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寻宁夏印记:从水洞沟古遗址到博物馆红色记忆

景欣

<p class="ql-block">八月初,建诚事务所并党支部开启2025年年中会议暨宁夏之旅。第一站来到著名的是沙坡头景区。</p> <p class="ql-block">乘羊皮筏子漂流最令大家难忘,十几张羊皮扎成的筏子在船夫号子声中缓缓前行,手抚过微凉的河水,抬头是湛蓝天空,低头是筏底水波,古老的渡河方式竟让人有了与千年时光对话的错觉。</p> <p class="ql-block">奔赴沙坡头主峰。踩着细软的黄沙向高处攀登,风裹着沙粒掠过耳畔,登顶时远眺黄河如金带蜿蜒,对岸绿洲与沙漠交界分明,壮阔得让人失语。</p> <p class="ql-block">次日往贺兰山岩画遗址,山风比沙坡头更烈,却吹不散岩壁上的历史印记。指尖轻触那些粗糙的凿痕,太阳神图腾的双眼依旧有神,狩猎场景里的动物线条虽简却充满力量。听讲解员说,这些是先民刻在石头上的“日记本”,忽然觉得千年前的日月星辰,似乎与此刻头顶的并无二致。</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到镇北堡影视城,黄土筑成的城墙、破旧的酒馆招牌,一脚踏入便像闯进了电影画面。在《大话西游》的城楼前驻足,仿佛能听见紫霞仙子的笑声;走过《红高粱》里的酿酒作坊,土坯墙上的酒渍似还散发着醇香。这里没有精致的布景,却用最质朴的黄土,留住了无数故事的余温。</p> <p class="ql-block">站在水洞沟遗址的黄土坡上,指尖拂过距今3万年的石制品,仿佛能触到旧石器时代先民的生活温度。这里不仅是中国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更因出土的刮削器、尖状器,佐证了远古人类“猎捕披毛犀、追逐野驴”的生存图景。景区石碑上毛主席的“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诗句,让我们仿佛看到红军长征时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日,我们以党支部党建活动的形式走进宁夏博物馆。走到宁夏博物馆的红军长征展区,泛黄的军衣、锈迹斑斑的马刀静静陈列,瞬间拉回1935年红军翻越六盘山的峥嵘岁月。墙上的路线图清晰标注着红军在宁夏的战斗足迹,“回汉支队”的革命故事通过实物与影像生动呈现,诉说着宁夏各族群众与红军并肩作战的鱼水情。这些珍贵遗存,将那段烽火岁月凝成永恒,让人深刻触摸到宁夏革命历史的红色脉搏。</p> <p class="ql-block">通过参观,我们不仅理清了宁夏从远古到近代的历史脉络,更从文物背后的故事中,读懂了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让党建活动多了一份历史厚重感与精神滋养。</p>