,在山顶缭绕、翻涌,受天气影响,桌山的缆车停驶,则无法游览,原来满心的欢喜与对桌山神秘的期待,也就化为乌有。 2004年,桌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桌山国家公园,拥有丰富且独特的动植物资源,这里生长着大量的珍稀植物,仅开普植物区就有超过9000种植物,此外,桌山壮观的地貌、独特的气候条件以及与周边海洋、城市相互映衬的美景,都具有极高的自然美学和科研价值。<div>有机会站在画框前与桌山合影,也算是一件开心的事。<div>地理坐标:南纬“33°55' 5.00''S,东经 18°24'08.50''E”</div></div> 桌山,平坦的山顶,常被云雾覆盖,形成独特的<b>“桌布云”</b> ,云雾宛如灵动的绸带,悠悠地飘荡、汇聚,时而将山顶遮掩得若隐若现,时而又缓缓散开,露出山体那苍劲的轮廓。 山脚下,绿意盎然的植被生机勃勃,与远处的城市建筑相映成趣。望着这般景致,仿佛能感受到桌山历经岁月的沉稳,又能触摸到云雾流转的轻盈,这独特的画面,让开普敦的风情尽数展现,也让人心甘情愿地沉醉在这大自然与城市交融的美好之中。 桌山脚下的开普敦城市建筑,呈现出新旧交融、多元共生的风貌,既有充满历史韵味的低矮建筑,红瓦屋顶与浅色墙体搭配,带着殖民时期的建筑遗风,散发着古朴厚重的气息;也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线条简洁、外观时尚,彰显着城市的发展与活力,宛如一幅精心绘制的油画 。 透过树木的间隙俯瞰桌山下的城市,一片繁华景象尽收眼底,桌山下的三座高楼是开普敦著名的<b>“三姐妹塔”</b>它是开普敦早期为解决住房需求而建设的高层住宅项目,于20世纪后期落成。最初,为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缓解开普敦当时的住房紧张状况,成为城市住房发展历程中的一个标志性项目,承载着城市发展与历史变迁的印记。 十二门徒峰是桌山的余脉,由十二座形似门徒的山峰组成,坐落在大西洋沿岸,紧邻着美丽的海岸线,与周边的沙滩、海洋共同构成绝美的自然景观, 从远处眺望,这些山峰犹如十二位庄严的巨人并排站立,陡峭的崖壁和高耸的山体极具视觉冲击力,且山峰的岩石纹理清晰,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层次,采用圣经十二门徒命名山峰也承载着多元文化的意义,成为开普敦自然与人文融合的象征之一。(图片来自网络) 远处一座岛屿,孤立于海面之上,这是囚押黑人领袖曼德拉的罗本岛,罗本岛位于南非开普敦桌湾中,在17世纪到20世纪初,曾被作为流放地和监狱使用,1962-1984年间,纳尔逊・曼德拉被囚禁于此,曼德拉在恶劣的环境下度过了长达18年的铁窗生涯, 开普敦是一座城市与海洋、山脉完美交融的都市,那个大西洋与印度洋交汇的地方,曾经让无数航海家的梦想与挑战的好望角,如今,已是高楼林立,维多利亚港的身影、异域风情的建筑错落有致,充满繁荣与活力。 港口中船只密集,各类起重机等设施忙碌运转,集装箱整齐排列,显示出繁忙的货运景象,这与城市发展紧密相连,港口的繁荣促进了贸易往来,带来了经济的增长与就业机会的增加。<br>城市发展又为港口建设提供了支持。 桌湾港是南非开普敦的核心港口,紧邻桌山脚下,扼守大西洋与印度洋航运要冲,全球航运的<b>“战略十字路口”</b>作为南非面向世界的窗口,修建先进的码头、仓储设施,引入更高效的装卸设备等,从而进一步提升港口的吞吐能力和运营效率,吸引更多的航运业务,提升了南非在全球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开普敦绿点球场,标志性的体育场馆,2007年,为迎接 2010 年南非世界杯,绿点球场应运而生,选址在开普敦海滨的绿点区,原本这里是一个旧体育场和垃圾填埋场,目前,成为一座可容纳约6.8万名观众的大型球场,地标性建筑,外观极具现代感,环形的球场搭配独特的屋顶设计,建筑外观线条流畅,与开普敦的海滨风光相得益彰。 走近维多利亚港,那醒目的标识<b>“VICTORIA WHARF EST 1992”</b>,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它过往与当下的时光之匣。