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885年深秋,滦南县倴城镇松树村的土路,被早晨的霜染的发白。一辆独轮车“吱呀”碾过来,车斗里刚生产的妇人怀中,裹着个瘦巴巴的婴儿。这户姓张的庄稼人给孩子取名“荣绪”,只盼他将来别像自己这般土里刨食,谁也没料到,这个农家孩子日后会以“张绳武”之名,让皮影戏的腔调红遍关内外,更成了唐剧这一新剧种的奠基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绳武幼时,家里日子过得紧巴。父亲张老栓守着几亩薄田,闲时挑担卖些针头线脑;母亲王氏白天纺线,夜里就着油灯缝补,灯芯挑得极小,昏黄的光里满是生计的局促。这般光景里,“玩乐”是件稀罕事,可绳武偏偏迷上了皮影戏。六岁那年元宵节,邻村打谷场搭起影戏台,四根木柱支着苇席顶,前头挂块白布当幕布。锣鼓声刚起,正帮母亲喂猪的绳武,扔下猪食瓢就往邻村跑。戏台前挤满了人,他挤到最前头,仰着脖子看白布后头——红脸关公举着刀,白胡子诸葛亮摇着扇,驴皮做的影人关节一动,还跟着唱词念白,他看得连眼睛都不眨,直到戏散人空,月亮照得戏台空落落的,仍蹲在原地发呆,连回家的路都忘了,最后是父亲举着火把寻来,骂了几句,他却还揉着哭红的眼,念叨着戏里的唱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打那以后,附近村子有皮影戏,绳武总想法子去。帮戏台旁卖茶的老汉挑两桶水,换个靠前的位置;揣着母亲给的半个窝头,提前两个钟头就去占座,窝头焐在怀里,带着点体温。他记性好,戏词听两三遍就能背下来,回家后对着土坯墙比划影人的动作,常常忘了吃饭。母亲见他这般痴迷,放下纺车叹口气:“这孩子,是跟皮影较上劲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十二岁那年,村里闹蝗灾,飞蝗过处,庄稼叶子全被啃光,家里揭不开锅。母亲咬咬牙,托同村在影班打杂的远亲,把绳武送进了“义和班”,拜班主马继三为师学唱老生,还改了艺名“绳武”。这既是谋生路,也是能接着跟皮影打交道的路。马继三教得严,每天天不亮就带绳武去村外靠槐树下练嗓子,从“依呀”开蒙到《封神榜》《三国》的长段唱词,一练就是三个时辰。数九寒冬,北风刮着槐树枝呜呜响,绳武的嘴唇冻得开裂渗血,用袖子擦一把接着唱;三伏天,日头晒得地皮发烫,汗把粗布褂子浸透,贴在背上也不敢歇。马继三常跟他说:“皮影戏的嗓子,是喊出来、磨出来的,半分懒都偷不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除了练嗓子,绳武还要学操纵影人和记影卷。影人是驴皮做的,薄得透亮,关节处用线连着,要操得“稳、准、活”,手指得灵活,能让影人做出骑马、射箭、翻跟头的动作。有时练到半夜,手指僵硬得弯不过来,等好了些,缓过来再接着练。记影卷更苦,一本《列国志》有几十本影卷,都是毛笔写在麻纸上的,几十万字的唱词,他白天跟着师父唱,夜里就着油灯抄,抄完再背,常常背着背着就睡着了,手里还攥着写满字的草纸,墨汁染了满手。三年学徒期,绳武没回过一次家,母亲捎来的新布鞋,黑布面纳着千层底,他舍不得穿,藏在枕头底下,夜里想家了,就对着鞋子唱一段《思亲记》,唱得嗓子发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01年,十六岁的绳武迎来人生第一次正式登台。张海庄子的财主过六十大寿,请“义和班”唱堂会,马继三有意历练他,让他演《神户关》里的尉迟大海。这是老生重头戏,唱段多,情绪起伏大。登台前,绳武手心攥得全是汗,马继三拍着他的肩:“别怕,就跟在槐树下练的一样,把尉迟大海的刚劲儿唱出来。”锣鼓声起,他走到白布后,操起穿黑靠、持钢鞭的影人,开口唱:“俺尉迟大海,性烈如火,保唐王扫平狼烟……”嗓子清亮,吐字清楚,台下宾客听得入迷,不时鼓掌叫好。堂会散了,财主赏他两块银元,沉甸甸的攥在手里,笑着说:“这小徒弟,将来准是个好角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往后,绳武成了“义和班”的台柱子,可十八岁那年,一场“倒腔”差点断了他的皮影路。变声期赶场太勤,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就着冷茶水往下咽,他的嗓子渐渐哑了,高音破音像断了的弦,中音也浑浑浊浊,原先清亮的老生腔,成了破锣声。有回在滦州城演出,戏台搭在城隍庙前,他唱《空城计》里的诸葛亮,刚开腔就被台下嘘:“跟破锣似的!”“下去吧!”绳武站在白布后,脸涨得通红,嗓子像堵了棉花,一句完整的词都唱不出来,最后还是马继三上台救场,才把戏圆下来。回后台后,绳武蹲在角落哭,马继三叹口气:“倒腔不是绝路,你嗓子现在柔润,改唱‘髯’试试——皮影里的老生腔,讲究婉转韵味。”还劝他去乐亭拜庆丰堂的冯老凌为师,说冯老凌是“髯”行泰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离开“义和班”那天,马继三送他一把枣木皮影杆,木杆磨得发亮,上头还有几道浅纹:“记住,皮影戏不光靠嗓子,更靠心。心在戏里,就没有迈不过的坎。”绳武抱着影杆,含着泪拜别师父,一个人去了乐亭。庆丰堂是北方有名的影班,冯老凌唱“髯”出了名,人叫“冯髯王”。绳武跪在他跟前,说了自己的遭遇,还唱了段改的“髯”腔。冯老凌点头:“你嗓子有潜力,就是缺韵味。要唱好‘髯’,得先懂戏里的人,把情融进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跟着冯老凌学的五年里,绳武不光练唱腔,还琢磨人物——唱诸葛亮要显足智多谋,唱刘备要露仁厚,唱杨继业要带忠烈。他还跟着庆丰堂的老艺人学操纵影人,盯着老艺人的手记要领,回住处用硬纸板剪影人练。闲时读《三国》《水浒》,认了字,也懂了影卷里的故事。1907年,庆丰堂去沈阳演出,绳武演《五峰会》里的王佐,在“髯”腔底子上,加了个轻“呵”音——唱到动情处,尾音轻轻一“呵”,既透劲,又能显人物的豪迈悲壮。这腔一出来,台下炸了,有人跟着影班从沈阳追到营口。“张绳武的‘呵腔’,能唱软人心”,东北观众都这么说。在东北的十年,他的“呵腔”越唱越熟,《薛家将》《杨家将》里的几段,每次唱都能引来满场彩,他的名字也从乐亭传到东北,成了有名的皮影艺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18年春天,唐山老庆光戏院的王福堂专程去营口找绳武。那时候皮影戏多在村头、院落演,进城里戏院的少。王福堂说他的皮影“有格调,能登大雅之堂”,邀他去老庆光演出,开皮影进城市剧场的头一遭。绳武犯过嘀咕——村头观众爱热闹直白的腔,城里观众懂文化,要求高。可王福堂的话打动了他:“皮影戏不能总在乡下转,要让更多人看见,才能传得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他跟着王福堂去了唐山。老庆光戏院是当地有名的地儿,能在这儿演的,都是京剧、评剧的名角。听说皮影要在这儿演,不少人怀疑:“皮影那玩意儿,能进戏院?”“没人看。”首场演《空城计》,开演前戏院里只坐了一半人,还有些是来看新鲜的。绳武深吸口气,走到白布后,把“呵腔”调得更婉转,吐字更清楚,还掺了点京剧的厚味。操纵影人也改了,诸葛亮摇扇、抚琴的动作更细,更显从容。唱到“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凭阴阳如反掌保定乾坤”,他的“呵腔”在戏院里飘着,台下渐渐静了,都听入了神。演到司马懿兵临城下,诸葛亮焚香操琴,影人的手轻动,琴弦“晃”得缓,那股从容劲,连台下的京剧老艺人都点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演出散了,掌声响了好一阵,还有人喊“再来一段”。有个京剧老角儿握着他的手:“没想到皮影能唱这么好,你这‘呵腔’,比京剧老生腔还多份滋味。”往后,绳武的皮影在老庆光扎了根。他总琢磨着改——唱腔揉进京剧的稳、评剧的活;跟唐山匠人商量,把影人皮子选得更薄、颜色涂得更亮;挑《红楼梦》《西厢记》改戏文,去掉糙的地方,添些文气,讨城里观众喜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24年,他去了昌黎乾利堂影班。这班社能人多,有会操影的老手,有会编调子的乐师,还有会写戏文的先生。在这儿,他跟乐师加了二胡、琵琶进伴奏,不像原先只有锣鼓,听着更润;跟先生改影卷,把《列国志》的故事串得更紧,人物更分明。乾利堂跟着他去天津、北京演,每到一地都火。1934年,天津昆仑唱片公司的经理找他灌唱片——那时候只有京剧、评剧的名角能灌唱片,皮影艺人从没有过。绳武又惊又喜,连着半个月天不亮就练嗓子,一段词唱几十遍,直到每个音都稳了才停。最后灌了五十七出戏的唱片,一上市就卖光,连上海、南京都有人托人买,“皮影大王”的名号也就传远了。</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王宝财,常用笔名曾梦竹,男,1966年5月13日出生于河北省滦南县,退役军人,作家文苑报签约作家,唐山文化促进会会员,滦南花生协会副会长,全国无偿献血终身荣誉奖获得者。06年开始文学创作,有作品陆续发表在《唐山晚报》《唐山日报》《唐山文学》《诗选刊》《星星诗刊》《作家文苑》等市以上报刊杂志,并多次获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