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这里还只是港口边一片待兴之地,现如今,眼前的建筑现代感十足,玻璃与金属的组合,让光线肆意穿梭,既明亮又通透。棕榈树在入口两侧舒展着枝叶,带着热带海滨的慵懒与热情,迎接着往来的人们。 步入维多利亚港的大型超市,首先被那开阔明亮的空间所震撼。高挑的穹顶,搭配着精致的金属架构与透亮的玻璃,让自然光肆意洒落,与室内柔和的灯光交织,营造出温馨又敞亮的氛围。 巨大的彩色玻璃幕墙,蓝、黄等色彩交织,绘有精致图案,透过光线,散发着艺术与梦幻的气息。<br> 超市上下两层分布着商铺,整体呈现出集购物、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繁华商业与休闲交融的场景,既有着现代商业的活力,又蕴含着独特的建筑美学与人文气息。 超市里人来人往,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从本土特色的手工艺品,到来自全球各地的好物,一应俱全。人们推着购物车,仔细挑选,话语声、欢笑声,交织成热闹的生活乐章。 码头上有本地居民、外地游客,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汇聚于此。有人为了购物而来,有人为了美食驻足,有人则是想看看港口的风景,感受这份独特的氛围。 暮色中,开普敦的维多利亚港渐渐被暖黄的灯光晕染,码头边,各式船只静静停泊,水面如一块温润的蓝玉,将岸边建筑与灯光的倒影轻轻揽入怀中,微风拂过,涟漪荡漾,光影也随之碎成一片片金箔,摇曳生姿。 岸上的建筑灯火璀璨,餐厅、商铺的灯光从玻璃窗中溢出,整个港湾,在蓝灰的天幕下,宛如一座被点亮的水上秘境,既有海港的宁静悠远,又充满了都市的繁华暖意。 在开普敦维多利亚港的码头上,一场大规模马林巴琴合奏的演出,也是一场冲击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尝试,众多身着红白配色服装的表演者,专注地演奏着马林巴琴,还有鼓手配合,敲击出富有节奏感的韵律,周围聚集了不少观众,目光聚焦舞台,沉浸在这充满活力与艺术氛围的表演中。 地面上的地图,通过艺术化方式,展现了开普敦地理信息,并以开普敦为核心,呈现出南非的地理轮廓,反映出开普敦作为重要港口城市,在海上交通与贸易往来中的作用,让人们能直观感受开普敦与海洋的联系,以及在南非的重要地位。 维多利亚港等集商业、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区域,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每个人都在这方天地里,找寻着属于自己的乐趣,共同构成了维多利亚港繁荣的图景,开普敦城市发展的缩影,在时光的流转中,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继续书写属于它的故事。<br> 夜晚的维多利亚港广场,大型摩天轮宛如一颗璀璨的银珠,在幽蓝的天幕下熠熠生辉,随着摩天轮缓缓转动,仿佛载着人们驶向星空,棕榈树在灯光里投下疏影,伴着远处港口传来的隐约涛声,让这夜色里的摩天轮,成了维多利亚港一处灵动的风景,吸引着人们登高望景,将港湾的夜色尽收眼底。 早上,进入开普敦马来波卡普区,真真切切的闯入梦幻的童话世界,这里没有名车豪宅,只有朴实的建筑配以热烈的色彩,大胆明快的风情折射出更多真实普通的生活,一幢幢美妙的糖果色建筑人见人爱,让手中的相机快门不自觉为之跳动。 踏入色彩缤纷的童话世界,回想起彩色房屋的历史渊源,殖民时期,许多马来人、印尼人被荷兰殖民者带到开普敦,作为奴隶或契约劳工,生活在这里,受到种族隔离的限制,备受煎熬,1994年种族隔离制度结束,为了庆祝自由,同时彰显自身文化的独特性,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将房屋漆成各种鲜艳的颜色,告知世界自由的伟大。 彩色房屋如打翻的调色盘,红、橙、黄、绿、粉等色彩相互交织,一栋栋房屋错落分布,外墙被精心涂饰,在阳光下鲜亮夺目,充满活泼与艺术感,仿佛是艺术家笔下的童话世界,每一处色彩都诉说着独特的故事与文化。 不远处,桌山巍峨耸立,山体雄浑壮阔,岩石纹理清晰可见,山顶部分被云雾轻柔笼罩,似给桌山戴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桌山与下方色彩斑斓的房屋形成鲜明对比,一边是大自然的雄浑壮美,一边是人文的绚烂多彩,二者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开普敦这幅独特而迷人的城市画卷,展现出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奇妙魅力。<br> 彩色房屋是活力与创意的象征,而电线杆影子的投射,为这抹鲜亮的色彩增添了几分生活的质感与动态的韵律,影子用黑墨勾勒出的线条与房屋的艳丽色彩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光影的艺术化效果,让平凡的街景多了层诗意与趣味,仿佛在诉说着这里日常里的小美好。 房屋融合了马来、印尼等东南亚建筑元素和风格。房屋门窗设计精美,房屋还带有小阳台,装饰有铁艺栏杆,别具风情,<br>色彩斑斓:红、橙、黄、绿、蓝等各种鲜艳色彩在街道上碰撞,每一栋房屋都像是被精心调色过,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充满活力与热情。 在临街的小阳台上,一只工艺品小象格外引人注意。它浑身由五彩斑斓的圆形物件精心拼贴而成,将小象装点得格外绚丽夺目,周围的彩色房屋、古朴的石板路,都衬托出这只工艺品小象的独特与精美,仿佛是从童话里走出来的精灵,为这条街增添了一抹灵动的艺术气息,让路过的人都忍不住驻足欣赏。 街道橱窗里,一件艺术头像设计引起我的兴趣,采用了抽象且充满流动感的表现手法,将色彩与线条肆意交融,大胆地运用红、绿、蓝、黄等多种鲜艳色彩,通过扭曲、缠绕的线条,构建出如漩涡般富有动感的视觉效果,线条的动感让头像仿佛拥有了生命,似在不断变幻、涌动,成功吸引路人驻足欣赏,成为街头一道独特的艺术风景线。 开普敦公司花园位于南非开普敦市中心,坐落在桌山脚下,毗邻南非议会大厦、南非博物馆等标志性建筑,城市的核心区。它是南非历史最悠久的花园,由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雇员于1652 年建立,是作为公司船只补给站,几个世纪以来,这里见证了开普敦从一个小殖民地发展成为现代化城市的历程。 开普敦公司花园保留了众多殖民时期的建筑、文物以及丰富的历史故事,是研究南非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这座詹姆士・斯图亚特雕像纪念碑,詹姆士・斯图亚特是著名的南非雕塑家。 詹姆士・斯图亚特生活在英布战争时期,他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英布战争是英国人与布尔人(荷兰裔南非人)为了争夺南非殖民地的控制权而爆发的战争 ,这座雕像就是对他个人艺术成就的认可和纪念。 位于公园内的扬・克里斯蒂安・史末资雕像,他是南非历史上的重要政治人物,在南非的政治、军事和外交等领域都有着深远影响,曾出任过南非总理,二战期间站在同盟国一方参战,为战争胜利做出了一定贡献,二战后,他又积极参与了联合国的创建工作, 并参与起草了《联合国宪章》他提出的一些理念对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产生了一定影响。 200根木杆代表着南非多元的民族和文化,它们高低错落却又有序排列,象征着曼德拉一生追求的种族和解、团结与平等的理念。尽管南非曾经历严重的种族隔离,不同种族间存在巨大隔阂,但在曼德拉的努力下,南非走向了一个多元种族和谐共处的新时代,这些木杆寓意着不同种族、不同背景的人们共同构建起新南非。 开普敦公司花园内有多座雕像,为了纪念对南非历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纪念需求相关,通过雕塑艺术的形式,也丰富了公司花园的艺术文化内涵,成为园内独特的人文景观,供人们欣赏和缅怀。 位于公园内的开普敦南非博物馆,它是南非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之一,也是集自然历史、文化历史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机构,在晴朗天空下,等待着人们走进其中,探寻南非的自然与人文奥秘。 入住的酒店就位于市中心,距离火车站很近。早起锻炼的习惯一直保持着,在准备走出酒店出门时,大堂中造型别致的楼梯吸引,金属与玻璃构筑的扶手,泛着冷冽又精致的光泽,阶梯旁的墙面,是大胆撞色的几何图案,红、黑、白交织,像极了开普敦街头的艺术涂鸦,热烈又充满活力。 清晨,酒店外面夜色浓重,南非正值冬季,街头依旧灯火通明,街心花园的喷泉在晨光未完全驱散夜色时,彩灯依旧缤纷耀眼,水流如灵动的丝带,泛着绿、红等绚丽色泽,从弧形支架间倾泻而下,溅起细碎的水花,似无数晶莹的珍珠在跳跃,周围的高楼大厦,玻璃幕墙反射着灯光与微光下的天空。 昨夜的雨水,为开普敦的街头铺上了一层晶莹的 “画布”,冬日的早上,城市的灯光依旧灿烂,十字路口的红绿灯、街边的路灯,商铺霓虹灯纷纷在积水的路面上晕染开来,如破碎的宝石般闪烁,绘制出一幅璀璨的开普敦街景,格外迷人。 眼前的开普敦的天空酒店, 醒目的红色霓虹灯装饰让它在城市夜景中格外耀眼,它是开普敦颇具特色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即便冬日清晨,开普敦的街头也满是这般鲜活又绚烂的景象,仿佛城市的生机从未因季节而消减。 这棵大树宛如绿色的巨伞,在灯光的映照下,叶片愈发显得油亮。它矗立在高楼之间,身后的高楼,是南非知名的律师事务所的大楼,地面雨水湿漉漉的,倒映着树影、灯光与楼体,眼前的场景在雨夜中更显静谧与梦幻,仿佛这棵大树是城市喧嚣中的一处温柔港湾,守护着都市里的一抹自然诗意。 位于开普敦市中心的南非战争纪念碑,也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纪念碑,顶部的雕像是象征胜利的维多利亚女神形象,她手持桂冠,寓意对战争中牺牲者的敬意和对胜利的纪念。基座处刻画了参与二战的南非士兵形象,纪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南非军人,铭记他们为国家和正义所做出的贡献与牺牲。 夜幕下,纪念碑庄重矗立,雕像在灯光映照下轮廓分明,散发着肃穆的气息,水面如一面澄澈的镜子,将纪念碑完整地倒映其中,灯光的暖黄与夜色的深蓝交织,营造出一种静谧又略带神秘的氛围,仿佛时间在此刻静止,历史的厚重感与光影的艺术感交融,给人以视觉与心灵的双重触动。 前方就是开普敦火车站,雨水打湿了地面,倒映着周围的灯光与建筑,增添了朦胧的美感,火车站醒目标识在灯光下十分耀眼,透着城市的活力与烟火气,尽显开普敦独特的都市韵味。 开普敦火车站,称为开普敦中央火车站,始建于1875年,并于1879年正式启用。在种族隔离制度下,开普敦火车站,按照种族(白人、有色人、黑人)划分乘客的候车区域和服务设施,严重侵犯了有色人种和黑人的基本权利,造成了极大的不公平和社会伤害,直到1994年南非种族隔离制度被废除,这些不合理的现象才逐步得到纠正。<br> 在候车大厅内,展出的老式蒸汽火车头,高耸的烟囱、巨大的驱动轮、外观粗犷、厚重,充满工业革命时期的机械美感,它是南非铁路历史的重要<b>“见证者”</b>,它承载着开普敦乃至南非铁路发展的记忆,它不仅是一件工业文物,更像是一本立体的历史书,让人们在候车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这座城市和国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工业发展脉络。<br> 踏上开普敦这摆满花盆的石阶,每向上一步,都似在拨开一层城市的面纱,一条通往多彩世界的小径,继续在开普敦的风光里,去探索那些尚未遇见的、独属于开普敦的惊喜,去看好望角的惊涛骇浪,蒙特湾海豹的嬉耍、西蒙镇企鹅的乖巧,在山海之间,续写与这片土地的相遇故事。<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